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 ??站出来!" 记仪陇县丁字桥镇狮子岭村支部书记陈德松抗疫先进事迹
海田1 发表于:2020-3-31 07:42:17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557
“乡亲们,注意了,接镇党委政府通知:近日,湖北省武汉市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该病毒隐蔽性高、传染性强,暂无特效药,请大家高度警惕、高度警惕......”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每天早上8:30、下午2:30仪陇丁字桥镇狮子岭村“村村通”雷打不动传来一个精气十足、声如洪钟的声音,朴质的语言、熟悉的腔调,村里人知道,那一定是村支部书记陈德松。

在县乡还未将宣传音频下发到村居时,拥有二十余年基层干部经验的他,已意识到提高辖区居民的关注度、警惕性,是抗疫成效好坏的关键,不通医理的他不知如何防控,却“认死理”——宣传就是让知道的人越多越好。因此,他不厌其烦的在广播中宣讲县疫情防控指挥部下发的通知、镇党委政府微信群的消息,一遍又一遍,直到嗓音沙哑。

党员干部,马上站出来!

随着疫情的发展,防疫任务愈加沉重,面对病毒极强的传染性,个别干部患得患失、踌躇不前,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们是共产党员、基层干部,在这最关键的时刻、在人民最需要我们的时候,当‘缩头乌龟’,对得起‘党员’的身份吗,不怕群众质疑的目光吗,不怕来自良心的拷问吗,今后还怎么抬头!我提议,村里的所有党员干部,在本次抗疫工作中务必站出来、顶上去!”他这样说,他也这样做。

作为村疫情防控工作负责人,他统筹协调全村力量,制定防控方案、落实防控举措、对接物资供给、规划人员分工,面对人力不足的难题,他动员退役军人、归乡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充实到防疫队伍中,硬是让一个几乎没有40岁以下党员的党支部抗住了疫情的侵袭。

作为村疫情防控工作执行者,他夙兴夜寐、恪尽职守,摸排辖区情况、掌握隔离状态、驻守辖区路口、宣讲防控知识,哪里需要人,哪里就有有他的身影;哪里出情况,那里就是他的阵地。59岁的他,即将进入花甲之年,但在疫情防控中展现的精气神,却像极了20多岁的小伙。

联防联控,举措实起来!

“早发现、早隔离比什么都重要!”这句话是钟南山院士在为武汉病毒诊断研究分中心“云授牌”过程中强调的观点。基层村社区处在监测防控一线,能否严格落实国家关于社区防控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和农村乡村的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将是疫情防控工作的关键。

“疫情防控工作我归纳了4点,请大家对照落实:一是返乡人员特别是疫区或途径疫区人员摸排、上报及更新;二是辖区群众特别是重点人员的居家隔离、辖区交通路口监管登记;三是防疫知识宣传及辖区居民情绪引导;四是防疫物资申请及辖区消毒。第4项工作我来协调,其他工作拜托各位了。散会!”防疫安排部署会上陈德松这样说,简单明了,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一线。

“疫情期间,你姑娘的婚礼还是延期吧。办了结婚证,他们已经是合法夫妻,婚礼缓一缓,影响不大。等疫情结束办婚礼时,我还要来沾沾你们家的喜气咧!”他站在屋檐下对侄儿张万礼说道,带着一丝歉意,毕竟27、8岁的姑娘,结婚办酒是人生头等大事,若不是疫情严峻,他断然不会“大义灭亲”。但在他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下,村里另外3家婚宴筹备工作戛然而止。

“屁大点地方也搞检查,不得了哦,真是猪鼻孔插葱——装的像(象)。”“领导,我是隔壁村的,就去前边钓钓鱼,不走远,登记啥子嘛!”“书记,我就去乐兴街上买包烟,每天从你门口过,登记啥嘛,10分钟的事,登记就要花3分钟!”值守路口,这样的话不知听了多少,但值守就有责任,登记就是纪律,测量不分亲疏,排查不漏一人!这是党委政府的要求,狮子岭村也是这样做的,在村里辈分颇高的陈德松放下“狠话”:“疫情在前,万万不能有一丝马虎,谁不服,来找我!”“严”字当头,“实”字打底,“细”字贯穿始终,这就是狮子岭村抗疫工作的“土办法”,每天登记、劝返车辆30余辆。

“我今天就要走,都居家隔离这么久了,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我患病,你们为什么不让我走?你们这是非法拘禁,还有没有王法。”急于外出务工的四社居民张某看见村干部就嚷嚷。从湖北回来的他,在家中已隔离观察有10来天了,距镇党委政府要求隔离时间还差2天,长期隔离的他,心烦意乱、脾气暴躁,早就想出去挣钱了。晚上9点,忙碌了一天的陈德松骑着小摩托到了张家,开门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张,我们认识五十多年了,你自己说,我有没有害过你?这次疫情非同小可,病毒隐蔽性高、传播性强,最长的潜伏期可达25天,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人,我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希望你留下,再观察2天,就当是支持老哥我,怎么样!”真挚的感情、情切的话语,谁又能忍心拒绝。正因如此,全村9名居家隔离重点人员无一人外出。

念家情怀,暂时藏起来!

相对于村里的其他人,陈德松家境殷实,教子有方的他,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儿子,担任某民营企业高管、年薪数十万。美中不足的是工作地点在成都,父子两聚少离多,除了几个法定的节假日,亲人之间的联系只能通过电话。一家人多次建议他辞去职务,到成都颐养天年,那里生活方便、医疗条件好、小孙子也需要爷爷,可倔强的陈德松一次又一次的拒绝了。

2020年春节,好不容易聚到一起,还没来得及陪儿子喝两杯的他,又走上了工作岗位。看着整天忙忙碌碌的父亲,想到家庭两处分离的境况,一向脾气温和的儿子第一次向他发了火:“爸,您看几点了,一家人都在等你吃饭!工作真的那么重要吗,那才几个钱,跟我们去成都,每年给您们老两口5万!”

听着儿子愤怒的抱怨,看着老婆期盼的眼神,工作的一幕幕像放电影般流过脑海,辛酸苦辣一齐涌上心头,这个1米73的汉子,低着头、弯下腰、红了眼。 “我们村是丁字桥镇典型的贫困村、边角村,土地贫瘠、交通落后,全村666人中238人都在外务工,留在家里的除了老人,就是儿童。支部28名党员,40岁以下的几乎没有,仅有的5个年轻党员,3个常年在外,1个还没转正,还有1个是镇上派下来的驻村工作队员,我走了,谁来抗这面鲜艳的旗?”陈德松的声音低了下来。

陈德松的妻子在2016年秋天到成都照顾怀孕的儿媳,至今已3年有余,一个人生活的陈德松成了狮子岭村的“孤寡老人”,饭没人做,衣服没人洗,晚上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脱贫攻坚、医保收缴、“一卡通”清理、农保认证......只要遇到紧急工作,三顿饭能不能吃上都是个问题,更不谈吃饱、吃好。在外奔波一天的他,精疲力竭,哪还有心思做饭,稀饭、泡菜,一顿也就过了,早点睡,睡着了,肚子就不饿了。

故乡难忘,故土难离,陈德松放不下是这一方水土一湾人。“儿子,成都我一定去,再给我几年时间,等这次疫情过后,等脱贫攻坚结束,等咱们村产业园走上正轨,等老百姓的日子再好一点......”

晚归的父亲,在桌上大口大口刨着饭,估计是饿了;旁边的儿子却没什么胃口,年近花甲的父亲,早已到了修身养性、含饴弄孙的年纪,手上长满了死茧、脸上爬满了皱纹、头发日渐花白,但听父亲今晚一席话,离全家成都团聚的时间,短不了。(仪陇县丁字桥镇人民政府 供稿)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