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终身难忘的歌
123456825 发表于:2022-12-17 11:37:59 复制链接 看图 发表新帖
阅读数:663
一首终身难忘的歌-1.jpg


一首终身难忘的歌-2.jpg


一首终身难忘的歌
作者:项宁

一首终身难忘的歌-3.jpg



“蓝天作帐地作床,黄沙拌饭可口香;狂风为我送歌声,广阔沙漠好战场。要用我们滚烫的汗水,把乌兰布和来浇灌;要用我们战斗的歌声,唤醒那沉睡的阴山!”
这首歌的名字叫《兵团战士之歌》,是一首我们宣传队唱了整整四十年的歌,旋律与音符,激昂与斗志,多少年来,都在梦中。《兵团战士之歌》就像一把火,点燃了知青们的一腔热血;像一股红色旋风,吹遍全团上下、兄弟师团,乃至整个内蒙兵团。
被战士们誉为“大漠文艺轻骑兵”的四团宣传队,始终把自编自演作为服务战士的原则,经常深入连队、地头,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热火朝天的生产实践中体验生活、搜集素材、汲取营养,坚持写兵、唱兵、演兵。团宣传队的节目始终追求短小精悍、形式多样,战士们爱看什么,我们就演什么,大家个个是多面手,唱歌跳舞、吹拉弹拨。26人的宣传队,从小歌舞、小话剧、小合奏,到独唱、重唱、表演唱,从相声、单弦、快板书,到京剧、评剧、小吕剧……舞台虽然简陋,服装虽然简单,但大家演得像模像样,战士们看得如痴如醉,极大地满足了一代热血青年的精神文化需求。
1971年12月,团宣传队作为内蒙兵团唯一的战士演出队,参加了北京军区文艺调演,以一台高水平的自创节目,向军区领导汇报了兵团战士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献身边疆的豪情壮志。这首歌顺理成章地唱到了北京军区的舞台上,深受军区领导和老一辈艺术家的赞誉。当时情景、那份荣耀,如今已成美好记忆,令作为团宣传队队长的我,令宣传队战友永远引为自豪。
到如今,47年过去了,我还清晰记得这首歌的诞生过程。歌的头两句歌词出自四团二连战士之手,我们四团宣传队下连演出时,在他们连的黑板上看了头两句歌词,领导马上把歌词抄下来,拿到宣传队,让搞创作的战士编写歌曲。四个战士各自“妙笔生花”,最终,赵育冀战士创作的歌曲被选中了,这首《兵团战士之歌》就这样诞生了。
这首歌先是女生独唱的形式,后为女生二重唱的形式,为了合声更好听,又以男女声二重唱的形式唱,在连队巡回演唱后引起强烈反响,迅速在战士中广泛传唱,而且每次演唱必定返场。演唱者王明莉、张国梁战士都是北京人,是四团宣传队的独唱演员,嗓音圆润甜美、浑厚高亢,他们俩把这首歌演绎得淋漓尽致。
慢慢的,这首歌成了宣传队的传统节目,也是每场演出的保留节目,各连文艺班也开始传唱,最后“蔓延”到了整个四团。不夸张的说,只要是四团人都会唱这首歌。
这首歌唱出了数十万知识青年响应祖国召唤,屯垦戍边、寓兵于农、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的豪情心声,鼓舞着战士们在艰苦环境中脱坯、盖房、挖大渠,这首歌唱出了战士们的心声——期望用自己的双手和辛勤劳动唤醒那沉睡的阴山。
这首歌,是兵团战士人人心中终身难忘的歌!
回忆刚到四团的日子,我们瑞安籍88人全部分到了四团六连,六连是个农业连,条件艰苦。才过7天,团政治部来了调令,让我到刚组建的团宣传队报到。我告别了瑞安老乡,来到了团部,在宣传队一干就是八年。
我们在兵团最不习惯的是吃、住。南方人吃惯的是大米饭,到了四团,再也吃不上大米饭了,天天是棒子面的窝头、高粱米,偶尔有一顿白面馒头。一年到头没肉、没蔬菜,有时吃一点骆驼肉,又粗涩又味儿,就着没有油的海带汤。
就这样,我们这些来自鱼米之乡的战士居然也适应了漠北的生活。
住就更别提了,我们住的是土垒的房子,常年漏水、漏风、漏沙。没多久,我在宣传队当上了女生班长,我们屋里这条炕可以睡八个人,我是班长,自然要睡在窗户边。内蒙的气候是三天两头刮大风,尤其到了夜里,风那是呼啸而过,第二天起床时,战士们都成了“沙人”,满头满脸,鼻子、眼窝、嘴里都是沙,就剩一双眼睛扑闪扑闪。我吃的沙最多,唾沫都不敢往下咽。每当这时,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傻眼着,谁是谁都认不出来了。互相看上半晌,大家狠狠后翻到床上,捧着肚子哈哈大笑。此时,耳边会传来“蓝天作帐地作床,黄沙拌饭可口香”的旋律,大家就会忘却沙子带来的窘迫,一起轻快地哼起这首歌。然后,付班长大叫“集合了,出早操了!”大家破门而出,传来清脆的报名声,“一、二、三……”
在团里,吃饭不像在家里有饭桌,只能蹲在地上吃,脸盆里是汤,窝头放在碗里,都搁在地上,碰到刮风天就挪到屋里吃,好天就在外边吃。老天爷很会捉弄人,忽然一阵风,遭殃了,汤里、碗里都是沙。吃不吃?吃!那时候的我们正在长身体,还要干重活,再难吃也要咽下去。
1972年,在大战西大滩的会战中,战士住在工棚里,起早贪黑,每天挖渠挑土,吃住全在工地上。风沙一点儿不客气,时时光顾,战士们都在风沙中吃着饭,有的战士干脆放下碗,扯开嗓子,唱起了这首歌。这,才是“黄沙拌饭可口香”的真实写照。这,才是我们兵团战士乐观主义精神最淋漓尽致的体现。
这首歌一直激励着兵团战士克服生活关、困难关、思想关,劳动关,在自然环境异常恶劣、物质条件特别匮乏的情况下,在高强度的艰苦劳动中,这首歌是兵团战士最最宝贵的精神食粮,也是支撑着兵团战士战天斗地的思想支柱。
这么多年了,战士们在告别大漠的日子里,依然念念不忘这首歌,一直在传唱。1999年7月,时隔三十年,我们数百名四团人带着配偶子女,回到了当年奉献青春的乌兰布和大沙漠,在知青和农场职工们举行的联欢会上,五连战友们在礼堂舞台上为大家献上了《兵团战士之歌》,乍闻之,百感交集、涕泪交零,宛如瞬间回到了年轻时。
我记得,那时在北京大学上大二的女儿,跟大部队一起踏上了西去的列车,那兴奋劲儿甭提有多高了,抬头是蓝天白云,眼前是连绵不断的沙丘,看到了老爸当年亲手种下的歪脖子树,吃上了羊肉炖土豆。尽管大家都住在农场的学生教室里,蚊子像蚂蚱,条件相当差,但女儿说,都有点爱上这块土地了!到了晚上大家准备洗澡时,发现没有水,孩子们说:现在居然都缺水,当年你们是怎么过来的?
2009年8月1日,四团1000多名战友再次相聚在北京官园,参加庆祝赴内蒙兵团四十周年纪念大会。会议结束时,由我们宣传队的翁常来队长指挥,王明莉、张国梁领唱,《兵团战士之歌》响彻官园上空,久久回荡着。
8月2日,大部队再次踏上西去的列车,1000多名战友身穿红T恤,旗手们举着各连的连旗,凌晨四点下火车,直奔一连大沙丘。 乌兰布和,我们又回来了!战友们喊着、叫着、跳着、滚着、爬着,乌兰布和沸腾了!开锅了!队旗招展,红T恤舞动热情,乌兰布和沙漠变成了红色的海洋。
我们宣传队给农场的乡亲和战友们带去了八个节目,男女声二重唱《兵团战士之歌》还是王明莉、张国梁原唱。四十年了啊,战友们还是听不够、唱不够。
这首歌,只要聚会、旅游,大家必唱。在黄山上,在山西壶口,在乌镇,在云和梯田,在三亚,在美国,在荷兰,在祖国和海外的山山水水,只要有兵团战友居住的地方,就会有这首歌的传唱。我们要世世代代唱下去。
前几天,我在朋友圈里写道:“今年6月15日,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47年前的今天,瑞安籍的有志青年打起背包,告别父老乡亲,和飞云江、隆山塔说再见。从此,他们成了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四团的战士。从此,他们的名字叫知青。”很多朋友纷纷留言抒发感情,我女儿评论说:“我会唱!蓝天作帐地作床,黄沙拌饭可口香。”这条短短的留言让我一下子泪流满面。
原来,这首歌不仅在兵团人的心里扎根了,也唱到了我们儿女的心中。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