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寻蜀素央视节目展示“书法之美”
孙悟空748 发表于:2023-7-6 09:04:44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880

日前,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大型书法文化节目《中国书法大会》播出了第四集。节目中,展示了宋代书法家米芾的经典作品《蜀素帖》。此前,《中国书法大会》摄制组曾专程来南充拍摄取景,寻找蜀素的身影。通过节目的播出,将一段丝绸与书法相互成就的故事展示给了观众。



《中国书法大会》中,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馆长介绍蜀素等情况。视频截图


《中国书法大会》节目播出画面。

蜀素是什么?央视节目南充找答案

“太湖苕溪美,旖旎云锦绝。仙姿绝世,寂寞蜀素逢知己。八面出锋,襄阳才子撰传奇。《中国书法大会》本集展示的第二件书法作品是北宋米芾的《蜀素帖》。”节目中,随着主持人龙洋的介绍,一段在南充取景拍摄的视频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美丽的上中坝嘉陵江大桥横跨嘉陵江两岸,绿树成荫的印象嘉陵江湿地公园让人赏心悦目……一段南充风光展现后,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代跃走进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寻找米芾曾经书写的丝绸织物“蜀素”。

“蜀素”到底是什么?千百年过去,在今天的巴蜀大地上还能找到“蜀素”吗?

“从字面上理解,这个‘蜀’肯定就是我们四川,‘素’实际上就是平纹结构的一种织物,缎、绸、绫,这三个东西都是‘素’。根据米芾书写的材料结构情况来看,应该属于‘绫’……”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馆长张和才向代跃介绍了蜀素的特点。

在古代,丝绸作为珍贵的物料之一,古人如何得以在丝绸上进行书法创作呢?书写的“绫”和织造出的生活中用的“绫”有什么不一样?

“蚕吐出来的丝,它是里面一根芯,我们把它叫做‘丝素’,然后它外面包裹着一层东西,我们把它称为‘丝胶’,就像它的皮一样,如果拿来书法创作,那么就不能把胶全部去完,只能去一部分胶。要是不去胶,书法创作时则无法上色和着墨。如果去完了以后,它走墨又会很快,而且还有个很严重的问题,不利于保存,会氧化,会被虫蛀。所以,老祖宗这个技艺是了不得的,我们这里有好多织机,好多都能生产这个绫。”通过张和才的解答,让人对“蜀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笔毫挥洒蜀素上丝绸长留翰墨香

丝与丝的交错纵横,手与梭的穿插腾挪,仿若笔毫在蜀素上骏疾痛快、跳荡摇曳、纵横挥洒。一卷《蜀素帖》承载着书法之美,也承载着古人那令人赞叹的丝绸技艺。现代的中国人是否还在延续书写这些故事呢?

镜头一转,摄制组一行人走进四川南充六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通过画面,不仅展现了这个百年丝绸企业的历史,也展现了今天缫丝车间忙碌的生产场景,还找到了在今天依然适用于书写的织物:通过技术改良后的“绫”。

代跃感慨道,“机器,有节奏的轰鸣,与传统的穿梭拍打,对心灵的撞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我仿佛找到了笔毫在蜀素上那般风樯阵马,那种刷字的沉着与痛快。”

“《蜀素帖》或许是唯一一件以材料命名的作品,一般都是以内容或者里面的关键字命名,可见当时蜀素的珍贵程度。我们这里提到的蜀素的主人林希,他家在北宋庆历年间拥有了蜀素,后来请能工巧匠将其加工,这道加工技术当时是稀绝的。他当时自己弄好了就舍不得用,没胆子把它写好,后来也等了四十多年,等到米芾来的时候才把这个蜀素写掉。”节目中,嘉宾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陈忠康解析道,作为一个物质材料来说,今天把米芾的《蜀素帖》放大了看,在条纹的地方会出现很微妙的那种枯笔,这恰恰是作品的味道。

经过《中国书法大会》一系列解析和现场答题后,现场30位书友还集体临写了米芾的《蜀素帖》。(南充日报)

■延伸阅读

《蜀素帖》

宋哲宗元祐三年即公元1088年,宋代书法家米芾在四川产的织物上题写了各体诗共八首,书史称其为《蜀素帖》。它被誉为“中华第一美帖”。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南充, #四川, #嘉陵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