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充:集体经济“百花争艳” 乡村振兴“春色满园”
阅读数:1002
西充:集体经济“百花争艳” 乡村振兴“春色满园”-1.jpg

村级集体经济是乡村发展的动力源。近年来,西充常林镇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因地制宜分村(社区)施策,增强村级自我“造血”功能和服务群众能力,全镇各村级集体经济“百花争艳”,乡村振兴“春色满园”,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01



大田坝社区:探索发展“三型”经济

增强社区“造血”功能

西充:集体经济“百花争艳” 乡村振兴“春色满园”-2.jpg

正月十五,常林镇大田坝社区,社区干部同部分群众一起包汤圆、表演节目,共度元宵佳节 廖桂华摄
正月十五,常林镇大田坝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欢声阵阵,十分热闹。当天,社区干部同部分群众一起包汤圆、表演节目,共度元宵佳节。

西充:集体经济“百花争艳” 乡村振兴“春色满园”-3.jpg


正月十五,常林镇大田坝社区,社区干部同部分群众一起包汤圆、表演节目,共度元宵佳节。 廖桂华摄
“社区工作就是要围着群众干、解决群众盼,阵地办得好,群众才爱来,社区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造福群众。”社区党总支书记罗文钟介绍,2023年,社区盘活闲置国有资产,建成8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儿童之家、退役军人之家、健身房、多媒体室等9大多功能空间,为辖区群众提供饮水、阅读、手机充电等18项公益服务。利用活动阵地在周末、节假日及其他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系列活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增进党群关系、邻里关系,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然而社区空间大、功能多,如何实现可持续运营?大田坝社区探索出“三型”社区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了自己的“破题”之路。
依托阵地资源,做强“服务型”经济。利用党群服务中心活动阵地开办假期托管班,2024年寒暑假盈利达11万余元;整合辖区医疗资源,引进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救援、日常照顾、家政服务、休闲娱乐、精神慰藉等服务,开办老年歌唱班、技能培训班,成立太极拳队、广场舞队等,年收入6万余元;社区党总支牵头成立社区居民服务公司,为辖区内76个居民单元900余户群众提供物业服务,配套茶吧、社区食堂等多项服务,全年盈收达25万元。
促进供需对接,发展“合作型”经济。由社区两委干部、党员、经济领航者组成3支招商引资党员先锋队,负责寻找潜在合作伙伴,利用闲置场地开展生活配套服务。目前,该社区已与3家艺术培训机构以及房产中介、婚姻中介等多家公司达成合作,营收达25万元。
深挖发展潜力,催生“开发型”经济。社区针对辖区内小手工作坊多而散的问题,积极与县市场监管部门对接,拟在社区建设8000余平方米小作坊集中加工区,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租金收入40万元。
“社区坚持‘发展社区经济、支撑基层治理’的工作思路,增强社区‘造血’功能,集体经济增收反哺惠民。”罗文钟介绍,2024年,社区累计实现总营收67万元,所得利润全部作为“反哺资金”用于基层治理、社区服务工作。

02



灵芝桥社区:找准为民服务切口

增强社区发展活力

西充:集体经济“百花争艳” 乡村振兴“春色满园”-4.jpg
灵芝桥社区“灵慧泉”桶装山泉水厂房内,技术人员正在进行设备调试。 廖桂华摄
小区环境脏乱差、楼顶漏水无人管、消防安全存在隐患……“三无”小区治理痼疾一直是社区治理的“老大难”问题,灵芝桥社区党总支书记龙刚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无人管理,能不能社区自己成立物业公司?”“物业费收取标准能不能划分等级,按服务等级来收?”……2023年2月,在社区两委联席会上,社区干部你一言我一语,最后大家一拍即合:“干脆成立居民服务公司,做强社区经济,还能带动更多人就业!”
经过两个月的筹备,西充县灵芝桥社区居民服务有限公司成立,并组建起一支包括物业管理员、保洁员、维修员等在内的专业服务队伍。公司成立以来,已完成辖区4个“三无”小区的基础设施改造,协调解决停车难、充电难、环境脏乱等群众关心事2000余件。
“小区垃圾有人管,摩托车、汽车有了专门的充电桩,新安装的门禁系统增强了安全感……”近日,谈到居民服务公司带来的变化,社区居民李贵仲乐开了花。
龙刚介绍,除物业管理外,社区还整合干部队伍、社会资源及驻片单位力量,组建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健康服务等5支专业服务团队,吸纳辖区有就业意愿的58名闲置劳动力加入,以低于市场价的标准为群众及辖区私人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家政、托幼、用工等20余项服务,建立群众需求与社区经济互利互惠的良性循环。
据了解,成立居民服务公司只是该社区找准为民服务切口,推动社区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社区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壮大集体经济的新路径,不断增强社区经济发展活力。
灵芝桥社区是城乡复合型社区,社区利用辖区百虎山天然山泉水资源,招引社会资本共同投资680万元建设“灵慧泉”桶装山泉水厂。2月17日,笔者在该项目基地看到,新建厂房内,两条全自动纳米饮用水生产线已完成安装,技术人员正在进行设备调试。据了解,该项目将于本月底正式投产。达产后,预计月均生产优质山泉水9万桶、年生产总值超600万元、社区年收益超100万元。
此外,社区还利用党群活动阵地、闲置房屋和人力资源优势,与军之民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蜀星体育少儿篮球训练营等5家培训机构联合办学,开发糕点烘焙、瑜伽健身、摄影绘画及营养管理等35项职业技能、文化艺术等方面培训课程,年收入约2万元。

03



大垭村:走实产业发展道路

写好兴村富民文章
2月18日,在常林镇大垭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油菜种植基地里,成片的油菜郁郁葱葱、长势喜人,田地四周环绕着约1米的深沟,不时有小龙虾探出头来。半空中,农用无人机正在进行追肥作业。
“上一季水稻收割之后,我们立马种上了油菜,让‘冬闲田’变‘效益田’,提高村集体经济收益。”望着眼前生机勃勃的农田,村党支部书记何俊杰信心十足,说着就算起了经济账:“去年,村里整治稻虾田260亩,水稻种植收入10万元,这一季的油菜预计收入在3万元左右,去年投放的2000斤虾苗在今年5月份能够上市,预计销售额10万元。”
“今年,我们又成立了农机队,已购买了拖拉机、旋耕机、收割机及播种机、开沟器等相关配套机械,目前正组织机手培训,力争赶上春耕生产投用。”何俊杰介绍,农机队在保证村集体使用的前提下,也将服务周边的业主和农户,预计可实现年收入7万元。
据了解,除了深挖土地潜力,2024年,该村还投资20万元,租赁山坪塘10亩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养殖鲈鱼和鳜鱼,将在今年12月上市,预计可实现年收入5万元。
增收的不仅是村集体,农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该村村民王定光因家人外出打工,2亩田地无力耕种,去年将土地流转给村上,一年下来,务工收入加上土地租金有9000多元;70多岁的脱贫户任云中夫妻俩平时在基地打零工,一年下来有6000余元收入……专合社带动脱贫户和一般农户共140余人就近务工,去年发放务工工资12万元。
产业是兴村富民的源头活水,该村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还积极引进业主,实行“党支部+专业合作社+企业”的产业发展模式,拓宽群众就业增收渠道。近年来,该村先后引进西充中泰农业有限公司、大垭口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勇红种养殖家庭农场等6家经营主体,复垦荒地、流转土地3000余亩,带动80余名村民就业增收。
此外,锦屏山村打造“萌哆哆亲子乐园”,发展研学游、观光游等;张家店村利用国道212线发展路边经济;活佛山村探索出“产业园+精深加工+电商企业”的柑橘产业振兴模式……各村(社区)因地制宜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2024年,常林镇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350万元,有6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20万元。


审核:黄 成校审:王 潇编辑:严杨莉来源:南充日报-❖ 转载请注明出处 ❖-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