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天入川观蜀物之阆中古城(下)
孙悟空748 发表于:2024-6-16 21:27:00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1617
看过那些阴阳古宅和圣人庙堂,便走上大街。






说是老城老街,其实街上没有多少老人,还是年轻人多。
阆中古城规模并不大,城里主要就是那条十字大街,大街两边串通无数小巷。商业和高宅都在大街两边,小巷里则是各路人家,这是典型的街巷制布局。这个街巷布局说明阆中古城已不是最初汉唐时模样,因为汉唐时期的城市布局是里坊制的。现在阆中古城的西门也是按照民国时期模样重建的,这个模样的城门和城墙都是基于明代风格。这么一说,这阆中古城就是明清的城市布局了。现在中国所有带城墙的古城全都是明清的,根本没有之前的了。我只见过一处夯土城墙、里坊制布局的小镇,那是山西王家大院附近的张壁古堡,仍然保留了唐代风格。
和其它古城一样,阆中大街上也都是餐饮店的天下,游客们当然就是走东家串西家地搜寻当地吃物。
领导阆中餐饮事业的核心人物是张飞,所用的基础材料是牛肉。



你如果去过平遥,一定吃过那里的平遥牛肉。平遥牛肉和其它地方的牛肉不一样,那是桃红色的熟牛肉,吃起来很像罐头牛肉。平遥牛肉就是放盐煮烂,吃的是牛肉的原味。
阆中的张飞牛肉和其它地方的酱牛肉基本没有区别,就是煮得更烂,煮牛肉的佐料据说成百上千。张飞牛肉和平遥牛肉的不同除了口味以外,就是张飞牛肉乃清真食品。它们的相同点是都要事先在缸里腌制若干天,平遥是用盐,阆中是用各种佐料。纯正的张飞牛肉是用牛腱子肉,做成之后外面是黑色的,内里则是红色的。他们说张飞早年做屠夫,因此会做酱牛肉,有一套密不外传的绝招。住进阆中当官后,不能每日亲自下厨做牛肉,便把绝招教给了厨师。后来,这厨师把张飞府上的酱牛肉绝招传了出去,就变成阆中地方美食了。
其实这是拉张飞大旗做虎皮,张飞牛肉只是因为其外表黑色如张飞面目,因此称作张飞牛肉。其历史到不了三国时期,顶多也就是乾隆年间。正宗张飞牛肉外表的那个黑色是涂了一层草木灰,防腐的,类似于“防冷涂的蜡”。现在没有店家再在酱牛肉外面涂草木灰了,做熟了就吃,当然不用特意防腐。
没有冰箱和防腐剂的古代,为了把肉多保存些时日,有各种办法防腐。最普遍的就是做成腊肉腊肠,还有就是做成肉干,蒙古大军把牛肉做成肉干当作军粮。江苏人是把肉抹上盐做成咸肉,四川人是把肉煮熟塞床底下阴凉处。下班回家的时候,从床底下摸出那块肉来切几片炒菜,这就是回锅肉的来历。
阆中做张飞牛肉的店家实在太多,上面那家为了让自己的买卖更好,就花钱塑了一尊张飞像在屋顶上。你看下面这家,做牛肉的不甘心仅以张飞为幌子,还要把桃园结义的哥儿仨都给拉来做招牌。



更有甚的,把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都拉出来帮他卖肉了。



在牛肉店里买牛肉的多是大妈,大妈们一定是买牛肉回去给老头子切了下酒。



老汉们都是当场就要吃。我跟着几位老汉走进一家牛肉店,喊小二:“切一盘牛肉,烫一壶好酒”。小二走来说:“今天有上好的牛腱子肉,这就给您切。客官您要不要尝尝我家自酿的桂花陈酿?封了八年了,最后一坛”。我说“廓亦,端上来嘛”。须臾,肉既来,酒也到了。



那牛肉吃起来和平遥牛肉是有天壤之别,但味道确实不错。而且这桂花私酿和北京的国酒桂花陈酒有得一拼,那可是用玉泉山的皇家泉水按古代秘方在小黑屋里秘制的。
出来之后,这牛肉吃得意犹未尽,眼见街边又有一店。



虽未到饭点,见厨房里倒是有人影晃动,便朝里面喊了一声:“他二婶儿,给来碗牛肉面”。一面坐下等我的那碗面,一面望着街上来来往往的芸芸众生,不时有面带饥色的人投来艳羡的目光。我就纳闷儿了,瞅我干嘛,难道你们没钱吃面吗?



这碗牛肉面是酱牛肉的汤,上面铺着几片散装张飞牛肉。
唐末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宣武军节度使朱温杀光朝臣,逼唐哀帝李柷(念李处)禅位,唐朝灭亡。朱温建立后梁,开始了五代十国大分裂时期。此时,河东节度使沙陀族人李克用已被唐昭宗李晔(念李夜)封晋王,是北方最大的地方割据势力。李克用不承认朱温的后梁,称其为伪政权。十五年后,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念李存续)继承其父,在邯郸称帝,仍自称“唐”,说自己是唐朝正宗延续,这是史上的后唐。李存勖后来灭了朱温的后梁,占了洛阳为都。后唐即是“梁唐晋汉周”五代的第二代。
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李存勖发兵入蜀,灭了前蜀。晚年的李存勖不好好当政,结果死于兴教门之变。李克用的养子,沙陀族人李嗣源兄终弟及登上了后唐皇位。李嗣源即位后,为了平定川叛,设立保宁军,令四川节度使孟知祥麾下指挥使李仁罕任保宁军节度使,驻阆中。这李仁罕并不是老老实实住在阆中保一方百姓平安,他一直在外打仗,帮着孟知祥叛变朝廷建立后蜀。
后唐明宗李嗣源的长兴年间,大约是公元930年。保宁军出去打仗了,阆中老百姓就在家酿醋,这两者之间不知道是有什么因果关系?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一千多年,阆中的酿醋工艺肯定成熟的不得了,那醋的味道也是香得一塌糊涂。我们知道古代的县之上是州,州之上是府。前面说过。秦始皇开设阆中县,巴郡治所就设在阆中。北魏在阆中设隆州,唐开元初年为避玄宗名讳改隆州为阆州。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军攻破阆中。因为曾做保宁军治所,隆州升格为保宁府。这是保宁府的来历。保宁府的设置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国二年才被废。
由于阆中出产的醋起自后唐保宁军,历史悠久,而且经久不衰,这醋便被当地人自豪地命名为“保宁醋”。我过去只知道有山西老陈醋和镇江香醋非常有名,到了阆中古城才知道原来中国有四大名醋,阆中保宁醋也是其中之一。还有一个是福建的永春老醋。
既然是阆中特产,古城街上当然有很多醋店。



阆中人相当奢侈,居然用保宁醋泡脚。



看那价格似乎并不贵,莫非脚盆里的醋已有很多前辈泡过?如果要取醋里的酸性泡脚,我想大概便宜的白醋就很好了。当然,无论用什么醋泡脚,肯定都是要稀释的,否则,10元钱的醋绝对淹不过脚趾头。
除了张飞牛肉和保宁醋,这阆中古城里还有一样特产吃物。



这蒸馍其实就是白糖馒头。阆中蒸馍的特点是轻度发酵,不用施碱也不酸。这馒头蒸出来虽不至于像死面疙瘩,但也是类似于戗面馒头般不暄(念宣)。阆中人说这玩意儿特耐储,晾干以后特别硬,带着行军好使。即使外面发霉了,撕掉长绿毛的馒头皮以后瓤子仍可以吃。干馍上洒一点水再蒸一下,食之如新。
顺着西大街向东走,十字大街交叉路口既没有钟楼,也没有鼓楼,而是下面图中这座骑街楼,可能里面过去有钟鼓。



这是一座四柱四角阁,不施斗栱的抬梁木结构,没有通天柱,而是一层一层搭上去的,三明二暗一共五层。灰瓦水戗翘角屋檐,最上面是灰瓦单檐盔顶。这种盔顶并不多见,一般是用在碑亭之类的礼仪建筑,故宫文渊阁东的《文渊阁记》碑亭就是黄色琉璃瓦单檐盝顶。盝顶这种形式在宋代《营造法式》中好像还没有,直到南宋时期才出现在宫苑中。非礼仪建筑的盔顶建筑十分罕见,最著名的当属湖南岳阳楼。岳阳楼据传建于东汉建安年间,是鲁肃建造的阅军楼,在洞庭湖上检阅水军。北宋仁宗赵祯年间,范仲淹举荐的天章阁待制滕宗凉被贬出京城,做了岳州知州,也称太守。滕宗凉上任岳州太守后,在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重修岳阳楼。第二年,因推行庆历新政失败被贬出京的范仲淹受滕宗凉之邀参观了岳阳楼,写下名篇《岳阳楼记》。岳阳楼的盔顶应是南宋时期火后重建的。
在阆中古城见到这么一座盔顶楼阁,十分诧异。看看一层檐下结构。



檐角挂着风铎,垂花柱上有各种木刻浮雕,梅花、兽头各式各样。枋柱之间是鹰嘴雀替,这是清代特征,说明了这座楼阁的年代。其实这是十几年前重建的,但依照的清代原式样。
看看须弥座抱柱石。



一层天花板上画着阴阳八卦图,说明这是“阆中风水第一楼”。



看看楼上挂的匾们。



朝西一面,一层挂了一块额匾,上书“中天楼”,落款居然是米芾,这肯定是从元章字帖中摘来的。二层的匾是“厚德载物”,落款是“蔡京”。三层的匾是“仙心望岳”,看不清落款。康有为曾有“弹琴闻政理,望岳起仙心”之句,但这块匾上不像是康有为的字。
这座中天楼据称建于唐代。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曾做过隆州刺史。这时袁天纲已经故去。李元婴喜欢建造楼台亭阁,有可能是他做隆州刺史时期建造了这座中天楼。
中天楼每一面都挂了三块匾,一层的都是“中天楼”,摘来不同古代大师的书法。南面是苏轼,东面是当代书法家邵秉仁,北面是颜真卿。除此之外,还有明代王铎的“上善若水”。当然还要有当代书法家题字,包括四川书法家林峤和南充当地书法家陈炳仁。奇妙的是,其中有三块匾采用了北宋蔡京的书法,看来这阆中书画界同仁们相当推崇蔡京。蔡京在宋徽宗朝几度拜相,但其人品奸恶,政治上声名狼藉。北宋亡国,蔡京起到不小的作用。北宋六贼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朱勔和李彦,蔡京是六贼之首。不过,蔡京的书法确实了得。北宋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中就有蔡京,《四库全书》中评价有“宋人之书。终于蔡京、蔡卞、米芾”。蔡卞是蔡京之弟,王安石的女婿。
此楼现在允许攀登,出入口是在楼下的街角院子里。



院子里也是有一座天井,四周有围廊,廊下有徽派美人靠供游人歇脚。若是来了达官贵人,也有雅座伺候。



我为什么说那是达官贵人的雅座,你看那扶手靠背椅和方几都很老旧,而且是明代式样,是不是明清老爷的坐席?只有那盆兰草是应季新品。明代纪坤有诗咏此兰:“鼍鼓三通放午衙,题名粉壁字如鸦。一番晓露滋兰草,最后春风到楝花”。他那“题名粉壁字如鸦”说的当然不是这里墙上的图片,他说的是岁试放榜的榜单。春季花开有二十四番花信风一说,以梅花开为始,以楝花(念炼花)谢为终,楝花一谢便夏季来临。
登楼大望四方。






看城中建筑,全都是灰色板瓦单脊两面坡屋顶,穿斗梁结构,统一风格,巴西民居式样。
中天楼这里是阆中古城中央,四面之路可通四面城门。站在楼下看看南大街。



看看北大街。



看过南北,在下便继续东行,那当然是沿着东大街。



走到头,古城东门已乘黄鹤去,仅留白云千载空悠悠。取代东门的是一座牌楼。



这是一座清式四柱三楼木牌楼,上面是黄色琉璃瓦庑殿顶。这个形制在有清时期绝对是僭越的,它只能是近些年重建的。明间额枋上写着“状元坊”,原四川省人大主任何郝矩所书。
中国历史上一直有举贤取士传统,最早是周朝的“乡举里选”,后来各朝代有不同的优化使其逐步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制度。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文帝杨坚创科举制,就是分科目而举士人,初时仅有两科。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炀帝杨广开十科取士,其中的文才科即是后来进士科的雏形。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高祖李渊开科取士,设了明经和进士等科,规定所有人均可报名自荐参加考试,这是正规科举制度的诞生。从唐武德五年第一次科举考试,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中国科举制度实行了一千二百多年。历史上不算辽金一共有505位进士科状元,有人连中三元,甚是令人拍案称奇。
阆中古城状元坊上有四个人名,都是阆中藉的状元。更为令人拍案称奇的是阆中这四位状元是两对兄弟,全国仅此一地出过两对兄弟状元。你别看苏轼、苏辙兄弟相当有名,而且曾同科应试,他兄弟二人虽同登进士,却未曾获状元。阆中第一位状元是尹枢,唐德宗李适的贞元七年(公元791年)辛未科,尹枢此时已年逾七十,比主考官年龄还大。尹枢对主考官放言自己应为状元,还真成了。尹枢因自放状元名噪一时,全国轰动,朝野无不跺脚称快。尹枢中状元时岁数太大,未曾做官,只做了才子文人。二十二年后,尹枢的弟弟尹极在唐宪宗李纯的元和八年(公元813年)癸巳科(念鬼四科)状元及第。这尹极也是因为岁数太大,不曾做官。这兄弟俩的名字写在阆中古城状元坊的南次间额枋上,叫做梧桐双凤。
到了宋代,太宗赵炅(念赵囧,赵匡义)的端拱二年(公元989年),阆中藉陈尧叟中了乙丑科状元。陈尧叟中状元第二年授秘书丞,他既能干又政绩不错,宋真宗赵恒的大中祥符年间升任宰相。陈尧叟状元及第时,其二弟陈尧佐也中了进士,后官至宋仁宗赵祯朝宰相。宋真宗的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陈尧叟的三弟陈尧咨庚子科状元及第,后官至太尉。这兄弟三人的父亲叫陈省华,后官至光禄卿左谏议大夫。这陈氏一家对科举考试和从政为官都颇有心得。陈尧叟和陈尧咨二人的名字写在了阆中古城状元坊北次间额枋上。
你看这阆中很神奇吧?一对状元兄弟是人生七十中状元,另一对是中了状元做大官。其实他们并不是阆中城里人,都是城外乡下人,在乡下有大庄园。
顺着大街看看,确有老宅。正走着,就见一排崭新的漂亮木刻格扇槛窗,那木槛墙却是相当古旧。



院门上挂着“李家大院”门匾。



门上牌子说这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开了一家五星级古民居客栈。这家客栈距离城门太远,肯定不适合拖箱游的客住宿,只能是背包客下榻。看来如果要想体验古城民居,就必须是只背着饭碗出行,不能带太多家当。见它里面特意用柔光灯照着一面木刻隔扇屏,我且进去瞅瞅。



横披上是福禄寿木刻浮雕,屏芯是镂空木刻,相当花哨,都是花卉缠枝莲,四角还有小蜜蜂。这是典型的徽派木雕。屏上挂着两串竹编小簸箕,说明这李家财主在乡下有良田千顷。进去看一眼巴式楼。



又见一处阆中历史建筑,叫做张家院子。



院门的门扇上还留有门神浮雕。



这扇门上的门神通常是郁垒或秦琼,这里却是手握丈八蛇矛的张飞极浅浮雕。怎么样?很有阆中特色吧?
看看门廊内门,隔扇门。门神都是在院门,守家护院,这里不会再贴门神像。



进去看看。






院子虽小,但很规整,小小的天井,四周是各间屋子。
再看这一户,虽不是文保古宅,却是一家古店,叫晓古店,店主一定博古通今。关门应该不是为了盘点,一定是店主下乡考古去了。



对面是相同模样的另一家店,店主一定是晓古店主人的助手,一起下乡去了。



呦!这里有丝绸锦缎。别瞎想,这不是蜀锦。



虽然没见到蜀锦,可是到有一家绣花店,还是阆中本地刺绣。



看看绣娘的作品。这是黄山云雾,没有落款,把它叫做“春云出谷”吧。



看看这幅西洋画,典型的巴洛克风格,没有签字,把它叫做“静物:花瓶”吧。



这一路走来看蜀物,虽是未见蜀锦,却是看到很不错的蜀绣。类似于蜀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蜀绣也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另外三个名绣是苏绣、湘绣和粤绣。蜀绣是最古老的,大约始自三千年前的殷商时期。苏绣和湘绣始自春秋时期;粤绣则更晚,大约是唐代。这四大名绣最早是各有特色,主要体现在题材、色彩和图案。到明清时期,基本上已趋于一致,现在更是已完全同质化。老杜蜀诗中有一首《小至》,其中有“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一句,这是说的过年之前绣娘在赶制新年绣品。
看看小巷。






走进街边一条小巷深入探访一下。



看看老屋。



石头老房,板瓦单脊双面坡屋顶。宅门紧闭,极浅浮雕门神,这次是神奈和郁垒。
这家屋顶正脊上还用板瓦堆成一座脊刹。



居然还有一座文物保护单位,阆中市级的。



邢海帆故居,查了一下,还真是名人。这位邢海帆是中国早期飞行员,“飞虎队”成员,对日斗争有战绩。后加入新中国空军,49年开国大典驾机带队飞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入朝参战后,抗美斗争又有战绩。据说是中国仅有的参加过抗日抗美且都有战绩的飞行员。
小巷里的老宅都设了院长负责保护,这家文明户开着门。



我且进去探访一下。看看门廊的穿斗梁木结构,徽派民居式样,虽简易,却很规整。



院内小巧玲珑,房屋都围绕天井而建。



空间不大,那也要种花养草。



看看主人家厨房。



再看看房檐上下。



和主人聊了聊。男主人是一位七十多岁老先生,儿子出去找生活了,儿媳在家忙家务。孙子们都走出阆中闯世界去了。老先生说这是他家祖宅,他太爷爷就住在这里,那至少是有六代了。外面院门还是老样,但里面住房早就翻盖多次了,否则儿孙如何住得下?看那房屋结构还是老式木框架,填砖为墙。
晾衣绳上挂着红配绿的内衣、外套,说明这就是市井人家。厨房里双开门大冰箱、燃气灶、新式抽油烟机、不粘锅和精钢菜刀样样不缺。厨房里的饭菜味道则还是传统风味。外墙上挂着空调室外机,屋顶上装有已弃用的卫星天线,房檐下拉着各种电缆,往屋里传送电话、电视和网络信号。
老人说这些设施都是儿子置办的,大冰箱是孙子孝敬的。开通有线电视后,屋顶的卫星天线没拆,这是家庭娱乐设备逐代进化的印记。说明阆中人民的生活是与时俱进的,并没有被时代抛弃。女主人说家里什么都有,如果网购,有小哥给送进院,比你们北京一点也不差。守着阆中一座小城,家里都通了天然气和宽带网,还有空调在暑天解闷儿。出门就可见四方游民在街上东西乱走,立马看到当今世界各种服装流行趋势。远处可观香港红磡体育馆最新演唱会,八黎九黎奥运会也都不在话下。想吃火锅自己涮,想喝洋酒网上买。古城虽有千年历史,可城里居民的生活却是日新月异。你看看,小城的生活是不是很惬意?
看完古巷,又回到大街上。见那李家大院旁边有一间李家厨房,这李家的厨房不是藏在庭院深处,却是开在大街上?



进去寻得一张桌子坐下,小二他妈走了过来。我请二他妈给推荐她店里厨师的李家菜,二他妈说每道菜都好吃。我朝乌漆嘛黑的厨房里张望了一下,有几个厨师也似人物在里面不知是弄锅还是弄盘。心想你再不济也不会把四川菜做得差到哪儿去吧,要了一盘子回锅肉,一碗米饭。二他妈端来一个洗脸盆,里面都是米饭,自己盛,管饱。我见店里招牌上有“阆苑三绝”字样,便请二他妈加一份这个。阆苑三绝肯定是好吃的特色菜,饿汉吃了能绝处逢生三次。俄顷,二他妈端上一汤碗,这就是阆苑三绝了。



原来这是勾了芡的牛肉汤,里面放了白糖蒸馍丁和微量的张飞牛肉丁。尝了一口,酸得要不得,没得说,这是放了保宁醋。你别说,这李家娘子把张飞牛肉、白糖蒸馍和保宁醋这么掺在一起叫做阆苑三绝,还真是很有创意。不过,阆苑里靠这三绝能养出林妹妹那样的仙葩吗?
李家的那盘子回锅肉就是一盘子回锅肉,并无惊人之处,到不了百里弘毅点评的“尚可”级别。吃完李家私房菜,赏过阆苑三绝,拎着半瓶子没喝完的啤酒走到大街上,已是掌灯时分。



好在城门还没关,赶快出城。出得西门,回头望了一眼。



走回酒店,洗漱上床,入梦。
看了一通阆中古城,还不能算完,这里还有一可看之处。
前面说唐代滕王在此做过隆州刺史,古城中心的中天楼最初有可能是他盖的。
白居易曾说“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是说的唐皇后宫有三千宫女,并不是三千妃嫔。唐高祖李渊除了皇后以外,有四妃、九嫔、二十七世妇和八十一御妻。婕妤是世妇第一等,御妻第一等是宝林。这一百一十七之数并不是有这么多真人,有很多是空位,留待赏赐某妇。三千宫女唐高祖并不一定都能见到,某日一时兴起偶尔万幸了某宫女,就要给她一个名分。通常是从御妻最低等采女开始。采女如果怀孕,就会升到御女;御女如果生下孩子,就会升到宝林。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李渊已经做了太上皇,仍住太极宫。他每日没政事,就在太极宫里四处溜达。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太上皇天天只能见到那么几个宫女,结果某日趁宠妃张婕妤午睡,就把一个柳氏宫女给万幸了。柳氏被赐采女,发现她怀孕了,升御女。翌年,这柳氏产下一子,升宝林。此子是李渊第二十二子,也是最后一子,起名李元婴,此时李渊六十四岁。
贞观十三年,哥哥太宗李世民封李元婴滕王,封地在山东滕州,食邑万户。李元婴在滕州大兴土木,盖起规模不小的王府,还盖起一座高楼,人称滕王阁。李元婴在滕州盖这些楼宇宫殿,当然要百姓出钱,他就多征税,还搜刮富家钱财。有了钱,盖了房,他就大吃大喝,还拘来好多女子从事歌舞和其它衍生事业。这么一来,得罪了地方士绅,大家就合伙去朝里告状,说李元婴骄奢淫逸、横征暴敛、民愤极大。其实这是李元婴向皇上表示其只贪图享受,并不觊觎皇权。太宗李世民此时已去世,皇位上坐的是高宗李治。李治的妈是李世民的长孙皇后,就是凌烟阁英豪第一名长孙无忌的妹妹。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李治碍于地方恶语,只好把同岁皇叔李元婴贬去苏州当刺史。
李元婴恶名已经传到离滕州不远的苏州,苏州地方士绅又去朝里鼓秋。不到一年,李治就把李元婴调去更远的洪州做了都督,就是现在的江西南昌。李元婴在洪州都督任上行事风格如同在滕州一般无二,也是盖王府,建楼阁,还叫滕王阁。这座滕王阁因是木构,就需要经常维护。高宗李治的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洪州都督阎伯屿成功重修滕王阁。此时滕王李元婴已不在洪州逍遥,但还活在世上。阎公在重阳节登高上了滕王阁,搞了一个文人雅集,让大家写诗词歌赋夸赞滕王阁。
阎公雅集席上有一位著名文人,就是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他因犯罪逃脱死刑后路过洪州。王勃即席作了一篇序,因是为都督写作,便用了经典的四六句骈文(念偏文),这是那时做颂、赋常用的。王勃挥笔舞墨,长篇大论,借景抒情,不多时便佳作玉成。文中更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句,成为赏秋绝句,无人能出其右。因为王勃此《滕王阁序》之文,滕王阁名声鹊起,成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这三大名楼都是以文扬名,王勃的《滕王阁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崔颢(念崔号)的《七律·黄鹤楼》(其中有“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江北有没有名楼?也有,就是山西永济鹳雀楼。你肯定记得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滕王李元婴在洪州仍是旧习不改,继续骄奢淫逸、横征暴敛、民愤极大。他这是继续向皇上示弱,以保性命,坏人的命也是命。洪州当地士绅们又向朝廷告状,高宗李治无奈于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把李元婴发往隆州做刺史。这是滕王李元婴来滕州的事由。
李元婴到隆州做了隆州刺史,他就像在滕州和洪州一样大兴土木。阆中城里肯定是建了王府的,其后可能做了各代的官衙,城中央的中天楼可能最早也是滕王所造。除此之外,他还在城外也建了一座楼阁,当然就也叫做滕王阁。前面说的岳阳楼是在洞庭湖畔,黄鹤楼是在长江边,鹳雀楼是在黄河边。李元婴建的三座滕王阁也都是在水边,滕州滕王阁是在荆河边,洪州滕王阁是在赣江边,阆中滕王阁则是在古城外嘉陵江边。
李元婴见阆中城外有一座玉台山煞是好看,便于向河一面半山处凿出平台兴起楼阁,就是阆中滕王阁。这座滕王阁历经千年,历代虽有大小修葺,到新中国时也是仅余破屋数间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阆中人民重建了滕王阁,做成一处休闲公园。我既已走到阆中,这滕王阁是一定要去看的。在打车网上请了一位司机,花了一吊钱将我拉到玉台山脚下。



山下这座石牌坊不要细看,虽是四柱七楼的清式牌坊,檐下也是清式单翘三昂九踩斗栱。但是它正脊上装了一个唐式鸱吻,显得不伦不类。
顺着牌坊下石磴爬梯向上攀登,可看之物都高高在上。



走到半路,有一放生池,池上更有一座石拱桥。



既然有放生池,那这里当有寺庙才对。又见一架古灯。



虽然那灯是近年再造之物,可攒尖顶灯帽和海水江崖底座看上去倒是很古。如果说它是唐代的,我肯定会怀疑;若说它是宋代的,我就不敢怀疑了。唐人孟郊有诗曰:昨日到上方,片云挂石床。锡杖莓苔青,袈裟松柏香。晴磬无短韵,古灯含永光。有时乞鹤归,还访逍遥场。
鼓起勇气深吸一口气,再上一层台阶,却见一亭,亭内有一座唐塔。



上前一步细观那塔。



这是唐代覆钵塔。下面是四面十二角须弥座,须弥座上有承露盘,之上便是覆钵塔身。塔身四面有壶门做佛龛,有佛像坐在里面吃贡。再往上,一个四面十二角金刚圈上是一座六角楼阁式塔身,这座唐塔是两截塔身组合在一起的。楼阁塔身每面也有佛龛,里面坐着佛像。最上面是六角攒尖顶,塔刹已丢失。这样的覆钵楼阁组合式唐塔十分罕见,唐塔常见的是四角砖塔,比如西安大雁塔。唐代也有木结构楼阁塔,但都毁于战火。这说的都是大塔,一般供养佛舍利。像阆中这里的这座小塔通常都是大和尚的灵塔。既有下面的放生池,又有这里的大和尚灵塔,这里过去肯定是有一座佛寺的。我来四下看看。这儿有一只老狮子。



这不是门狮呀?那也是被人摆在某座大门口了。看看坐北朝南的那座大门吧。



门前院墙上写着杜甫的《玉台观》:中天积翠玉台遥,上帝高居绛节朝。遂有冯夷来击鼓,始知嬴女善吹箫。江光隐见鼋鼍窟,石势参差乌鹊桥。更肯红颜生羽翼,便应黄发老渔樵。
进院瞧瞧。



正房是一座二层楼,两边有厢房,都有前檐廊。正房二层檐下挂“高阁临江”额匾,腰檐下挂“玉台山庄”门匾。
这里最初并不是佛寺,而是滕王李元婴和滕王阁一起建造的玉台观,可能他还曾招来大师在此做法。这大师是不是袁天纲的徒儿已无考,但肯定也是法术通天的,能和玉皇大帝对上话。阆中滕王阁和玉台观直到高宗李治的调露(念掉路)元年(公元679年)方才完工。这一年,李治派裴行俭平定了西突厥,重建安西四镇,改元调露。此后,滕王出城时,便来此访道,兼问长命之途。那大师怎么回应的滕王没人知晓,也不知道滕王是否享用过大师所炼之丹续命。唐睿宗李旦的文明元年(公元684年),滕王死在隆州刺史任上,葬在他爸高祖李渊的献陵,陪葬。献陵有众多陪葬墓,李渊的儿女大多葬在这里,还有李渊的兄弟姐妹。李元婴是唐代不多位得以善终的亲王,他的陪葬墓现在还有封土堆遗存。此时,武则天已废黜中宗李显,立了睿宗李旦,而她自己是临朝称制的皇太后。
到新中国接手时,这里都已颓败不堪。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建滕王阁时,用边角余料把这座玉台山庄也重建了。
从唐塔平台向上,那座滕王阁已然在望。



可以看见那里有一面石壁,上面刻着杜甫的《滕王亭子》两首,其一曰: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春日莺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班。人到于今歌出牧,来游此地不知还。老杜所言台榭乃高台上的大谢,那丹梯则是访仙路,并不真是红色台阶。当年兰亭雅集终得一诗集,王羲之为其作序,其中有杨慎诗句曰“啼莺吟修竹,游鳞戏澜涛”,老杜此处当借此意写了“莺啼修竹”。传说淮南王安成仙时,家中鸡犬升天,鸡鸣天上,犬吠云中。老杜用此典故是称赞滕王阁这里如同仙境。“人到于今歌出牧,来游此地不知还”一句是说滕王到此仍是骄奢淫逸,根本不想着回长安了,并不是说老杜自己游此不知还。
壁上还有《滕王亭子》其二,曰:寂寞春山路,君王不复行。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鸟雀荒村暮,云霞过客情。尚思歌吹入,千骑拥霓旌。老杜在此也是引经据典。虚阁是高阁凌空之意,三国何晏《景福殿赋》有“飞阁干云,浮阶乘虚”。“尚思歌吹入”是借用南齐谢眺《咏风诗》中“高响飘歌吹”之意,吹进滕王阁里的风声如歌。《史记》中说汉景帝之弟梁孝王刘武“得赐天子旌旗,从千乘万骑”。老杜的“千骑拥霓旌”借用《史记》文字说明这滕王乃是亲王。
汉中山靖王后裔、唐代诗人刘禹锡曾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句。其中的王谢是指琅玡王氏和陈郡谢氏两大家族,都是名门望族。西晋末年,两大家族衣冠南渡来到江南,东晋时期主宰朝廷。王氏代表人物是王导。琅玡王司马睿登基后是东晋元帝,王导做丞相,号称君臣共治天下。王羲之就是衣冠南渡的琅玡王氏族人,王导的侄子,东床快婿典故中的那个快婿。陈郡谢氏最著名人物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尚书仆射(念仆夜)谢安。在著名的肥水之战中,征讨大将军谢安指挥八万东晋军打败苻坚(念符坚)率领的百万前秦军,此战结果奠定了其后二百年的南北朝基础。谢眺和谢安同为陈郡谢氏族人。
老杜的诗圣之名是誉满天下,可是阆中滕王阁并没能借助老杜《滕王亭子》诗而名声鹊起,要说也是挺让人唏嘘的。我再努最后一把力,登上那高台去赏那大榭吧。



这个一看就是现代仿唐楼阁。整座滕王阁坐在五尺高青石台基上,台基上有一圈汉白玉扶手栏杆,台基前出五路宽大的汉白玉扶手踏垛。台基上的楼阁下还有一座二尺高基座,也叫垫座,前出三路垂带踏垛。斗栱抬梁结构五明三暗一共八层的阁,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向上逐层缩进。一层外有一圈檐廊,二、三、四层有平座。屋顶是黄色琉璃瓦单檐歇山顶,腰檐也都是黄色琉璃瓦。
宽大的出阶踏垛是唐代风格;廊柱顶上的单杪(念单秒)四铺作斗栱是唐代式样;屋顶正脊上的鸱尾也是唐代式样。唐代大柱是杀柱,两头带收杀,这里不是。唐代大屋有双层横枋,枋间会有人字斗栱,这里都没有。这些可能是成心的,表示这是一座仿唐建筑,别误会成唐代遗存。
一层明间挂“滕王阁”匾,东次间是“巍峙华西”,西次间是“景耀神州”。都是当代书法家题写。当代书法家一般不会正楷签字,甚至不会行书签字,因为他的正楷和行书写得没有古时七品芝麻官好。当代书法家一般都是狂草签字,不是熟人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以为就是一个画押。这样一来,他的字写得再怎么不如光绪年间的满人秀才,也没人知道是谁写的。等等,也别说当代书法家,我的字连光绪年间私塾先生都不如,当然也不如这些当代书法家。
进屋看一眼。楼上不开放,只能在一层大殿盘桓周旋。



明间并未做神龛,只是有一座大理石地台。地台后墙上挂着颜真卿的字,写着“思逸神超”。地台上摆着一架板足长案,案上铺着高级纸。唐代的纸是麻纸,经过东汉蔡伦的改进,已经比西汉的麻纸正面光滑了很多。李元婴铸铜像立在案后,左手举着酒爵,别眼馋,里面肯定没有酒。他右手持笔,正嬉皮笑脸地要往纸上写字或作画。我在此说作画是有依据的,李元婴在阆中时发现周边山里有很多大蛾子,好看的蛾子当然就是蝴蝶。他反正无政可理,又有绘画功力,就猛画蝴蝶。这一画不要紧,就正经成了一派,叫做“滕派蝶画”。滕王蝶画属于工笔淡彩画,颜料相当讲究,再加上那麻纸历久不败,所以滕王蝶画应该有遗存,现还可见《百蝶图》摹本。北宋陈师道曾有诗赞滕王蝶画:“滕王蛱蝶江都马,一纸千金不当价”。江都马是李世民侄子江都王李绪所绘的马。
殿内四望,未见画好的滕王蝶画,其实我在阆中古城里也没见到滕王蝶画。即使是那家阆中刺绣店里,也未见滕王蝶画的刺绣。只有这么一架灯上的刺绣有蝴蝶。



这可以称作是滕派蝶画吗?其实,真正的滕派蝶画中,花卉和蝴蝶是同为主体的。上面这幅刺绣主体只有玉兰,那只蝴蝶不过是一记擦边球。
出了滕王阁,站在远处再看一眼。



此旅之要乃是看阆中古城,阅尽老城沧桑便是途终当归。正是:
秦时巴蜀,汉时是、先主做国。已不见、风卷旌旗,轰然鼓角。帐后暗暗诸葛巾,幕中隐隐桓侯矛。便天师,客从长安来,断龙颈。算天道,讲未来。绘推背,惊后世。闻晨鸡暮鼓,宿鸦绕树。滕王一世造楼阁,最后一座在玉台。阆苑中、酒宴歌舞乐,飞蛱蝶。
胡诌一首满江红,算是入川怀古纪行,供观客阅后一乐。


(连载完)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