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典型案例巡礼 | 南充:改革风劲乘势起 扬帆破浪立潮头
同感丶 发表于:2023-9-1 07:21:53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772
东风浩荡鼓帆行,改革潮涌奋楫先。今年以来,南充市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省委改革决策部署,聚焦“组团培育省域经济副中心、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战略目标,坚持问题导向,紧扣中心任务,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弊端,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为持续深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南充行动”提供了强劲动力支撑。日前,南充市2023年上半年改革典型案例出炉,以工作的实效性和群众的获得感印证了改革的“含金量”。今日,《南充日报》以专版形式对这批案例进行集中报道展示,以飨读者。

党建引领“三步走”

社区治理“创新局”

案例回眸:“王老爷子,最近身体还好吗,我来看看你家还有没有什么需要社区帮忙的地方……”在嘉陵双桂镇桂花社区,自“三化”机制开展以来,社区共处理居民养老、医保报销、路灯维修、代办等群众要事1200余次,“有事找社区”也逐渐成为社区群众的口头禅。

“通过聚合乡镇干部、辖区非公企业、社会组织、退休干部等,为社区治理提供了多方治理力量,很多之前觉得棘手的工作,现在开展起来顺畅了许多。”桂花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嘉陵区双桂镇桂花社区服务大厅工作人员为社区居民办事。

经验总结:在市委组织部指导下,嘉陵区坚持以加强党的建设为核心,着力在“强合力、优服务、提效能”上建机制、强举措、想办法,深入探索党建引领集镇社区治理新路径:“三聚”强合力,通过聚合干部、共建、居民力量,聚焦热点问题,为集镇社区治理聚力蓄势赋能,开创集镇社区共建共治新格局;“三化”优服务,立足群众反映的热点和集镇社区治理难点堵点,探索建立“诉求回应常态化、便民事项清单化、应急处突全域化”的三化机制,提升集镇社区治理服务水平,居民满意度、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三治”提效能,始终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不断激发自治活力、完善法治保障、深化德治教化,为社区居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打下坚实基础。

建立全程追溯“一链监”

筑牢粮食安全“防护栏”

案例回眸:近日,在高坪区小龙火车东站,顺庆区发改局工作人员在站外等候多时,看着从浙江采购的小麦一到站,运粮集装箱分解到货车上后,工作人员立即将“一链监”随车粮情监控设备安装到货车上,并接入南充市政策性粮油“一链监”全程追溯系统。

“‘一链监’随车粮情监控设备包括两个摄像头,一个安装在驾驶室内,可以实时监测运粮车辆的运输轨迹;一个安装在车顶,确保所运粮食一直在监控范围内。”顺庆区发改局工作人员介绍道。随着车辆的行驶,其运输轨迹完全在监管者眼皮下进行,车辆信息、所在位置、行驶轨迹等都能在平台上查询,可以杜绝“以陈顶新”“转圈粮”“空气粮”等现象发生。



南充市政策性粮油”一链监”全程追溯系统。

经验总结:市纪委监委、市发展改革委持续深化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针对政策性粮油监管“断链”问题,依托省粮食智能化监管平台和“一链监”系统,积极推进粮食购销环节监控、预警、追溯体系建设,着力构建覆盖政策性粮油购销全过程可追溯的监管链条。通过“补短板”健全监管链条、“建体系”提升监管质效、“强联动”推动监管协同、“实保障”促进监管规范,全面加强粮食企业、监管部门、纪委监委、各地区之间的协同联动,切实提升了监管质效、实效、震慑、合力、长效“五大作用”,实现了政策性粮油购销、运输、检验、储存等环节的全流程、可追溯监管,成功做法被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专题宣传推广。

24小时无死角线上执法监督

打造“一键溯”智慧监管平台

案例回眸:“这么热的天,再也不用在厨房‘盯梢’了。”7月17日,蓬安县春怡火锅店负责人何先生笑着告诉记者,当发现后厨工作人员有未佩戴厨师帽、口罩以及窜进老鼠等情况的时候,“一键溯”智慧监管平台就会通过后厨视频监控进行AI抓拍,第一时间把问题推送给火锅店管理人员,提醒其进行整改、及时排除风险隐患。

据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一键溯”智慧监管平台,依靠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行任务定制化、整改清单化、执法电子化,实现了24小时无死角线上执法监督,切实为基层减轻了工作负担。“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工作需求,对平台进行升级维护,推出‘一键溯’手机APP,方便用户使用,提升监管效能。”该负责人说。



执法人员正通过“一键溯”智慧监管平台查看市场主体运行情况。

经验总结:今年以来,市市场监管局聚焦市场监管系统平台多运维成本高、人少事多监管难、点多面广监管难、风险防控监管难“一高三难”突出问题,创新建设市场监管“一键溯”智慧监管平台,积极推动数据共享、系统融合、智慧应用。该平台通过智能化整合数据资源、专业化加强风险预警、便捷化助力基层减负、系统化推进高效运行,初步实现了“监管效能最大、监管成本最低、对市场主体干扰最小”目标,其工作经验被四川卫视《今日关注》栏目专题报道。

“五联”机制

打造共同富裕联合体

案例回眸:种百香果,有四川兴奥伊农业有限公司收购订单;种柑橘,有楠甜柑橘生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种柠檬,产品能外销国外……在顺庆,记者发现,每一个乡镇都有运营成熟的龙头企业,还有各类和产业相关联的合作社,村民都从事着和本地相适应的特色农业生产。

“建立片区党委后,党员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头严把安全关、质量关、进度关,项目建设进度明显加快,永丰水库项目确保年底能够完成建设。”在位于芦溪镇的永丰水库项目上,芦溪镇党委书记卢河东向记者介绍,该镇积极探索创新机制,与李家镇联合成立芦溪李家高效农业片区党委辐射带动片区发展,让“党旗在项目、产业一线高高飘扬”,项目建设跑出了“加速度”,产业发展走出了“新路子”,乡镇片区党建有了“新气象”。



李家镇桂花湖村沿湖建设的藤椒种植基地。

经验总结:“组织联创”激活力、“基础联通”补短板、“产业联建”促发展、“治理联抓”强效能、“服务联动”提质效,近年来,顺庆区以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为契机,积极探索组织联创、基础联通、产业联建、治理联抓、服务联动“五联”机制,以中心镇为核心引领带动片区共同发展,走出了一条以大带小、以强带弱推进共同富裕的新路子,经验做法被《组织人事报》、学习强国、四川党建网刊发。

“邻里长”制

激活基层治理“邻聚力”

案例回眸:“小区地面停车位紧张,我要动员本单元的邻居们把车停到地库去。”刘伟是高坪区万科金润华府小区的一名“邻长”,主要负责社区和单元居民之间的信息传达,以及协调处理邻里的家长里短。他觉得,事情虽繁琐,但却很有意义。

据介绍,高坪区都京街道金融社区根据辖区内不同类型小区(院落)的居住密度,按照“覆盖高层建筑2-3层、低层建筑1-2个单元、老旧院落辐射半径100米左右、基本涵括10-30户”的标准,将相邻相近的居民住户因地制宜地划分为同一邻里自治单元,通过微信群、公开栏等方式广泛发布邻里长“招募令”,通过个人自荐、居民联荐、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精选邻里长169名,切实把服务末端精准延伸到居民家门口。



高坪区都京街道金融社区金润华府小区的“邻里空间”。

经验总结:高坪区针对基层治理难入微、难匹配、难动员的“末梢困境”,坚持以“近邻党建”为牵引,在都京街道金融社区探索推行“邻里长”制度:科学设邻,织密组织覆盖“一张网”;清单管理,担起家园治理“一份责”;正向激励,拧成共治共享“一股绳”;多向赋能,形成跟踪培育“一条链”。“邻里长”有效激发了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核心力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辖区内万科金润华府小区获评全省基层治理百佳示范小区。

“433”模式

推动农业生产“大托管”

案例回眸:农村人力不足,如何实现撂荒地复耕?对此,阆中市采取了“433”农业生产“大托管”的举措。

近日,记者在阆中市柏垭镇南登观村看到,农机合作社为农民提供代耕、代播,农民不用下田,就可以轻松完成农耕作业。阆中市曙光农机合作社社长刘兵说,合作社开展机械化生产,帮他们打田、育秧、插秧,打药、施肥、收割、烘干一条龙服务,村民复耕撂荒地的积极性大大增强。

走在阆中市河溪街道东岳庙村田间道上,稻田早已披上绿装,青嫩的秧苗在阳光里摇曳。“曾经这里是连片的撂荒地,杂草疯长,得益于农业生产‘大托管’,现在已经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东岳庙村党支部副书记潘庆良感慨道。



阆中市柏垭镇,收割机在收获小麦。

经验总结:近年来,阆中市聚焦农村土地“零碎化”、农业生产“低效化”、农村“空心化”等问题,创新运用“433”模式推动农业生产“大托管”:推行县级中心、区域中心、乡镇站点、村托管员“四级联动”,构建全域托管网络;主推村集体+托管服务主体+农户、托管服务主体+农户、托管服务主体+新型经营主体+农户“三大模式”,加速融入现代农业;完善组织保障、责任保障、资金保障“三大机制”,促进托管优质高效。该模式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切实解决了耕地撂荒问题,取得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规模化生产程度提高、群众增收致富的良好效果,主要做法和经验被“中国改革网”宣传推广。

“一创三建”

推进宅基地管理集成改革

案例回眸:“今天我到镇便民服务中心进行宅基地审批咨询,中心专门设置了一个服务窗口,不到十分钟时间,就把审批流程全部办好了。”南部三官镇金宝山村村民向先生完成宅基地审批资料的申报后,高兴地说。

为了最大程度方便群众,南部县42个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设置了宅基地“一门式”审批窗口,公开审批流程和时限,实行一次性告知和领办跟踪,成立农村宅基地审批和住房建设联席会审机构,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群众建房申请进行“一次性”审核把关,通过后由村里的专员上门递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农村宅基地批准书。



南部县政务中心工作人员为办事群众提供服务。

经验总结:南部县立足地域面积广、建房需求大的实际,从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小”事入手,积极探索推进宅基地管理“一创三建”集成改革,即创新“一门式”服务,实行“一窗口”申请服务、“一组织”审批服务、“一专员”办证服务,解决“办证多头跑”的问题;建立数据管理库,开展专项收集、完善数据信息、绘制数据台账,解决“日常管理难”的困扰;建立云上指挥部,构建线上执法平台,推动案件协同办理,实行绩效量化考核,解决“联动执法难”的短板;建立常态巡查制,织密巡查监管网格、强化一线监管执法、畅通群众监督渠道,解决“违建发现晚”的不足。通过集成改革,有效提升了宅基地管理服务效能,将实事好事办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点赞。

“互联网+货车司机”党建模式

破解货运物流发展难

案例回眸:西充县川东北有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流动党员红色能量站,只见环境干净整洁,绿植生机勃勃。10多名货车司机正在该园区“红色能量站”内看书、锻炼、休息,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货车司机群体流动性大,但是我们坚持党员在哪里,党建工作就覆盖到哪里。”西充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由组织部门牵头揽总,行业部门具体负责,联合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双找”行动,依托平台公司,排查货车司机4万余名,成立货运企业党支部7个、云上党支部4个,将386名党员货车司机纳入组织管理,覆盖货运企业23家。



西充县川东北有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区的“红色能量站”。

经验总结:西充县聚焦货车司机群体流动性强、人员分散、服务管理难等实际问题,积极探索“互联网+货车司机”党建模式,通过组织联网、阵地联建、管理联动“三联机制”强引领,破解组织覆盖难题;实现就业服务、金融支持、权益落实“三重保障”强服务,破解货运行业“后顾之忧”;通过抓统筹助力园区发展、搭平台助力行业发展、强队伍助力农业发展“三向发力”强带动,破解经济发展要素制约。“互联网+货车司机”党建模式着力把党的工作延伸到货车司机群体,既激发货运物流行业发展动能,又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关做法先后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宣传报道。

“半员工”模式

促进乡村留守人群就近就业

案例回眸:7月18日,在仪陇日兴镇白塔九湾村的四川逸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台台绣花机正快速运转,工人们在旁边巡回检查、调整织机。2019年,乡友谢延令投资5500余万元,成立四川逸渝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一家集绣花纺织品设计、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所掌握的印染、设计和研发技术在行业占据领先地位,并持有9项国家专利。

“60岁了,还可以在家门口挣到钱,这个工厂车间办得好。”村民李秀珍常年在外务工,去年7月返乡后,在逸渝科技有限公司从事商品包装工作,每月能挣到2500元,这让她非常满意。李秀珍坦言,过了60岁,外面的公司、工地都不再聘用了,打了一辈子工,回家总不能闲着。“想干一天就干一天,工作自在轻松。而且在家门口,子女也放心。”



仪陇县日兴镇乡村工厂吸纳留守劳动力到车间务工。

经验总结:仪陇县针对城乡留守闲置劳动力富足、制造业企业季节性缺工明显的实际,探索“不挑人、不打卡,随到随做、计件付薪”的“半员工”用工机制,即:探索平台搭建机制,“引”建帮扶车间,“帮”建乡村企业,“扶”建家庭作坊;创新灵活就业模式,创建轮班工作模式、弹性工作模式、居家工作模式;健全服务保障体系,实行政策激励、匹配岗位、培训提能。“半员工”模式广泛吸纳留守劳动力、半劳力和弱劳力到车间务工,让群众实现就近灵活就业。

深化“三医联动”改革

全力守护百姓健康

案例回眸:日前,营山县朗池街道西月湖社区居民刘明英(化名)早早就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拍X光片。片子拍完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系统将片子传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营山医院影像中心,该中心专家立即根据片子的情况进行诊断,报告第一时间回传到西月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开始拍片到拿到诊断结果,不到1个小时,刘明英感觉非常便捷。

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营山医院纪委书记吴波介绍,截至目前,正式投入运行的远程心电、影像、会诊中心开展诊疗达9.55万人次,真正实现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营山医院。

经验总结:近年来,营山县聚焦打造川东北区域医疗集聚区,深入推进县域医药卫生集成创新改革,围绕医药卫生“全领域”12个体系41项改革任务,创新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龙头引领、融合共建,推动“三级联动”一体化,构建知名医院引领、县级龙头带动、基层医疗支撑格局;系统集成、共联共强,坚持“三化同步”一张网,实现人才集聚助推能力现代化,信息集成助推服务同质化,管理集约助推发展高质化;创新机制、协同联动,强化“三医协同”一盘棋,推动“医疗+防控”“医疗+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共兴。通过强化医疗、医保、医药政策系统集成“三医联动”,推进了资源整合化、管理一体化、能力现代化、服务同质化,守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打造治理联盟共同体

构建社区治理新格局

案例回眸:“我曾反映小区墙体太旧了希望重新粉刷,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了回音。”7月18日,看着粉刷后焕然一新的墙面,家住蓬安县都市水乡小区的张大爷笑得合不拢嘴。

社区治理工作千头万绪,百姓需求各不相同。如何更好更高效地服务群众?蓬安县相如街道城南桥社区“大党委”改变原有管理架构,选派机关、社区、职能部门骨干力量进入“大党委”任职,由定点领导干部担任“召集人”,做好统筹协调,让社区的事变成大家的事。

“我们创新组织设置,构建以社区‘大党委’为核心、社区和辖区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为基础、党员群众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组织体系。”蓬安县相关负责人介绍。



蓬安县社区治理新模式,居民群众聚在一起协商议事。

经验总结:近年来,蓬安县针对社区治理体系不全、服务不优、效能不高等问题,积极开展治理联盟共同体建设试点,成功探索出“创建‘三向’联盟优体系(“纵向”联盟强推进、“横向”联盟强协同、“定向”联盟强融合)、搭建‘三网’平台靓服务(“标准化”便民服务网、“接单制”信息服务网、“快递式”上门服务网)、“构建‘三化’制度强效能”(“规范化”运行机制、“契约化”共享机制、“指标化”考评机制)的社区治理模式,实现社区治理由“单打独斗”向“联合作战”转变,基层治理整体效能大幅提升,经验做法获《人民论坛》《四川党建》等国省主流媒体宣传推广。

来源:南充日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