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门神画:“画”在门上的年味儿
清风哥 发表于:3 小时前 复制链接 看图 发表新帖
阅读数:945
【来源:南充日报】

阆中门神画:“画”在门上的年味儿-1.jpg

阆中门神画。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柴梓嫣/文梁洪源/图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的重要时刻。近日,随着“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消息传来,我市各地群众都振奋不已。

“现在找我画门神画的人更多了,我最近每天都在忙着创作呢。”阆中门神画非遗传承人张桅感慨道,阆中是“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画门神画更是阆中春节文化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随着“春节”申遗成功,门神画也接下了这波“泼天流量”。

流传久远的春节习俗获评省级非遗项目

每逢春节,游客们在阆中古城四处游玩参观时,不难发现,这里的人家大门上几乎都绘有门神,且不同于很多地方的贴门神画,阆中的门神是“画”上去的。

今年已年过六旬的张桅是阆中古城有名的“画门神”手艺人。“门神画是我国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而阆中的门神画大概是在清朝时期引入,发展到清末时期,几乎家家户户大门上都绘上了门神画。”见到记者,他热情地讲起了门神画的历史故事。

据悉,门神画一般是在春节来临前或是修建新房时绘制,寓意着门神与房屋同生共长。古时,大户人家一般会请专业画师在家门上画门神画,而普通人家的就由匠人完成。

门神画一般都色彩饱满、对比强烈、五彩斑斓,需要经过勾勒、粉本、拓扑、连点、填色贴金、勾线、沥粉等数十道工序才能绘就而成。尽管每家每户选择画上去的门神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说分为文、武、祁福门神三类。

随着岁月的变迁,门神画除了作为文化标志被古董家、商人收藏、装饰或商用外,也在阆中老百姓心中逐渐成为春节习俗的一种载体。但因为手艺人的缺失,后来大家在过年过节时选择买门神画进行张贴,这也让传统的手绘门神画渐渐淡出了视线。

“20多年前,我从外地回到家乡阆中,正式从事门神画修复工作。”他说,那时,仅阆中古城就有1000多副门神画。但因为经过长时间的风吹雨淋,大部分的门神画褪去了原本的色彩。

在修复门神画的过程中,张桅渐渐发挥出了自己的绘画功底,向着创作之路不断前行。慢慢的,他只需花费一个月时间就能创作出一幅活灵活现的门神画。

在像张桅一样的手艺人的坚守传承下,阆中不断深挖门神画的技术、艺术、人文等方面的丰富内蕴。2022年,阆中门神画获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抓住春节文化“流量”展示非遗瑰宝魅力

阆中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历算学家落下闳的家乡,落下闳创制的天文历法《太初历》,确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第一天,首次恒定“新年”,即现代意义的“春节”,阆中也由此被称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

在千百年的文化传承岁月中,阆中形成了吃腊八粥、贴春联、抛绣球、坐花轿、游百病、亮花鞋等各式各样的春节习俗,其中也少不了画门神画。如今,随着“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也为这项古老的传统技艺送来了一波“泼天流量”。

“我已经接了20幅门神画的创作订单了,简直忙不过来啊!”张桅乐呵呵地向记者介绍,其中,还有买家告诉他,要将他创作的门神画印制成年画赠送给他人,让大家都能感受一下春节文化发源地的春节习俗魅力。

面对这波“泼天流量”,阆中门神画又要如何抓住“发展密码”呢?对此,张桅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他深有感触地说,非遗瑰宝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载体作为支撑。因此,他希望能通过在阆中古城内开设一家门神画博物馆的方式,让四方游客在前来游玩时,能近距离了解阆中门神画的发展故事,切身感受到这项非遗瑰宝的魅力。

“有了春节申遗成功的热度加持,今年春节必定会有更多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朋友前来阆中,零距离感受春节文化发源地的魅力。”谈及下一步计划时,张桅更是坚定地表示,作为阆中门神画的非遗传承人,他将牢牢抓住春节文化“流量”,不断提升阆中门神画的内涵,全力以赴助力阆中门神画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让这项非遗文化不断焕发出时代风采。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阆中, #南充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