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乡仪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123456911 发表于:2024-11-21 21:52:11 复制链接 看图 发表新帖
阅读数:1163
仪陇位于四川省东北部,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总司令和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张思德同志的故乡。
朱德(1886~1976),字玉阶,仪陇县马鞍镇人。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德乡仪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1.jpg

张思德(1915—1944),仪陇县六合场(今思德乡)人。中央警备团战士。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共产党。曾担任过警卫班长和毛主席的内卫班战士,参加过长征。作战勇敢,多次负伤。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执行烧炭任务时,因炭窑崩塌不幸牺牲。9月8日,在中央直属机关为张思德同志举行的追悼会上,毛主席亲笔题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并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著名讲演,号召全党全军向张思德同志学习。2009年9月入选全国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人物之一。
红色文化

1933年夏至1935年春,仪陇一带的广大人民群众配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杀白匪、歼顽敌,先后建立了仪陇和长胜两县各级苏维埃政府,发展共产党员200多人,组织赤卫队18个营约3万余人,参加红军3800多人,随军北上5700余人,在历次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达4660多人。仪陇广大群众以“红军总司令朱德是仪陇人”而自豪,掀起了打土豪、分田地、参军参战的热潮。这段光荣历史,给仪陇的民间文学留下了许多红色歌谣、故事、传说。朱德、张思德青少年时代的故事传说,还有红军师长许世友巧取仪陇、智夺琳琅寨的故事等,在人民群众中更是广为传颂。
<hr>
客家文化

在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客家人随湖广移民进入仪陇,经历400多年的繁衍,仪陇客家人已发展到30万之众,占全县总人口的20%。以朱、郑、丁、饶、陈等为主的20余种姓氏的客家人,分布在以马鞍为中心的多个乡镇,是西南地区第二大客家人聚集地,被专家称为“川北客家胜地”。仪陇客家人的祖上大多来自广东韶州,其中朱德总司令就是客家移民的后裔,他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州,客籍人。” 仪陇客家人的客家话,婚丧嫁娶、崇文重学等礼仪风俗仍有留存,马鞍境内的客家会馆龙母宫和客家民居丁氏庄园保存完好,为川北建筑抹上了鲜明的客家特色。



仪陇客家民歌,有山歌、嫁歌、丧歌等,多是客家人的口头创作,具有客家语言、地域风土、乡间民情等地方色彩。总体上说,仪陇客家民歌是移民文化的传统因袭,在格调、韵律、语言上,继承了《诗经》十五国风的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吸取了南方各地和四川民歌的优秀成分,大量运用比喻、双关、起兴、直叙、对比、排比、对偶、顶真、夸张、拆字等各种形象生动的表现手法,可谓土洋结合、推陈出新。无论是山歌,还是嫁歌、丧歌,直接取材于客家儿女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之中,用歌声来歌唱劳动、歌唱生活、抒发情思、排愁解忧、鼓舞斗志。无论是生活劳动、风土人情、传统风俗、男女之恋等,都可以成为民歌的题材。数百年来,客家民歌在仪陇客家民系中流传,久唱不衰。
仪陇客家水席,源起中原古风,秉持岭南情怀,贯通巴蜀韵味,融入德乡风情。全席共九大碗,用蒸、煮、炖方式烹制而成,以丁氏庄园、老支书客栈为龙头的一批具有客家文化特色主题的农家乐,在仪陇四处开花,发挥了带一隅经济、富一方群众的作用。客家水席讲究颇多,摆台木板凳四方桌上居中一品碗,周边八水碗,摆成梅花形;撤台撤边不撤中;走菜,走左不走右;开席,吃菜先喝汤;敬酒,敬老不敬幼。沸腾味蕾、独具特色的客家水席是仪陇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仪陇文旅联姻打造品牌的突破口。

德乡仪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3.jpg

<hr>
三乡文化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剪纸、篆刻、书法为代表的“三乡文化”艺术,在全县广泛开展,全县以中小学校为基点,以各艺术学协会为骨干,将各机关、学校、企事业团体、广大乡镇、社区文艺队伍和艺术爱好者组织在一起,开展培训、辅导、创作、展览等活动,创作队伍庞大,艺术人才辈出,艺术作品大量产生。被四川省政府命名为“文化先进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剪纸。仪陇剪纸,历史悠久,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从其形式、内容到用途、传承方式都显示出了它与全国各地剪纸艺术的不同特点与风格,走出了一条“剪纸与书艺、剪纸与藏书票、剪纸与民间烫面”相结合的新途径,它精中有细,细中有粗,形成了“丰满、精巧、秀雅、淳正”的独特风格。 

德乡仪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4.jpg

篆刻。仪陇的篆刻艺术起步较早,其队伍之庞大,问世作品数量之多,为全国篆刻界瞩目。以钱君陶、叶一苇等著名篆刻家为名誉校长的朱德故里业余篆刻学校,分布在全县中小学的基点校达29所,学员有年过花甲的老人,也有十一二岁的小学生。近些年来篆刻作者和学员刻制姓名印、字印、别号印、斋馆印、书简印、鉴藏印、吉语印、肖形印、闲文印、母子套印、带钩印、花甲印等30000余方,有4000多人次6000余方作品在地市以上报刊上发表。10000余方作品参加各级各类展览,200多人次1000余方作品获奖,其中获国际和全国一、二、三等奖者达20多人次,全县有10名篆刻作者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100多人次载入《当代篆刻家大辞典》《中国印字年鉴》等各种辞典。近年来,数十家新闻单位专题报道了仪陇“篆刻之乡”建设工作,新华社两次发通稿宣扬。原中国书协副秘书长权希军先生在评价仪陇篆刻活动时说:“仪陇这个‘篆刻之乡’当之无愧。”
书法。仪陇书法源远流长。唐代书法大师颜真卿题新政《鲜于氏离堆记》石刻和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五体书石刻碑贴”特别有名,给仪陇留下了稀世瑰宝。仪陇历代书法爱好者翰墨溢彩,行、隶、楷、草、魏风格纷呈。为了弘扬仪陇的书法艺术,1985年开始在金城山营建了800米书法长廊“金粟书岩”。徐向前元帅生前题写的“金粟书岩”以每字7平方米以上的面积镌刻于书岩上端。铁面银钩,数里之外清晰可见,堪称一奇。朱德手书“寄南征诸将”石刻,展历史画卷,气吞山河。郭沫若、许德珩、楚国南、舒同、启功、萧娴等著名专家、学者的书法大作和本地书法界人士的佳作近200余幅诗词辞赋已勒石刻就。站在金城山上,欣赏“金粟书岩”,文光朗照,墨香扑鼻,给人以无限的美感和遐想。

德乡仪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5.jpg

<hr>
川北大木偶

川北大木偶是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偶,也是世界唯一大木偶艺术。作为大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北大木偶被苏联世界著名木偶艺术家奥布拉兹佐夫誉为世界上罕见的木偶艺术,“中华民族艺术的冠冕”。
川北大木偶迄今已有300余年历史。清初湖广人青发荣、青发旺在湖广填四川移民时,将大木偶艺术带到了川北仪陇县,后来青氏又将此技艺传给了杨三合。1914年仪陇县包包场(今石佛乡)木偶艺人李约之买了杨三合后代的木偶,率其子李章福、李章祥,创建了“福祥班”(又称“李家班”)。木偶身形高大,酷似真人,五官灵动,四肢灵活,发展到现在,形成人偶同台,亦假亦真、以假乱真、特点鲜明的艺术风格。大木偶长约1.4米,重约5公斤,表演生动细腻,能穿衣解带、拂袖掸尘、吹火点蜡、吸烟喝茶,甚至下腰叩首、舞刀弄剑、吹拉弹唱亦不在话下,尤其在表演神话、童话、特技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

德乡仪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6.jpg

川北大木偶戏长期扎根于民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民族民间特色,不同时期的演出习俗不同。为了留住乡愁,守护人民的根祖记忆,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南充市人民政府的多方扶持,成立了“四川省大木偶剧院”。四川省(南充)大木偶剧院是川北大木偶戏的唯一传承单位,是集导演、编剧、制作、演出为一体的专业文艺院团。有大型神话木偶戏《玉莲花》、《红宝石》、《三打白骨精》》等一大批保留剧目。多次代表四川省参加国际性、全国性的重大艺术活动,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大奖。先后被表彰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
2018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由张艺谋任总导演的“北京八分钟”惊艳亮相,两只亮闪闪的“熊猫队长”蹦蹦跳跳登上舞台,在冰屏上穿梭,与智能机器人共舞,在互联网隧道中穿梭,并向全世界发出来自中国的邀请。这个奇妙的创意,就来自四川省(南充)大木偶剧院。这两只发光大熊猫木偶,高2.45米,是迄今为止全世界体积最大木偶,也是最具科技感的木偶。随着在冬奥会上的惊艳亮相,南充造“大熊猫”木偶迅速成为了“网红”。

德乡仪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7.jpg

2021年,四川省(南充)大木偶剧院首次亮相春晚,和王源、月亮姐姐、洛天依一起表演儿童歌曲《听我说》。经过春晚和奥运会的历练和打磨,木偶这门古老的艺术表演形式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