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赵熙与仁寿
掘金入眠刈 发表于:2022-12-7 07:31:44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67
赵熙与仁寿

(高家)康君

赵熙(1867-1948),字尧生,别号香宋,四川荣县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转官监察御史,为官有直声。为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大家。



赵熙与文公场的潘文华、董宋珩(长安)二位将军颇有交往,并留下了不少墨宝,如他为潘文华继母张太夫人作的《灵表》,为董宋大本堂题写的匾额和对联,只是流传至今,鲜见实物,就是照片也是稀见。文公场头的大本堂是著名的建筑,由董长安修建,还请赵熙题写了碑文。遗憾的是大本堂早已荡然无存,大本堂碑也不知结局如何,稍感幸运的是在赵熙的文集(《赵熙集》,王仲镛主编,1996年,巴蜀书社)中把碑文保存了下来,让我们得以知晓董宋大本堂的修建缘由。碑文如下:

“董将军珩,生于宋氏,长于董氏。既贵矣,为庙合祠二宗,推其恩,亲亲仁民皆备。盖将军严母诏,母吕太夫人之言百端,一归之仁,末命犹谆谆,将军跽榻前,笔受之曰:惟孙德操之式。德操者人中黄鹄也,羞倚兵柄为利,盖天下所特见。而事母如母,视将军如昆季。是知成将军者母德也,百世下姜嫄矣。

古祫为大事,名以义起,董、宋合祠良是。礼:妇人有主,同庙可分祭,准义别祭为宜。庙在仁寿东乡,条法既举,期世世万子孙无忒。曾子曰:民德归厚。如将军虔祀事,实彰人道之大宜,名曰大本堂。”

《大本堂碑 》作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董宋珩本来姓宋,从小父亲去世,随母改嫁带到董家,以后逐渐发达。董非常顺从母亲,赵熙将其母与周族始祖后稷之母姜嫄相比,其中的内容耐人寻味。

在《赵熙年谱》和其他文献资料中没有找到有关他到过文公场的记载,很有可能他是到过文公场的,但不能确定具体时间。仁寿县,他肯定是去过的,而且还有秦皇寺、藉田铺这些原来属于仁寿县管辖的地方都有诗咏。在他的诗作中,有数首是诗题中有记载仁寿的,时间在1919年至1924年,兹录如下:

《仁寿道中》:“春柳绿堪攀,春红上髻鬟。趁墟人络绎,初日鸟绵蛮。野塾新开店,乡僧懒闭关。七年曾一骑,花发陆浑山。”作者说,七年前曾一人一骑,在洛阳的陆浑山看见花开了。按年谱,赵熙在1912年秋末从北京回川,期间或经过了仁寿。

《仁寿旅次》:“青山随驿远,月不为人圆。农事催秧马,花风响杜鹃。去家二百里,旧馆十三年。灯上依然字,鸡鸣早看天。”这是在仁寿的沿途所见,当时农人坐在秧马上扯稻秧。秧马是一种农具,类似把一根小木凳固定在船型的木板上,它的前面放了谷草,用来捆绑扯起来的秧苗,人坐在上面在水田里滑行,从而减轻劳动强度,增加效率。现在家乡已经没有人见过这种农具了,应该是失传了。不过,现在偶尔还能见到有端凳子去扯秧苗的,只是没有秧马方便了。“去家二百里”,当指荣县到仁寿县的路程。“旧馆十三年”,这句可能是指赵熙曾在仁寿县教馆课徒,距今已经有十三年了。成都的陶亮生先生曾经有一篇文章提到过赵熙既读书又教书的事,赵熙十七岁去乐山九峰书院深造,“山长胡孝博先生最器重之,奖以诗云:‘尧生年少最攻文,鹤立寒鸡总不群。记得九峰云外路,玉兰花发正逢君。’书院每月考课,皆列前茅,足以维持生活了。但卒以亲老家贫,不能久住书院,先后在仁寿、双流、营山等地就教读馆。”可惜年谱无载,无法考证出具体的时间。

《仁寿道中怀孝怀》:“芳草生南国,飞鸿千里来。管宁犹上道,阮籍欲何怀。旧梦留灵琐,空山拟黑胎。过时如见忆,仁寿百花开。”孝怀即周善培,赵熙的知名弟子之一。

《仁寿道中》:“客中明日又春分,行到陵州日未曛。不道美人遗世立,水塘蕉叶剪湘裙。”说的是作者在春分这一天的旅途中,到了仁寿(陵州乃仁寿旧称)太阳还没有落山。不说那美人遗世独立、超凡脱俗,那是水塘边的蕉叶裁剪成的湘裙。我们家乡有种芋的传统,它们的蕉叶是蒸馍馍不可缺少的,用来垫在馍馍下面,蒸熟的馍馍带有蕉叶自然的清香味,是至今尚在使用的。芋儿种类颇多,其中粉白叶子的芋儿用来制作粉条;紫红色的红嘴芋可以食用,也是一味中药,它的叶子为暗红色,被称之为红状元或者状元花。我们小时候,很喜欢采摘它们的花,来吮吸里面的甜汁液。

赵熙还有两首诗是写给他的另一位弟子向楚(字仙乔,号觙公,著名学者)的,诗中提到了仁寿蟹。(《觙公馈仁寿蟹》《题山水画留别,兼谢觙公馈蟹》)“海气一盘仙井味,松风双树向平秋。”仙井(监)也是仁寿的旧称之一。不知这仁寿螃蟹是否是河中野生的?

——写于2022年9月19-30日晚

注:本图文由作者授权发布,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成都, #四川, #营山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