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协作、助残共兴 打造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四川样板”
纆g 发表于:2023-6-5 11:44:19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1160
“夏天了,天越来越热了,赶场要早些才行。”一大早,58岁的张来友就赶着出门卖货了。找到摊位,打开推车,码好货品,他开始吆喝起来。

张来友是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江口镇陵丰村村民,2岁时生病导致右腿残疾,一直靠种地维持生计。去年6月,得知“帮帮摊”项目,他就萌生了试一试的想法。“县残联和运营公司对我进行了培训,教我如何摆货、销售,还在乡镇为我协调了摊位、放货的地方。”张来友高兴地说,“现在每月收入至少3000块,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张来友(左一)的“帮帮摊”。受访者供图

“帮帮摊”是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和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于2022年联合推出的东西部协作项目,引导东部地区专业团队入驻,组织培训西部包括残疾人在内的低收入人群,发展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摊主在完成原始资金积累后,有条件的可通过租赁方式开办实体店面,从“帮帮摊”转型升级为“帮帮店”。如今,剑阁县已经有“帮帮摊”185个、“帮帮店”8个,带动223名残疾人及其家属实现就业增收。该项目已被纳入浙川东西部协作14个“组团式”帮扶重点项目之一,相关经验做法在凉山州雷波县、乐山市沐川县、巴中市通江县等6个县区推广运行。

“帮帮摊”只是东西部残疾人帮扶协作的一个缩影。5月16日至18日,中国残联在广元市召开东西部残疾人帮扶协作工作现场会。会议指出,2021年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开启以来,浙川两省已落地落实残疾人帮扶协作资金8600多万元,实施帮扶项目360多个,受益残疾人超过5.75万人。“今年计划实施帮扶项目167个,投入资金4442.2万元,帮扶残疾人超过3.43万人。”浙江省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宣清松表示。

新时代赋予了浙江新的使命,也给予了四川更多的发展机遇。如今,相距千里的两地人民开启了携手前行的新征程,四川各级残联也努力拓展“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奋力打造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四川样板”。

量体裁衣 基础设施完善落地见效

“多亏了无障碍改造,现在方便多了。我小孩以前上厕所、洗澡都需要大人辅助他,现在安装了这些东西,他就能独立完成了。”5月的一天,在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曲山社区见到席晓蓉,她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席晓蓉一家三口人,儿子今年11岁,因出生缺氧致脑性瘫痪,肢体二级残疾。前些年,丈夫常年在外做生意,全凭席晓蓉一人专职照顾儿子。北川县残联得知此事后,不仅给他们发放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还及时对他家实施了家庭无障碍改造。

安装楼道不锈钢扶手、家用抽水坐便器、一字扶手、上翻沐浴椅、U型上翻扶手……短短几天时间,家里的变化让席晓蓉一家的生活“脱胎换骨”,也让席晓蓉从专职照料中解脱出来,并就近找了一份工作补贴家用。“我感觉现在小孩比以前自信多了,我自己也变得爱笑了。真的,残联对我们的帮助太大了!”席晓蓉说。

离开席晓蓉家,沿着蜿蜒的山路驱车50分钟,就到了禹里镇柏林村杨德富家。杨德富也是北川县众多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的受益者之一。



杨德富家入户路的无障碍改造。人民网 彭茜摄

今年49岁的杨德富在2岁时腿被烧伤,导致残疾,不能够正常站立行走,多年来一直是一个人生活,除了享受农村“五保”之外,他还靠找药材、种菜、养猪来维持生计。北川县残联在调研走访后,针对杨德富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为其进行家庭无障碍改造:将入户路硬化,并在道路一侧安装了不锈钢防护栏,还进行了房屋地坪硬化及热水器的安装。

“这里以前是土坡,下雨天就会长青苔,走在上面很容易打滑。”杨德富一边在前面走着,一边扶着旁边的防护栏介绍,“现在好了,不光人走路便利、安全多了,肥料和饲料都可以直接拉回来用。”

据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李晓蓉介绍,2019年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和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结成帮扶对子,北川县残联于当年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30万元,为118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了包括家门口坡化、房门卧室改造、卫生间改造、厨房改造、辅具配发等内容的家庭无障碍改造,以改善残疾人生活条件。之后,每年都会实地入户走访、评估、测量,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制定“一户一策”家庭无障碍改造方案。“2022年实施改造70户,户均标准是6000元,今年将继续往偏远乡镇拓展。同时,我们也在探索智能化改造,比如针对常年卧床的残疾人,看能不能给他安装智能化机器设备,让他自己通过遥控就可以完成一些事情。”李晓蓉说。

“十四五”以来,四川省按照《四川省“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要求加强设施保障,扩展实施了“浙川协作、助残共兴”系列工程:实施兜底保障工程,为300多名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为3250名残疾人提供生活救助;实施家庭无障碍改造工程,方便了1100余户困难重度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生产生活;实施基础设施完善工程,为全省24个县级残联完善了康复中心和托养中心设施设备,其中就包括北川羌族自治县大拇指培智学校的环境改造提升项目。

大拇指培智学校是目前北川县唯一一所招收3~15岁患有孤独症、智力障碍、轻度脑瘫和其他心理行为障碍的特殊儿童的非营利性质康复教育学校。2021年,浙江省衢州市慈善总会捐赠资金50万元,用于大拇指培智学校改善教学设施设备和生活设施,提升学校服务能力。如今,学校的整体环境焕然一新——教室、寝室的墙面、走廊粉刷上了温馨的色彩,床铺、储物柜也全部换新,还增添了洗衣房,更换了老旧空调和洗浴设施。



大拇指培智学校学生寝室焕然一新。侯杰摄

“现在我们的柜子都是圆角的,不是那种尖角的,更安全了;卫生间改造过后,个子矮一点的孩子,有矮一点的洗手盆给他们用。”李佳在大拇指培智学校已经任教4年,对于学校的改变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以前的床都是统一标准,长1.5米、宽0.7-0.8米,有些个子高的孩子睡觉的时候脚都在外面露着,现在全部换成了长2米、宽1.2米的床。这个变化是很大的。”

说起学生们第一次见到改造后学校的样子时,李佳记忆犹新:“他们都非常开心,一个劲儿地说‘我们的学校好漂亮呀’。虽然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不是很好,但我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心情。”

授人以渔 残疾人群体叩开“幸福之门”

广元市青川县竹园镇三郎村的湖羊谷农旅综合体,坐落于青山绿水间,厂房林立、圈舍整齐,羊羔憨态可掬。

据青川县残联理事长张筱介绍,2019年以来,青川县创新推行飞地帮扶模式,利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对口帮扶契机,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残疾人受益模式,在石坝乡60公里外交通便利的竹园镇三郎村建成帮扶车间,将该乡马公村、三台村与三郎村81名困难残疾人的东西部帮扶资金折成股份入股大荒山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湖羊谷农旅综合体项目,采取吸纳残疾人就业、参与股金分红、集体经济分红、代养湖羊山羊、收购青储饲料等模式帮助残疾人就业创业,带动210余户残疾人家庭户均年增收1.3万元。



当地残疾人在湖羊谷学习养殖技术。人民网 彭茜摄

“我们会给残疾人提供培训、教学点,比如说,有的残疾人他愿意养羊,可以过来在我们这里吃住,都是免费的,他还可以每天跟着技术员学习饲养知识和技能,学成之后就把羊领回去自己养。”大荒山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欧阳云飞说,按100只羊计算,基本上1年后会繁殖到接近300只的数量,等到卖的时候,他们只扣除种羊的钱,也就是成本价,其余的收益都归代养的残疾人所有。

今年51岁的徐永峰是青川县石坝乡马公村村民,之前常年在山西务工,2008年因地震导致残疾。他是第一批参与湖羊谷农旅综合体项目的残疾人之一,曾前往浙江学习养殖技术,之后开始代养湖羊。“现在我养了五六十只湖羊,算下来,平均每年能够净收入超过2万元。”徐永峰说,自己还是会经常去湖羊谷学习,不断提升养殖技能,对于能够重新融入社会,并且通过双手赚钱养活一家人,很知足。

“我们县现在正在规划建设集养殖、生态、休闲、科普、美食于一体的川北湖羊小镇。”张筱表示,预计到2025年,在湖羊谷的辐射带动下,青川县肉羊存栏量将达10万只,产值突破6亿元,将会有500户以上的残疾人家庭受益。

四川省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黄卫德介绍,在东西部协作中,四川省残联于2022年投入438万元,开展了新媒体营销、电子商务、盲人按摩等职业技能培训和种植养殖、加工业等47个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项目,帮助6100多名残疾人获得一技之长,“今年,将继续落实四川省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实施培训项目34个,争取东西部协作资金600多万元,为4700名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帮助每名残疾人掌握1-2门实用技术。”

黄卫德说,在此过程中,各地结合实际,大胆创新,创造了不少有益经验和做法,阆中市打造本土残疾人手工艺品牌“阆苑善坊”,就是其中之一。

为发挥当地钩针编织行业的传统优势,大力扶持残疾人创业就业,阆中市投入东西部协作援建资金50余万元,在保宁街道王家嘴社区建起了300平方米的残疾人钩针编织基地。支持残疾人注册成立并领办经营“阆苑善坊”编织有限公司,利用基地从事编织类手工艺品生产,吸纳带动300余名残疾人在基地就业。此外,还投入援建资金30余万元,针对残疾人身体状况和自身特长,分类开设残疾人技能培训专班,涵盖手工编织、工艺品制作等项目,实现分类培训、精准辅导,培训通过者就可选择去编织基地就业。今年以来,已先后开设技能培训30余班次。



“阆苑善坊”残疾员工在编织基地制作编织产品。阆中市残联供图

走进阆中残疾人钩针编织基地,只见残疾朋友们围坐在一起,手中针线飞舞,一双双精巧的毛线鞋逐渐成型。“这只是我们基地的一小部分人,因手工编织对场地要求不是很高,还有一些重度残疾人可以在家工作,我们之后会按照相应的价格进行回收和补贴。”该基地负责人马明妹说。

39岁的李荣华是基地里的一名“干将”,一天可编织七八双成品毛线鞋。自从2004年下肢瘫痪后,她的生活逐渐与社会脱节。“我在阆中市残联和家人的多次劝导下,开始参加培训,掌握了手工编织技术,后来来到基地工作,现在感觉生活很幸福。”李荣华笑呵呵地说。

李荣华的蜕变,折射出基地里大部分残疾人的心路历程。对于他们而言,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就业平台,更是帮助他们找回自信、重新融入社会的“舞台”。

“如今,编织鞋和编织玩偶越卖越火,甚至吸引了英国、韩国,和咱们香港的顾客下单订购。今年5月,线上线下共卖出近15000件编织产品。”马明妹说,现在基地里的每名残疾人月均增收上千元。

产业共兴 虹吸效应实现“抱团发展”

夏日骄阳下,白龙江畔,广元市青川县沙州镇青坪村“白叶一号”茶叶基地,一垄垄整齐的茶树格外耀眼。除草、修枝、施肥……当地茶农们一边进行着夏季管护,一边谈笑风生。自从今年春季白茶获得“小丰收”后,他们发展产业的信心更足了,都在期待着自己的勤劳换来明年的“大丰收”。



茶农在“白叶一号”茶叶基地进行夏季管护。人民网 彭茜摄

“把茶种好了,我就可以在家门口一边务工一边照顾家庭,还可以多陪陪孩子。”望着一棵棵的“摇钱树”、一片片“致富叶”,39岁的茶农葛敏乐得合不拢嘴,不时地分享着自己过去的辛酸和现在的幸福。

葛敏一家六口人,上有年迈的公婆,下有未成年的一对双胞胎儿子。不幸的是,丈夫和其中一个儿子都是残疾人,于是,家庭的重担都落在她一个人身上。前些年,为维持一家人生计,她一个人常年在陕西工地干体力活,尽管没日没夜地干活,但辛苦挣来的钱,除去家中各项开销,剩不了多少。随着“白叶一号”东西部协作项目在青坪村落地,她和村里人的生活迎来了“幸福时光”。葛敏不仅每年可以领到股权分红,一年四季还可以在基地务工,同时自己还有10亩茶园。随着“白叶一号”进入丰产期,她的收入也在不断增加。2021年至今,她的家庭年收入已达8万多元。

据了解,青川县利用东西部协作发展“白叶一号”茶叶产业契机,2019年栽植“白叶一号”茶苗1517亩540万株。同时,主动聚焦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将助力残疾人共同富裕与“白叶一号”产业发展一体谋划、一体推进。4年来,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8000余万元,在6个乡镇建成“白叶一号”茶叶基地7个,种植茶叶7000余亩,新建茶叶加工厂5家,扶持茶叶销售电商15户,通过务工就业、入股分红、委托经营、村集体分红、返租倒包等方式带动全县51户残疾人家庭土地入股,102户残疾人栽植“白叶一号”茶叶940余亩,220余名残疾人长期在基地和茶叶加工厂务工,户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



“白叶一号”数字驾驶舱。侯杰摄

“我们非常注重茶产业后续的发展,在种活、种好茶的同时,我们还要把后续的加工销售同步跟进。”杭州市西湖区新一轮东西部帮扶协作挂任广元青川县委常委、副县长的何立剑介绍,去年,青川县农业农村局在“白叶一号”茶叶基地选取180亩开展数字化种植管护试点工作,建成了“白叶一号”数字“驾驶舱”,“我们预先设置了很多的传感设备,及时收集、分析气温、湿度、水肥、虫害等情况,制定标准化的管护建议,发送给种植户。同时,远在浙江的专家可以随时通过我们的视频监控系统,关注到茶叶的生长情况,并第一时间给出管护建议。”

何立剑说,青川县去年还新建茶叶加工坊2个,配套茶叶加工设备11套,以期构建一个可以溯源的全链条体系,“也就是采用区块链的技术,将种植信息、加工信息,包括最后消费者拿到产品的评价信息都串联起来。”

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在白龙江沿岸,“白叶一号”茶叶基地成为残疾人创业示范带上重要的股权量化基地和茶旅融合的亮点工程,带动周边包括残疾人在内的3700余名群众走上了致富道路。而在与白龙江相距约20公里的青竹江畔,类似的故事也在“上演”。

青川县曲河乡建新村坐落在大山深处,该村是全乡残疾人最多的村。村党支部书记李光兵70多岁的母亲就是一位残疾人,大半辈子都在轮椅上度过。3年前,在当地政府和残联的支持帮助下,有着近30年种茶经验的李光兵建起了曲河乡翠雲家庭农场,带领当地及附近的石坝乡、关庄镇等地50余名残疾人走上“抱团发展”之路,先后流转茶园640多亩,发展绿茶、红茶、黑茶等,实现了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



残疾人在翠雲家庭农场学习种茶采茶技术。受访者供图

与此同时,青川县残联利用深化东西部协作契机,转变农村实用技能培训方式,坚持现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依托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建立残疾人之家,将残疾人康复、托养、实用技术培训融合起来。

去年5月,青川县残联在曲河乡翠雲家庭农场组织了一场茶叶栽植、制作技能培训,邀请县农业农村局茶叶专家现场向残疾人传授茶叶种植技艺。作为“农场主”的李光兵则手把手教大家制作绿茶,让所有参学的残疾人了解掌握了茶树栽植、茶叶制作的相关技术和流程。石坝乡八一村残疾人王跃进返家后,不仅将自己的8亩土地栽上了茶树,还承包了村里50亩老茶园,成为全乡残疾人创业的典范。

李光兵说,家庭农场目前运转顺利,前景乐观。他算了一笔账:2022年,农场共生产干茶10吨,产值200多万元,残疾人群体实现人均收入2.5万元。

交流中,李光兵还透露了一个“秘密”。几年前,他在当地山林中发现了川北地区独有的茶树品种,因其叶子有28厘米长、近10厘米宽,被称为“巴掌茶”,是制作红茶的绝佳品种。他花费10多万元,利用20亩地悄悄进行了良种培育和扦插技术实验,目前已取得成功,明年春季即可移栽。杭州中茶所专家到青川调研时对该品种进行了取样检测,结果令人感到惊讶:“‘巴掌茶’比知名红茶‘英红9号’品质要好许多!”

“待成规模后,农场育苗基地将为每个残疾人家庭免费提供‘巴掌茶’2000株,并传授种植技术,让更多残疾人享受这份红利。”李光兵说。

“在东西部协作中,四川省残联积极鼓励残疾人参与农村产业振兴,实施残疾人参与的产业帮扶项目160多个,投入资金超过1000万元,努力推进‘一个产业带动一方残疾群众就业’,受益残疾群众超过5.7万人。”黄卫德表示,下一步,将依托各地集体经济和优势产业,采取多种组织方式帮带残疾人就业增收。同时,通过促进公益性岗位帮扶、金融服务帮扶、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引领带动更多残疾人自信自强、发展生产、劳动就业、实现增收。

万里山海情,浙川一家亲。随着东西部协作的进一步深化,两地人民在浙川大地上共同书写的“山与海”的助残故事还将延续下去,“浙川协作、助残共兴”的新篇章将更加精彩!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四川, #阆中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