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陇非遗传承人李晓艳:让“金龙”在更多人手中腾飞
便宜老鼠药沼 发表于:2025-2-22 08:00:34 复制链接 看图 发表新帖
阅读数:1182
仪陇非遗传承人李晓艳:让“金龙”在更多人手中腾飞-1.jpg



仪陇县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国家级非遗川北大木偶的发源地,以剪纸、篆刻、书法为主体的“三乡文化”更是底蕴深厚。生活在仪陇这片土地上的儿女,不仅勤劳淳朴,而且心灵手巧,其中流传200多年的仪陇县金龙舞,承载着一代代仪陇舞龙人的梦想,是仪陇民俗文化的一项瑰宝。
今年1月,四川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传承团体名单正式公布,仪陇县金龙舞省级非遗传承人、仪陇县文化馆党支部书记李晓艳榜上有名。日前,记者采访了李晓艳,听她讲述了仪陇县金龙舞在坚守和创新中的传承故事。
仪陇非遗传承人李晓艳:让“金龙”在更多人手中腾飞-2.jpg

李晓艳创作编导的金龙舞展演套路《五福临门》参加南充市元宵节舞龙舞狮比赛。文仁萍摄从小耳濡目染学得舞龙技艺仪陇县金龙舞,民间称其为“耍龙灯”,其历史可追溯至清道光年间,是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一项传统舞蹈。
相传,金龙舞最早是由做生意的商人带到仪陇,后来迅速在仪陇境内及周边流传和发展。“早期的舞龙队,多以农耕、民俗和节庆为依托开展舞龙活动,或定点表演,或走街串户送祝福进行表演,寄托着平安喜乐、四季发财的美好寓意。”李晓艳说。
李晓艳和哥哥李巨鹏是仪陇县金龙舞第四代传承人,第三代是他们的父亲李爱民。“父亲是一名舞龙爱好者,年轻时长期组织舞龙队参加县上举办的各种节庆活动,多年来坚持深入乡镇、社区进行金龙舞技艺传授。”李晓艳说,小时候,只要父亲组织队伍训练龙舞或是参加县里的节庆活动表演,她和哥哥都要跟着去看,热闹的场面,高难度的动作,深深吸引着兄妹俩,让他们对金龙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至今,李晓艳都记得父亲组织场镇上的年轻人舞龙的场景。一般都是在晚饭后,父亲便吆喝着带领大家来到一块空地上。擂鼓起势,一声呐喊,蛟龙长驱直入,圆场布阵,叠加亮相,威风凛凛。雷动的鼓声、父亲的口号声、队员们的呐喊声震耳欲聋。一个套路下来,所有人都大汗淋漓,却大呼过瘾。
金龙舞是一项团队协作的民间传统舞蹈,金龙由龙珠、龙头、龙身和龙尾组成,有大金龙和小金龙之分,以金龙的节数来区分,9节以上均被称为大金龙,9节以下被冠以小金龙之称。大金龙由1龙珠和9节龙组成,10人共同完成龙舞技艺,小金龙由1龙珠和5节龙组成,4人共同完成龙舞技艺。李晓艳说,在龙珠的逗趣中,金龙以出海、八字、穿洞、缠绕等数十个舞姿呈现,展现出行云流水、腾云驾雾等形态。
从小耳濡目染,在父亲一遍遍的讲解和展示中,李晓艳也逐渐掌握到了舞龙的各种技巧和动作。李晓艳说,父辈以及早期一代代舞龙人,不仅喜欢舞龙,而且还常参与到金龙的制作过程中,这种传统艺术展现的是一种精气神,它来自于民间,饱含着老百姓朴素真挚的情感。
在仪陇,有端午节舞水龙、丰收的时候舞草龙、元宵节耍火龙或彩龙的习俗,而金龙舞早已成为仪陇人对各种龙舞的一个习惯叫法。对于金龙舞这个名称的由来,李晓艳通过与父辈们的交流探讨,在数十年的传承过程中提炼和总结,从三个方面诠释了金龙舞的渊源:一是“金”字代表着财富,民间素有舞龙拜年的传统,寄托着“祥瑞安康、生意兴隆”的美好愿景;二是因亮丽的龙衣在太阳光下舞动起来金光闪闪,其灵动之美被人们寓意财源滚滚;三是从精神层面来诠释,团队协作、勇敢坚韧的龙舞精神如“金子”般闪闪发光,根植在舞龙人的骨子里。

仪陇非遗传承人李晓艳:让“金龙”在更多人手中腾飞-3.jpg

李晓艳向舞龙队员传授金龙舞技艺。文仁萍摄

不论金龙舞的名称来源于哪一种,它都已成为了仪陇龙舞的重要代名词。2023年4月,仪陇县金龙舞被列入四川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5年1月,李晓艳被评为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传承龙舞精神打造龙舞传承基地今年2月12日,在仪陇县三蛟镇,一场别开生面的元宵节庆祝活动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其中舞龙舞狮表演将节日的氛围推向高潮,李晓艳为这场表演提供了龙舞技艺的指导。
“我给舞龙队员传授了‘穿、跳、绕、波浪、圆场’等一些基本舞龙技艺动作,再组合成了一个小而实用的表演套。”李晓艳说,当天表演舞龙的队员都是当地社区居民和学校学生,大家动作都比较单一,在经过专业指导后,烟火中舞动的两条金龙上下翻飞、灵动生辉,十分好看。
仪陇县金龙舞种类繁多,表现形式丰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为了更好地传承仪陇龙舞文化,2015年,仪陇县文化馆开展了仪陇县首届龙舞培训活动,来自全县各乡镇、学校的上百名龙舞爱好者参加了培训活动。李晓艳作为龙舞指导老师之一,为大家尽心讲解、示范,指导龙舞基本动作、套路等。在这次培训活动中,李晓艳收获了不少传承实践方面的经验,也更加坚定了传承龙舞精神,彰显其文化价值的决心。
“从那以后,我对成立仪陇县龙舞传承基地的想法愈发强烈,并得到了领导们的认可和支持。”李晓艳说,随后在乡镇、社区、学校等相关地方和单位的协同组织下,以学校、社区为基础,同步拓展到乡镇推广普及,大家共同努力促进了金龙舞的传承,全县舞龙队伍日渐增多,并逐渐发展起来。
以仪陇县复兴镇为例,当地活跃着一支40多人的舞龙队,队员有青壮年男性,也有中老年妇女。李晓艳常年到该乡镇辅导培训,传授金龙舞技艺,创编了多个金龙舞套路。复兴镇舞龙队多次参加省、市、县各种展演活动,并被央视关注。李晓艳在传承金龙舞过程中,更是将民俗节庆文化内涵融入到金龙舞的创排过程中。2023年春节前夕,李晓艳创作编排了《五福临门》龙舞套路,组织带领仪陇县宏德中学的舞龙队参加了2023年南充市“嘉陵春江闹元宵”舞龙舞狮比赛,55名中学生操作5条金龙,充分展示了龙的精气神韵,引来现场观众的一片欢呼叫好声。
在传承金龙舞的过程中,李晓艳坚持以人群特征规划金龙舞传承模式、制定培训方案,多方位、多形式普及和传承仪陇系列龙舞,希望创编出更多有意义、艺术性高的文艺作品和龙舞套路,把更多的受众发展成为文化的共建者。
作为非遗传承人和群文工作者,李晓艳常年奔走在仪陇各个乡镇和学校,组建舞龙队伍、传授舞龙技艺、创编舞龙套路,并带领舞龙队伍参加各种比赛、展演活动,荣获众多奖项和荣誉。“一定要把金龙舞持续不断地传承下去,让更多人来传承坚忍不拔、不惧苦累、勇敢奋进的龙舞精神。”李晓艳说。
对于2025年,李晓艳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她希望能够更多地“沉下去”,通过体系化建设,不断打造和完善仪陇县龙舞传承基地,通过多渠道、多元化的传承方式,实现舞龙技艺再提升、舞龙队伍再增加的计划。
“传承和发扬金龙舞是责任、是荣幸,更有一种使命感。”李晓艳表示,她将始终追逐龙舞精神,弘扬德乡传统文化,让这项非遗被更多人喜爱,让“金龙”在更多人手中腾飞。







朱德故里·德乡仪陇全国红色旅游目的地欢迎您
来源丨南充日报
转载请标明出处,谢谢!
微信号:yilongnews新浪微博:@仪陇播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