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蜀道,看南充“前世今生”
阅读数:1221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一千多年前,李白用一首《蜀道难》,以极其浪漫的手法再现了蜀道的奇丽惊险。正因如此,提到蜀道,人们想到的往往是诗仙李白笔下那条 “难于上青天”的剑门蜀道。

近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凤凰卫视联合打造的10集大型文化纪录片《蜀道风流》,在四川卫视和凤凰卫视晚间黄金时段播出,围绕“有形”蜀道和“无形”蜀道两条脉络展开,生动反映千百年来“蜀道难”到“蜀道通”的历史变迁,让观众了解一个更真实的蜀道。

而在南充,自然也有着关于蜀道的故事可说。阆中自古即为入蜀交通要道,米仓道、阆剑道、东川道、利阆道、嘉陵江水道在此交会,在 《蜀道风流》中,作为蜀道上的阆中古驿站亦有精彩画面。

阆中自古为入蜀要道

2014年5月,四川正式启动蜀道申报世界双遗产工作,2015年,蜀道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清单。它包括了摩天岭、剑门关、米仓山等5片区,涵盖金牛道、米仓道、阴平道、荔枝道等古蜀道上险峻绝美的自然环境和包括阆中古城在内的61个遗产点。

在《蜀道风流》第七集《诗酒趁年华》中,对蜀道上的驿站进行了介绍,以阆中古城为背景的“阆中古驿站”出镜。翻阅历史,可以发现阆中自古即为入蜀交通要道,米仓道、阆剑道、东川道、利阆道、嘉陵江水道在此交会。

三国时期,阆中便是蜀汉的交通隘口,往东有古米仓道,往南有东川古驿道,往西汇入金牛道,往北有利阆古驿道,往东南汇入荔枝道。四通八达的蜀道阡陌与纵横分布的水道交通,成就了阆中重要的战略地位,张飞曾驻守阆中长达七年之久。

阆中地方学者李家驹介绍,阆中位于汉中、成都和重庆三地之中心,人们到了阆中,往南可沿嘉陵江顺流而下,经南充、合川抵达重庆,也可以沿西南林路经南部、三台到达成都,阆中成为地理位置极佳的交通枢纽。

今天,现存于阆中的古代水陆交通,遗存丰富,颇具规模,文物众多。阆中当地,正采取措施加紧对古蜀道上文化遗存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

文人墨客沿蜀道而来

蜀道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可以用两句古语来说明:一句是“自古诗人皆入蜀”,历代文人墨客都曾在蜀道之上留下文学佳作;另一句是“文宗自古出西蜀”,司马相如、李白、苏轼等文学殿堂的最高成就者,都是沿蜀道而出的巴蜀才子。

蜀道,打通了蜀地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为文人墨客出川谋发展提供了重要通道,司马相如、落下闳等皆是通过古蜀道北上,步入京城长安入仕,成就一番伟业。

而在南充这片土地上,无数文人墨客也曾沿着蜀道而来,留下历史足迹和动人诗篇。1200年前,杜甫两次途经嘉陵古道(唐代进出巴蜀的一条主要通道)造访阆中,留下了“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的千古名句。陆游也曾经到嘉陵古道游历南充,写下了《柳林酒家小楼》《临江仙·离果州作》《海棠歌》等传世名篇,为南充山水留下了生动的注脚。

自古以来,南充位于“西通蜀都、东向鄂楚、北引三秦、南联重庆”的重要位置。经过多年的发展,南充基本形成了以公路、铁路运输为主,航空运输为辅,水运为补充的连接东西、贯通南北、通江达海、城乡一体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格局。如今,新蜀道延伸到了世界各地,新时代的南充人,也沿着新蜀道,从南充走向世界。

■小档案

《蜀道风流》

日前,由四川广播电视台、凤凰卫视联合出品的10集大型文化纪录片《蜀道风流》播出,围绕“有形”蜀道和“无形”蜀道两条脉络展开, 再现蜀道前世今生。

在“有形”的蜀道中,既回溯了历史遗珠的古蜀道、南方丝绸之路,也聚焦属于现代的大渡河智慧工程、 赤水河大桥、天府绿道等,立体串联起四川独特的自然、历史、建设风貌, 还原蜀地的瑰丽多姿。无形的蜀道中,通过讲述蜀人的故事,对蜀锦、蜀绣、三星堆、安岳石刻等文化遗产进行了呈现,赋予了蜀道全新的文化内涵。

在《蜀道风流》中,既有对沿蜀道而出的巴蜀才子司马相如、李白、苏轼等人详细介绍, 也有对川籍明星谭维维、 李宇春的镜头展现。同时,外国移民、科技工作者、志愿者群体等, 都从不同视角展现了四川人的精神风貌,将蜀道上流动的多元、开放、诗意、达观等蜀人特质更加具象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值得一提的是, 共10集的《蜀道风流》中,每集的篇名都是一句诗歌,包括“尔来四万八千岁”“不可居无竹”“此心安处是吾乡”“诗酒趁年华”“举头望明月”等来自李白、苏轼等四川诗人所作的名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