南部县第七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南部川剧)
vvvvvvyb 发表于:2022-11-26 07:55:00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27


第七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川剧(南部川剧)

川剧是我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

项目简介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等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 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并用四川方言演唱的“川剧”。其中川剧高腔的曲牌丰富,唱腔美妙动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

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常见于舞台的剧目就有数百个,唱、做、念、打齐全,妙语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烘托, “变脸”、“喷火”、“水袖”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

川剧传入南部县也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当时在南部县城及各乡镇都发展的较好,各地基本上都有专业的川剧戏班,改革开放后受现代文化及西方文化的冲击,南部川剧曾短暂地退出过文化历史舞台。近年来受益于国家复兴传统文化的政策,南部川剧又展头露角,重新走进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1、相关制品:锣、鼓、钗、二胡、胡琴等伴奏乐器,演出服装(根据演出剧情人物不同分别穿戴不同的服装),演出道具(根据演出剧情人物不同分别使用不同的道具)。

2、相关作品:《三岔口》《拦马》《秋江》《邱旺告贫》《劝夫》等上百个剧目作品。

传承谱系

刘瑞甫

陈全波

贾智林

苏明德

何 军

重要价值



川剧具有巴蜀文化、艺术、历史、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认知价值,在中国戏曲史及巴蜀文化发展史上拥有十分独特的地位。近年来,川剧同其他地方戏曲一样出现了生存危机,观众减少,演出市场萎缩,经费不足,传承发展举步维艰,抢救、保护川剧的任务正严肃地摆在人们面前。

濒危状况





年富力强的专业艺术人才或提前退休,或转岗改行,或自主择业,或投身民营剧团谋生;仅存的川剧团体编、导、演人员严重老化,行当严重不齐,囿于体制壁垒,新生力量进不来,青少年自愿学习川剧者更是凤毛麟角。

1.

2.

3.

4.

5.

6.

7.

8.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南部, #四川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