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座大坝对鱼儿有什么影响?“鱼博士”为嘉陵江创建生态保护体系|封面专访
务川冷泉水鱼庄 发表于:2023-4-16 08:23:49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768


封面新闻 记者 苏定伟

嘉陵江上有16个梯级航电枢纽,16座大坝将水面分隔,这对鱼儿有什么影响,人类该有怎么的应对措施?日前,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第三届“四川杰出人才奖”颁奖仪式在成都举行。西华师大曾燏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完成的“梯级水利开发背景下嘉陵江流域鱼类适应性响应研究及保护应用”研究成果,荣获2022年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这项研究历时13年,量体裁衣为嘉陵江创建生态保护技术体系,为嘉陵江流域生态修复和鱼类多样性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今天,封面新闻记者带你走进科研大家、“鱼博士”曾燏的故事。



航电工程对鱼儿的影响,鱼类学者持续监测嘉陵江

嘉陵江发源于陕西省秦岭南麓,流经陕、甘、川、渝四省市,全长1119公里,是长江上游流域面积最大的干流。嘉陵江上游地势较高,河床自上而下逐渐开阔,从广元到重庆740公里航道天然落差303.4米,具有航电的先天优势。曾经的嘉陵江水恶滩险,水上交通不畅,严重制约了沿岸经济发展。

1992年6月30日,蓬安境内的马回水电站正式发电通航,30多年来,从广元至重庆的千里嘉陵江上,16个相互衔接的梯级航电工程,其中9个航电工程位于南充境内。嘉陵江是中国第一条全流域渠化的内陆河,以航电结合方式,建成由拦河坝、船闸和电站组成的水位相互衔接的梯级枢纽,提高水位,形成高等级航道,从根本上改善通航条件。

嘉陵江地形结构复杂而独特,一直以来,是鱼类繁殖、育幼和栖息的天堂,成为众多鱼类专家研究的宝藏。像研究“国宝”大熊猫一样,西华师大的鱼类研究代代相传,半个世纪来,研究团队持续监测嘉陵江的鱼类资源。以曾燏教授为代表的研究人员,进一步推进嘉陵江流域鱼类适应性响应研究及保护应用。



逆流而上嘉陵江,“鱼博士”从长江中游来到上游

曾燏是湖北黄冈人,本科就读于华中农大的淡水养殖专业,2010年,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硕博连读毕业后,来到了嘉陵江畔的南充。“老家在长江中游边上一座港口小城,读博时,多次来嘉陵江实地考察,收集资料。”曾燏从长江中游逆流而上来到上游,扎根嘉陵江畔的西华师大。“这里有鱼类研究良好的学术氛围,还有嘉陵江这个鱼类种质资源库。”

一座座大坝将嘉陵江人为切割,到底对鱼儿有多大影响?曾燏第一步便决定要摸清嘉陵江鱼类家底。2010年1月至2021年3月,曾燏在嘉陵江干流设置了21个采样点,对鱼类资源进行全面调查,为长江十年禁渔提供基础数据。

“调查采用方法为网具法,市场购买和访问渔民法。”曾燏回忆,渔民打鱼的时间通常为凌晨,因此需要事先与渔民约好一同前往,久而久之,沿江不少渔民都熟知了这位皮肤黝黑的“鱼博士”。采集好鱼类标本后,曾燏将其带回学校,依据相关资料进行分类鉴定,最终整理出了嘉陵江鱼类名录。



提高仔鱼成活率,“鱼博士”发明蜂巢式避害装置

曾燏告诉封面新闻记者,鱼儿种类多不胜数,繁殖能力惊人。鱼类大多都是体外产卵繁殖,品种不同,环境不同,鱼类繁殖能力也存在明显差别。比如说,鳊每次产卵约2.5万粒,鲤鱼和狗鱼每次产卵10万粒,草、青、鲢、鳙大的个体产卵量在100万粒以上,大型的鲟超过100万粒。

这么强大的繁殖能力,却只有5%能够长大成鱼。怎么提高仔鱼的成活率呢?曾燏和他的团队发明了一种蜂巢式仔鱼规避避害装置,情况紧急时,这些幼小的仔鱼可藏进蜂巢逃命。装置结构简单,坚固耐用,有效空间大,清洗方便,可重复使用,能满足仔鱼对躲避敌害有效空间的需求,提高仔鱼生存率。曾燏和他的团队发明了和鱼有关的15项专利,数字化鱼类标本图像拍摄装置、升降式弶网鱼类早期资源的辅助采样装置等等。

曾燏团队先后发表《嘉陵江干流鱼类群落生态结构分析》等学术论文67篇,主持《梯级水利工程背景下嘉陵江鱼类群落功能多样性变化及主要影响因子》等多个国省级科研项目。

嘉陵江上修筑拦河坝、船闸和电站,很多鱼儿不能自由游弋。曾燏多个场合呼吁在嘉陵江上建设人工鱼道。鱼道相当于沟渠,是有效解决大坝阻隔上下游,帮助鱼儿洄游、繁衍的重要设施之一。这也是保护嘉陵江水环境、保护鱼类的重要举措。大坝泄洪闸泄水时,水流速度非常快,有的鱼不适应这样的水体环境。这时,鱼儿就可以直接游进水流相对缓慢的鱼道,在此栖息,甚至繁衍。



鱼类急剧减少,“鱼博士”为嘉陵江创建生态保护体系

1976年,南充师范学院(西华师范大学前身)鱼类研究邓其祥教授统计嘉陵江鱼类已有156种。受水利工程建设、生活和工业废水污染等一些因素影响,鱼类生活、产卵、索饵等条件发生了改变,嘉陵江鱼类急剧减少。根据曾燏常年的抽样监测,嘉陵江四川段目前调查到的鱼类仅仅71种,与历史资料相比,现有的鱼类群落区系组成和物种数目均呈减少趋势。“鱼类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航电工程修建大坝肯定是重要原因。”曾燏举例说,有些鱼特别喜欢激流险滩,嘉陵江渠化后,变成了一段又一段相对平静的湖面,生存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曾燏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为嘉陵江量体裁衣,创新了一套嘉陵江生态保护技术体系,具体包括鱼类生境恢复、水环境治理、生态养殖、增殖放流等内容,并得到广泛应用。截至目前,在白龙江、东河、西河,以及亭子口、蓬安、武胜等嘉陵江重要支流和干流节点,实现中华裂腹鱼、华鲮、白甲鱼、岩原鲤、长吻鮠5种鱼类的迁地保护,以及中华裂腹鱼等10余种鱼类的增殖放流。

业界认为,曾燏教授团队的研究,创新了河流鱼类产卵场的保护与恢复关键技术,为梯级低水头水坝开发的河流生态修复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创建了工程水面“人放天养”生态渔业模式和“湿地建设”的生态综合利用模式,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