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传统】山水文化相长,人居品质融贯——阆中古城人居环境空间品质评述
阅读数:1055
赵万民,重庆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摘要




四川阆中古城,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地位和学术研究价值。作者根据多年对阆中的认识和考察,从山地人居环境学角度,对阆中的历史过程、中国山水聚居观、阆中山水聚居格局、文化源流、城市、街道、建筑空间等,从理论和实践案例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文章提出:1.中国的历史城市,往往集山水空间和聚居形式为一体,形成优良的人居环境,以及所禀赋的健康品质;以阆中为例,分析中国的“周王城”方城思想和“管子”因地制宜建城思想,在山地人居环境建设中,是相交融的,互为支撑和实践。2.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是“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山水人居的建设境界,也是追求一种 “中庸”状态,是山水物质环境和文化精神构成的“融贯”,形成“山、水、城、人”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从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3.阆中古城是山水人居典例,阆中南北地域文化交融,山水与历史形态交融,生态与人文建设交融,是山地人居环境学术研究难得的模型。关键词




阆中古城;山水文化;人居融贯;品质;评述


1
引言
四川阆中古城,是我国4个著名县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地位,以及山水人居环境的学术影响力1。笔者是阆中人,从小在这座城市的街坊中长大,无形中得其历史人文的熏陶和山水生态的滋养。几十年来,由于专业是城市规划和建筑学,后又对山地人居环境有所学习和研究,随着专业修养提高,见识扩展,逐年看见家乡文化和生态品质日益变迁,更加深了对阆中山水人文的认识和理解;阆中的历史底蕴不断凸显,地方民风淳朴怡美,人居环境越来越精致宜人,内心喜爱有嘉。
本文观点,希望对阆中古城的“历史观”“山水观”“文化观”“空间观”等方面,从山地人居环境角度进行解读,讨论阆中古城“山水文化相长”“人居品质融贯”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理念;提出阆中人文地理南北交汇、城池山水合抱,古城建设之初和后续发展中,融汇了平原方城建设2和管子因地制宜3的规划思想,并沉积为典例。这对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史的案例添补,对两种传统规划思想自古以来的协同发展,在阆中案例找到出处,并可望产生新的认识和学术引导,以及后续研究,对我国山地人居环境学术研究的科学认识有一些新启迪(图1)。
【历史传统】山水文化相长,人居品质融贯——阆中古城人居环境空间品质评述-1.jpg

▲ 图1︱阆中古城全景图

图片来源:阆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
简述阆中古城的历史过程
阆中位于四川的北部,嘉陵江的上游,经由阆中沿嘉陵江再往北上,则是广元,与陕西省接壤,广元历史上曾是陕西辖地4。因此,阆中曾经是四川的北部门户,历史上曾称川北道,设道台衙门,行政地位很高。据史料记载,阆中得县名于秦,距今有2300年历史。何为阆中?有相关资料介绍,阆中因山水而得名,曰 “其山四合于郡,故曰阆中”。意思是说,阆中周围山形似高门,城在其中,所以称阆中,这是说阆中因山而得名5;《旧唐书·地理志》中说,“阆水迂曲,经郡三面,故曰阆中”。嘉陵江流经阆中一段,古称阆水,此谓,嘉陵江绕城三面,城在其中,故称阆中,这是表述阆中因水而得6(图2)。
【历史传统】山水文化相长,人居品质融贯——阆中古城人居环境空间品质评述-2.jpg

▲ 图2︱阆中古城历代城址变迁图

图片来源:作者改绘。

在三国时,蜀主刘备曾经派其两个弟弟关羽和张飞,镇守两个重要城市,一是湖北的荆州,关羽守住蜀国东边,长江三峡门户要道;一是四川的阆中,张飞守住蜀国北面,嘉陵江北上中原的门户要道。可见阆中在历史上的政治、军事、经济与交通的重要地位。
阆中历史上别名阆苑。《辞海》解释:“阆苑”,唐代苑名,故址在今四川阆中县西,唐初腾王元婴,册封阆中7,建宏奢苑囿,谓之隆苑,后为避明皇讳,改为阆苑。《红楼梦》中也曾有“阆苑仙葩”之说8,可见“阆苑”是古代论及美妙苑囿和人居环境的专有名词,也是表述阆中城池在历史上作为美好人居环境的固有名词。
唐代仍名阆中,唐开元元年(712),改名阆州,下辖南部、苍溪等九县9。五代及北宋-南宋,阆中均为阆州府治,南宋景炎元年(1276)阆中设保宁府治10
明清时,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东移、北迁,川陕间的政治和经济联系,通过嘉陵江水域的交通纽带关系变弱,阆中的区域经济和交通地位相对变低。清顺治时,因明末清初战乱原因,地方辖制不稳,阆中曾为四川临时省会10年;清中后期,成都仍为四川政治中心,为维持四川稳定,清皇室命八旗在成都设太城和少城;此时,阆中保持了川北辖区行政中心地位,阆中曾设川北道署,分辖阆苍南、广昭剑、通南巴等县域11(图3)。
【历史传统】山水文化相长,人居品质融贯——阆中古城人居环境空间品质评述-3.jpg

▲ 图3︱阆中古城清·嘉庆时期治城图

图片来源:阆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民国时,1933~1935年,红四方面军曾在阆中相继建立阆-南县等县级苏维埃政府12
解放后,新中国成立,成都、重庆逐步确立为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地区的陆路交通(如铁路、公路)逐步与成都、重庆建设联通。嘉陵江水道的运输功能退化,阆中因地处偏远而建设发展缓慢。
近代史上,阆中基本没有现代工业的建设,上世纪60年代,阆中因蚕桑的富集,而新建了丝绸厂和火力发电厂,为国家和省内重要企业的一部分,以及地方机械、建材工业等,不成模样。改革开放后,地方企业效益不佳、技术落后,逐被淘汰,关停并转。
阆中目前是四川省的县级直辖市,地方经济发展,依靠地方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业等。
阆中古城、嘉陵江的生态资源等,在工业经济偏远,城镇化缓慢的过程中,得到被动的保存和保护。
阆中古城于1983年春,由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议,申报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8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阆中为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13
此后,阆中古城的保护和发展,先后得到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家技术部门、大学院校专家、学者们的关心、指导和帮助,古城的保护和建设工作得到良性的发展。
阆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身份和地位,得到四川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也客观促进了阆中地方政府的投入和发展,逐步使阆中古城历史文化和城市生态资源得到保护和利用,旅游产业和相关链条产业得到推动和发展,外地(省内、全国)的投资者,看重阆中的旅游、生态、文化资源,纷纷投入,促进、引导和支持了阆中的经济发展。
中央电视台春节栏目,曾经多次进驻阆中,进行编制、采访和报道,认为阆中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而且是山水生态名城,是中国春节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历学的发源地,是中国民风民俗的典范城市,等等(图4)。
【历史传统】山水文化相长,人居品质融贯——阆中古城人居环境空间品质评述-4.jpg

▲ 图4︱阆中城市与嘉陵江山水关系图

图片来源:阆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3
中国人的传统山水聚居观
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与文化形态,与山水环境的空间构成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从古至今,一脉相传,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
概略的说:农耕文明时期的山水环境,与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文化理念、崇尚自然的审美取向相吻合,构成中国传统人居形态和自然生态的高度融合和生活价值取向,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山水人居观”,传承下来并影响后世(图5)。
【历史传统】山水文化相长,人居品质融贯——阆中古城人居环境空间品质评述-5.jpg

▲ 图5︱中国古代人居环境选址的山水关系图

图片来源:引自天津大学王其亨教授关于阆中古城风水研究文章。
人类最早的聚居形态,多产生于山水交替的自然环境中,这早于游牧时代;后随人类生活的迁徙,经历农耕文明、工商业文明、工业文明等的发展,逐步从山地向平原、向海洋的迁徙过渡。但是,随着“生态文明”的觉醒。人们又开始回归对山水环境的认识和山水聚居的追求。
中国人对于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的认识,自古有之。从尊重环境和选择山水宜居出发,进行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有据可考到春秋时期的建城思想上,古人十分重视人与环境的和谐,提出山地人居环境的构成关系。
中国传统的营城思想:周王城理想模型(西周BC800),其特点是方城格局、王城居中、中轴线、格网道路、坊里、规整城墙和护城河等;另一种营城思想是管子思想,是对地形地貌的起伏变化,在山地不规整状态下建设城池。“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临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14。《管子》思想比较多的用于山地复杂地形的城池营建,直接考虑了山水格局、生态理念、地形地貌、聚居安全、人工建设结合自然的思想。
中国的营城和建设活动,在两种(周王城思想、管子思想)城市规划思想体系下推动和演进发展(见吴良镛,《中国城市规划史纲》)(图6)。阆中古城的城池格局,刚好演示了“周王城”思想和“管子思想”的结合,体现我国古典人居环境的智慧。
【历史传统】山水文化相长,人居品质融贯——阆中古城人居环境空间品质评述-6.jpg

▲ 图6︱吴良镛院士,中国两种城市规划思想体系《中国城市规划史纲》

图片来源:引自吴良镛《中国城市规划史纲》。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是人类最早的聚居形态之一(公元6000年前)。其人居环境构成基本要素:山脉、河流、中央聚集活动场所、大房子(公共建筑)、小房子(居住建筑)、防护壕沟等。半坡遗址的北面靠山,东南水系相依,山水环绕,人居环境与山水生态紧密联系,体现了人类择居的最本质依托内容(图7,8)。
【历史传统】山水文化相长,人居品质融贯——阆中古城人居环境空间品质评述-7.jpg
▲ 图7︱中国最早人类聚居模型图-西安半坡遗址,公园6000年前

【历史传统】山水文化相长,人居品质融贯——阆中古城人居环境空间品质评述-8.jpg
▲ 图8︱中国最早人类聚居模型图-西安半坡遗址,公园6000年前
从今天来看,我们认识如阆中古城的营建,是典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思想。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将聚居文化的精神意识与山水关系紧密联系,影响了中国思想文化数千年,也对选择和培育优良聚居物质环境、健康聚居心理、传统城市和建筑环境演进,形成正能量和促进了发展。
中国传统文人高度崇尚和追求山水形胜的理想聚居环境。魏晋以降,文化人追求山野放达与生活无拘,文人的理想聚居环境多在山水形胜之地;唐宋以来,文人追求城市宏大精神和山水园林添补与协同的人居品质,唐长安八水通城,宋汴梁四水贯都,都市这种山水精神的写照,这种山水人居的追求,在唐宋的山水绘画中处处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和山水营建,在中国今天仍然保存了很多与山水相关的历史名城与案例。
四川历史上就是风调雨顺,农耕富裕、山水形胜之地。除阆中外,川渝地区还有很多历史文化的城市案例,人居环境优美,历史文化与山水生态融为一体:如古嘉州(今乐山)、古戎州(今宜宾)、古灌县(今都江堰市)、古万州(今重庆万州区)、古合川(今重庆合川市)等。这些城市的建设,从历史到现代,处处都反映出城市与大自然山水格局相生相融的关系(图9,10)。 【历史传统】山水文化相长,人居品质融贯——阆中古城人居环境空间品质评述-9.jpg

▲ 图9︱四川多山水人居的典型案例-古嘉州(今乐山市)、古阆中等,人居形态有共同之处

图片来源:引自天津大学王其亨教授关于阆中古城风水研究文章。
【历史传统】山水文化相长,人居品质融贯——阆中古城人居环境空间品质评述-10.jpg

▲ 图10︱四川多山水人居的典型案例-古嘉州(今乐山市)、古阆中等,人居形态有共同之处

图片来源:引自乐山市《嘉州县志》。
中国传统山水城市,因山水环境,使格局显得大美,空间开张,四处成景,健康宜居,人文与自然融合一体,充满厚重的文化和生态智慧。中国山水城市思想的本质是人与环境的和谐,人类建设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有机利用和协同。吴良镛先生引用古人“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秀”的思想,在1985年,做桂林城市规划时,写出“城市得山水而灵”的人居科学智慧(图11)。
【历史传统】山水文化相长,人居品质融贯——阆中古城人居环境空间品质评述-11.jpg

▲ 图11︱“城市得山水而灵”,阆中山水环绕的人居环境格局

图片来源:阆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4
阆中古城山水人居格局认识
阆中古城的人居格局构成,与嘉陵江所带来的山水环境息息相关。嘉陵江由陕西和甘肃发源,在地理环境上由北而南下,经由广元而进入四川,流经阆中、南部、南充、武胜、合川、北碚等重要城15,而在重庆主城的朝天门码头与长江交汇,形成川江,夺夔门、穿三峡而东流入16嘉陵江由北而径直南下。由于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的引导与制约,在川陕地域,在高山和深丘之间萦廻转折,绕山水而行进,多形成“几”字。阆中古城就是嘉陵江形成“几”字的典例(图12)。
【历史传统】山水文化相长,人居品质融贯——阆中古城人居环境空间品质评述-12.jpg

▲ 图12︱阆中城市呈“几”字型山-水-城构成

图片来源:阆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阆中古城在历史上的选址,是经由秦岭山系的主脉之一、跨川陕而南下至阆中,此段嘉陵江史称“阆水”,山系末端的地方称“盘龙山”17。嘉陵江行至阆中地界,在盘龙山下形成冲击平原,江流绕行城市,其山水格局天成。嘉陵江东-南-西三面环山,天然生态屏障,风景秀美;城池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寒来暑往,辰宿列张;四季分明,秋收冬藏。
阆中自秦初建城,逾2300年历史,后至两汉、三国、魏晋、唐宋、元明清,城池的选址和建设,始终未有大变。山水人居格局,充分反映出我国传统古代城市建设的选址理念和营建技术。城池“高山之下、广川之上”“高毋近阜、下毋临水”;城池背山面水,方城格局、棋盘道路,四城门、中轴线等。
因此,阆中古城的人居环境建设,几乎是融合了中国传统的两种建城思想。即,周王城的“方城”格局思想,以及管子的“因地制宜”思想。这在中国现存完好的传统小城市中,是非常难得的典例。依笔者浅见,现存4个经典古城案例,山西平遥、安徽歙县、云南丽江、四川阆中,唯阆中具有两种传统建城思想结合的实例遗存。这是非常难得的,并为我国城市规划建城史贡献了珍贵的学术价值。
笔者认为,简略检视和评述其他古城,都未必具备阆中两种营城思想和实践案例的存在。
如山西平遥,典型的方城格局、轴线对称、坊里严谨,古城形态保护完整,是“王城”思想的经典反映,但北方城池,平坦用地,没见山水格局对城市建设的融贯与影响,缺失些灵秀气韵。安徽歙县,居于黄山脚下,据江南山水的灵秀,人居建造的精致,但偏于柔美,缺少“王城思想”方正威严的形制和中原文化的气韵。云南丽江,山水形胜,城池与水系交融,街道蜿蜒,院落空间形态独特,少数民族文化浸润其间,但毕竟历史上偏安一隅,山水人居的建造,如城池、街道、院落,多反映出少数民族的地域风格、走向和气度,与中原文化和城池建设的王者气象,相去较远。
国内不少著名学者,对阆中古城的历史文化和建成环境做过深入调查和研究,也有不少学者对除山水环境、建筑风貌研究外,还对阆中的风水格局做了较详细的研究,将阆中的山水、格局、城池、街道、院落、民风等,纳入风水研究的内涵之中,认为阆中是中国当前中小城市优秀风水城市的典例18。当然,阆中也确实有不少考古发掘的实证,以及现存的文献档案,表明阆中在历史上显著的地位19,如西汉、唐宋时期等的历法、风水城市等。此文中,阆中风水研究观点,被纳入了山水人居环境的优秀内容加以认识和吸纳(图13)。
【历史传统】山水文化相长,人居品质融贯——阆中古城人居环境空间品质评述-13.jpg

▲ 图13︱阆中古城如《考工记》描述王城营建的方正格局

图片来源:作者改绘。
阆中古城,在以前的学术研究中,学者们较多论及它的历史文化传承与厚重、山水风貌的文化与旅游价值、民风民俗的独特与丰富等,但少见城市规划和建筑史学的研究文章,提出对阆中山水格局与中国两种建城思想在阆中结合与案例的价值研究。
笔者认为,阆中古城的历史演进、山水人居的案例存在,是从山地人居环境理论角度,研究和解读阆中对中国城建史和建筑史新的价值贡献和案例实践的佐证。

5
阆中古城文化源流与建筑空间认识
阆中古城在地理上处于川陕交汇地域,具备了川陕两种文化风格和聚居风貌特点。秦岭是我国的南北分界线、重要的地理和文化分界线。阆中明显的具有南-北方城市交融的生活特点、气候特点,以及城市-建筑风貌特点。
笔者所见,凡遇南北交融的城市,如湖北与河南交汇的襄樊(襄阳-樊城),江苏与山东交汇的徐州等,都具有南北两地文化交融、气候转变、城市-建筑基因转变与协同发展的特点。这从地域文化学、人类聚居学、城市-建筑空间形态学等方面,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和总结价值。
阆中气候四季分明,春来百花锦簇、蜂蝶萦绕;夏季蝉鸣幽远、树下凉阴;秋天西风落叶、一地黄金;冬寒北风远袭,河湖结冰。
从人居环境的气候学方面研究,嘉陵江环绕城市,形成水陆风的转换和城市的小气候。夏季,河风随格网街巷,导入城中,消除和降低暑热;夜晚,江风习习入城,形成城市昼夜温差的变化,炎热的夜晚能够“退凉”;冬季,由于北面秦岭的阻隔,再加上阆中古城周围丛山环绕,北方的寒风,不能直达阆中,所以,阆中的冬天,多见暖阳,少有北风呼号。阆中四季分明,充足的日照,昼夜的温差,流通的空气,形成古城优良宜人的人居品质,以及植物繁茂生长的自然条件。
古城在优良山水环境的包围之中,城南隔江相对,有著名的锦屏山、魁星阁等,城北有盘龙山所依、滕王阁等,城西隔江有环山龙王沱等,城东隔江有环山白塔山、大佛寺等。城市在阆山阆水的山水环境中自然天成,形成“山-水-城-人” 协同与共生的人居环境(图14,15)。
【历史传统】山水文化相长,人居品质融贯——阆中古城人居环境空间品质评述-14.jpg
▲ 图14︱阆中古城隔江相望的锦屏山
【历史传统】山水文化相长,人居品质融贯——阆中古城人居环境空间品质评述-15.jpg
▲ 图15︱白塔山自然生态风景区

历史上,在唐宋时期,多有著名文人游驻于阆中,描写阆中山水景色,留下了著名的诗词歌赋。如“……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阆水歌》)20;又“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壁……”(《阆山歌》)。“挽住征衣为濯尘,阆州斋酿绝芳醇……遨乐无时冠巴蜀,语音渐正带咸秦……”(《阆中作》21
从唐代杜甫,南宋陆游等对阆中的诗词描写中,可以看出几个方面的学术关注点。
其一,阆中山水形胜,风景优美,尤其嘉陵江的南面、东面环山环水(今指江南锦屏山、魁星阁、白塔山、大佛寺等临江壁立的连绵风景区22,风景绝美,胜事肠断。
其二,阆中古属巴国(曾为巴子别都),与今重庆的巴属地域和文化体系,联系一脉,自古所传中的 “巴山蜀水”,是指重庆和成都的自然地理所属,以及文化地理的因缘关系。阆中历史上当属“巴山”体系。阆中今虽行政管辖归属成都,但从嘉陵江经川陕南下,一路径流广元、苍溪、阆中、南部、西充、南充、武胜、合川、北碚等,而在朝天门汇入长江,都是在“巴山”的地理形态和文化脉络中穿行,孕育生命,滋养文化,营建人居环境23
其三,阆中与陕西的地域文化和生活内涵,联系深厚。“遨乐无时冠巴蜀,语音渐正带咸秦”(陆游《阆中作》24。历史上尤其唐宋时期,阆中受北方陕西、山西的文化影响较大,一是唐宋时,长安、洛阳是我国中原政治、文化中心所在,二是因嘉陵江水道对沿线城市,以及重庆、成都的政治、经济、交通、商贸、军事的影响,阆中地处川陕交界,地域文化的融合、嫁接、派生就十分明显和必然25
阆中山水格局与城池空间融贯发展,方城四门,棋盘道路,南北朝向,轴线对称,特别符合北方城市的建造型制,但街道格网、方城,又随用地有所变化。阆中因山水、气候,又兼具南方城市的灵秀,山水环绕,亭阁楼台,轩窗对景。街道、建筑处处与四周的山水景观、文化气象,格局对仗,形成呼应。
城市街道,纵横交叉,在古城大的十字路口,往往建有楼阁。在作者的记忆中,阆中有很多楼名,如:华光楼、财神楼、火神楼、观音楼、孝义楼、中天楼,中、西、南、北、东城门楼等。乡民们曾有“阆苑十二楼,半截升在天里头”之说。今天尚存的华光楼,始建于唐代,后历有修复、重建,4层楼台,高36米,古代建制,挑檐翘角,尺度宏大,琉璃华彩。在市井耸立的楼阁,是城池高大建筑,形成景观标识和文化记忆(图16,17)。
【历史传统】山水文化相长,人居品质融贯——阆中古城人居环境空间品质评述-16.jpg
图16︱阆中古城华光楼
【历史传统】山水文化相长,人居品质融贯——阆中古城人居环境空间品质评述-17.jpg
图17︱阆中古城南门楼

街道基本是南北朝向,曰东、西、南、北街等,也因四方城,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城墙和城门,在解放之初,拆除了一部分,后文革前后又拆除一部分,仅留存部分护城河和城墙遗址。近年来,地方政府因旅游景点的建设需要,对部分城门和城楼有所恢复。
阆中的民居建筑,多四合院落空间,层层递进,具有北方的厚重风格。街道空间,店铺毗邻,形成街市;历史上,阆中的不少主要街市,与西安的回民街、平遥的票号街市等,风格十分相仿。前店后院,前商后居,北方格式明显,与重庆、成都等川渝建筑、院落风格又有所不同(图18-21)。
【历史传统】山水文化相长,人居品质融贯——阆中古城人居环境空间品质评述-18.jpg
图18︱阆中古城的街道

【历史传统】山水文化相长,人居品质融贯——阆中古城人居环境空间品质评述-19.jpg
图19︱阆中古城的街道

【历史传统】山水文化相长,人居品质融贯——阆中古城人居环境空间品质评述-20.jpg
图20︱阆中古城的院落节奏

【历史传统】山水文化相长,人居品质融贯——阆中古城人居环境空间品质评述-21.jpg
图21︱阆中古城的院落节奏
阆中历史街区、院落和民居,基本保留了原真性;并且,街道和坊里,原住民的生活场景和聚居状态,得以保存。院落和民居,大部分为清中期的房屋材料和木结构形式。部分有历史影响的庙宇、宗祠等,有明代建筑遗存(如张飞庙敌万楼、城东观音寺主殿等) (图22,23)。

【历史传统】山水文化相长,人居品质融贯——阆中古城人居环境空间品质评述-22.jpg
图22︱阆中古城的文化细部

【历史传统】山水文化相长,人居品质融贯——阆中古城人居环境空间品质评述-23.jpg
图23︱阆中古城的文化细部

6
关于阆中古城人居环境品质的几点认识
笔者多年从事城市规划教育与研究工作,也对西南山地人居环境理论与实践有所研究探索。文章以阆中为典例,通过考察讨论,希望表述一些学术认识。
1. 中国的历史城市,往往集山水空间和聚居形式为一体,形成优良的人居环境,以及所禀赋的健康品质。山水格局与人居形态建设,紧密联系,融为一体。从历史上的国都到地方城市,城址选择和聚居融贯,都是首先考虑城市的山水格局、文化气韵和张力,从而产生的聚居健康和舒适等。考察历史上的汉唐长安,两宋的洛阳、杭州,明代的南京,明清的北京等,城市建设对山水格局的追求和呼应,在非常重要的概念和规制之中。我们今天的认识,理解为文化和生态,在古人的概念中,“文化”“生态”是融为一体的,互为你我。
2. 中国的“周王城”思想和“管子”建城思想,在山地城市的建设中,是相交融的,互为支撑和实践。对西南山地城市的历史形态研究中,处处所见这样的实例。在中国传统的哲学理念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26“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行,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星辰27,古人对山水的重视和敬畏,深入文化精神和聚居生活的里层。我们经常所见,在城市和建筑文化的讨论中,在指导博士生论文的写作中,在大型竞标方案的中心概念立意中,提出“山-水-城-人”四位一体的概念,其实还是在流于表层或观念的借用而已,讨论的仍然是“形态”浅层问题。笔者最近有所感悟,山水对城市的综合需求在于,是山水文化融于城市,与人的健康生活构成一体,山水物质形态与人的精神需求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平衡和可持续的科学状态,是达到理想的人居环境境界。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是“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28。山水人居的建设境界,也是追求一种“中庸”状态,是山水物质环境和文化精神构成的“融贯”,从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3. 阆中古城虽然人口、用地、行政的规模不大29,但是,确实是留存至今,山水格局和古城生活文化相融的一个典例,这种南北聚居文化交融,山水与历史形态交融,生态与人文建设交融,成为我们山地人居环境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的一个难得的模型。
对阆中山水人居环境的品察和研究,对笔者来讲,是一个日益增进的思维和学习过程。吴良镛先生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拜万人师、谋万家居”为座右铭,表述吴先生自己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治学的智慧思考,深深的影响了为学生们一辈的治学理念和哲学思辨。对阆中山水人居环境的解读,笔者自己也有如是 “读书”“行路”“拜师”“谋居”的学习过程,见证阆中城市的保护、建设和发展,体会中国传统文化和人居智慧,以及山水人居融贯给乡民生活提供的福祉。

注释:1 阆中古城,为我国4个县级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分别是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四川阆中。
2《考工记》周王城思想。3《管子》因地制宜思想。4 据资料,历史上广元原为陕西辖地,汉中原为四川辖地,1950年代,国家区域调整,汉中归于陕西,广元归于四川。5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详见《阆中市志》历史篇。6 《旧唐书·地理志》阆中,详见《阆中市志》历史篇。7赵万民教授1983年间,受四川省规划院指派,参与了阆中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其中,配合地方建设局,进行了滕王阁景区的规划与设计。8《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写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9唐开元元年为阆州,下辖阆中、南部、苍溪、西水、新井、晋安、新政、奉国、歧坪等9县,详见《阆中市志》历史篇。10 阆中城亦名保宁府,老百姓沿用至今,作者注。11 阆中、苍溪、南部;广元、昭化、剑阁;通江、南江、巴州;作者注。12 阆中、南部紧邻,作者注。13 赵万民1983年在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由四川建设厅派遣,前往阆中参与和指导地方政府做古城保护的图册和文件编制工作,同期工作的地方建设局人员有:周有德(建委主任)、邓世元(建委副主任)、姜清林(县设计室主任)等,作者注。14 《管子·乘马》。15 嘉陵江源头存在东、西两源。东源起自陕西省凤县西北凉水泉沟,西源起自甘肃省天水平南川,全长为1119公里,流域面积15.98万平方公里。根据其支流情况又可划分为5个子流域,分别是嘉陵江上游子流域、嘉陵江下游子流域、白龙江子流域、渠江子流域、涪江子流域。作者注。16 川江,指四川宜宾至湖北宜昌的长江上游段,全长1040公里,此间汇入的主要一级支流有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长江在奉节夔门进入三峡的瞿塘峡,有称“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作者注。17 盘龙山,阆中古城北面的靠山,为秦岭主脉之一的末端山形。作者注。18 天津大学著名教授王其亨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对阆中风水格局的研究,认为阆中是中国当代仅存不多的优秀风水城市的典例,其著述和论文对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作者注。19 有文献记载,落下闳(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西汉时期天文学家,巴郡阆中人,提出《太初历》,决定性的影响了中国历法结构;又,唐代的两位御用风水大师,袁天纲、李淳风对阆中城市的风水格局和地位,评价很高。两人去世后,都将自己的墓地,选在阆中安置(今阆中北桠区天宫院址),作者注。20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唐·杜甫《阆水歌》);“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看青壁。”(唐·杜甫《阆山歌》)。” 21 “挽住征衣为濯尘,阆州斋酿绝芳醇。莺花旧识非生客,山水曾游是故人。遨乐无时冠巴蜀,语音渐正带咸秦。平生剩有寻梅债,作意城南看小春。”(南宋·陆游《阆中作》)。22 作者注。23 文章所列地名,指嘉陵江沿途所经县市名称,城市均依嘉陵江而建,并与阆中古城一样,具2000多年的城市建城史。24 详见注v。25 今天,在阆中老百姓的民俗生活中,有很多的北方和陕西文化成分保留和传承。如,父亲叫“达”、小孩叫“娃儿”、馒头叫“馍”、煎饼叫“锅盔”,油条叫“陕子”;过年的风俗、社火的游玩、婚嫁礼俗等,与北方陕西、山西等十分相近;很多当地的居民,祖上是山西、陕西南下,迁徙安家于阆中等。26 孔孟思想。27 文天祥《正气歌》。28《中庸》。29 阆中古城的占地不到4平方公里,古城范围聚居人口不到10万人,行政为县级市。作者注。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3]赵万民.山地人居环境七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4]赵万民.山地人居环境科学集思[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本文刊载于《人类居住》杂志

2024年 第 3 期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联系后台

【历史传统】山水文化相长,人居品质融贯——阆中古城人居环境空间品质评述-24.jpg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