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陇:以工代赈惠民生促振兴
123456835 发表于:2023-6-13 22:32:06 复制链接 看图 发表新帖
阅读数:1284
仪陇:以工代赈惠民生促振兴-1.jpg

马鞍镇金山村已经完工的以工代赈项目。

●张明 文/图

“工资按时足额发给我们,知足了。”仪陇县马鞍镇金山村5组村民邓永成的话语间充满感激,这缘于以工代赈项目给他提供了就业岗位,带来了稳定收入。

在仪陇,一大批邓永成们正享受着或已经享受过以工代赈项目带来的红利。2022年以来,仪陇县实施以工代赈项目8个,争取到位中、省以工代赈项目资金3133万元,将累计吸纳务工群众689人、发放劳务报酬762.41万元。

创造就业岗位促进群众增收

同邓永成一样,仪陇县张公镇繁荣村脱贫户吴子平也受益于以工代赈项目。“上个月领到1750元,家里的开支完全够了。”吴子平介绍,此前他一直在外从事砖工、瓦工工作,去年母亲意外摔伤致手臂骨折,生活起居需要人照顾,家中还有两个上学的孩子,他不得不返家。以工代赈项目落地该村后,他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干到项目竣工,大概能挣2万元。”吴子平说,既能照顾好家人又有了稳定收入,心里踏实多了。

据介绍,张公镇繁荣村以工代赈项目总投资395万元,计划修建2.8公里通组公路、6.8公里生产便道、4口山平塘,将发放劳务报酬约120万元。

实施以工代赈项目,让群众在照顾家庭的同时也能鼓起“钱袋子”。“目前,全村有118人签订了务工协议,其中脱贫户36人。”张公镇副镇长蹇红告诉笔者。

如何确保项目让更多群众受益?仪陇县聚焦民意,因地制宜谋划项目,量体裁衣设定岗位。“项目实施前,全面摸排了该村群众务工需求、技能掌握情况,建立群众务工需求信息台账,确保充分发挥‘赈’的效益。”蹇红介绍,张公镇坚持“群众是根本、项目是载体”原则,广泛发动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科学编制方案,根据年龄、技术等情况统筹设置务工班组长、技工、普工等不同工种,并针对弱劳动力、半劳动力等就业困难群众量身定制岗位。

以工代赈,“赈”是目的,“工”为手段。“对于已脱贫人群、困难人群而言,保证就业就能确保其稳定增收。”仪陇县发改局党组成员邓丹认为,以工代赈就是要发挥出“赈”的作用,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发放劳务报酬,让参加以工代赈的农民工群体和脱贫人口稳定增收。

提升劳动技能增强就业本领

“能做砌砖工,也能做钢筋工,在项目不同阶段,可以胜任不同的工作。”6月6日,在汉巴南铁路马鞍站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现场,53岁的陈忠平坦言,以工代赈项目让他学到了新技术、夯实了旧本领。

陈忠平家住柳垭镇,紧邻汉巴南铁路马鞍站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去年12月,仪陇县人社局通过该县人力资源市场、县就业局微信公众号发布“以工代赈”就业岗位第一次招工公告,提供40个岗位。陈忠平第一时间报名,并于今年1月初签订用工合同。

“上岗前,我们接受了理论知识培训,上岗后又有老师现场指导。”陈忠平表示,通过理论和技能培训,从小工成长为技术工,掌握了多门技术,干起活来得心应手。

汉巴南铁路马鞍站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属于省重点项目,今年被仪陇县纳入以工代赈重点工程项目清单,拟吸纳当地群众70人就近务工,预计发放劳动报酬300万元、组织技能培训150人次。

“优先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防返贫监测对象、脱贫人口、易地扶贫搬迁户、军烈属和其他农村低收入群体等。”仪陇县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该局制定了《技能培训方案》,以“校企合作”的方式,由仪陇县高级技工学校对工人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和钢筋工、砌筑工等理论培训。在群众后续务工中,也会派出专业老师以以岗代训的方式进行实操培训,进一步提升务工群众的安全规范意识和技能水平。

“通过技能培训,进一步扩大‘赈’的实效。”邓丹说,在为当地群众提供工作岗位、增加收入的同时,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拓宽就业增收渠道。

“目前有61名当地群众通过以工代赈在项目上务工。”汉巴南铁路马鞍站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整个项目目前有200多人在岗,以工代赈用工人数占总人数近三分之一,他们成为推进项目建设的重要力量。

发挥综合效益助力乡村振兴

初夏时节,车辆行驶在仪陇县铜鼓乡的村道公路上,透过车窗,满眼翠绿。田间地头排列着整齐的桑树,修长的枝干、绿油油的叶片,长势喜人。

2021年,仪陇县铜鼓乡蚕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以工代赈示范项目在该乡盛家沟村、旧县坝农村社区实施,整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37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75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50万元,企业投资570万元。新建通村、通组道路及产业便道7.5公里,扩建道路5.6公里,整治山平塘5口,整理土地600亩,建设桑园600亩和10处大蚕棚,以及渔业基地。

“项目带动了当地249人务工增收,其中脱贫户23人。发放劳务报酬184.24万元,占以工代赈中央资金的24.56%。”铜鼓乡副乡长张娇说,与此同时,通过以工代赈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当地基础设施,提升、壮大了粮油产业。项目全面建成后,蚕桑产业、农业产业以及渔业等领域新增近80个就业岗位,带动当地群众实现持续增收。

通过参加以工代赈项目,盛家沟村一大批群众得到了锻炼,提升了技能本领。2022年1月,该村积极探索“以工代赈、村企双赢”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成立仪陇县首家村级劳务公司——仪陇县盛业旺劳务有限公司,带领当地群众就近务工。该公司主要提供劳务派遣、基础建设等有偿服务,并形成“3456”集体经济收入机制。

“通过劳务派遣、承接基础设施项目,实现了群众、村集体、劳务公司三方增收。”盛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唐德富说,2022年,劳务公司带领当地80余名群众实现就近务工,年人均增收15000元,村集体增收5万元。

“从提供岗位到产生综合效益,以工代赈成为了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带动群众稳定增收的有效手段。”邓丹说,实施以工代赈项目,核心就是惠民生、助发展。将务工岗位送到家门口,不仅为群众增加了收入,还帮助其提升务工技能等,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仪陇县以工代赈工作亮点点击

●2022年

争取到位中、省以工代赈项目资金1948万元

实施项目5个

带动当地群众288人参与务工

开展技能培训724人次

发放劳务报酬404万元,占中、省以工代赈项目资金20.74%

●2022年以来

全县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项目288个,总投资1.73亿元,其中财政资金1.63亿元

发放劳务报酬1733.4万元,占财政资金

10.64%

带动当地群众2580人参与务工

开展技能培训5213人次

●2023年

争取到位中、省以工代赈项目资金1185万元

实施项目3个(张公镇395万元、五福镇400万元、新政镇390万元)

计划吸纳务工群众401人

发放劳务报酬358.41万元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