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三下”的绣花功夫——四川南部县健康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胡37 发表于:2020-4-14 17:25:16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568
“三上三下”的绣花功夫

——四川南部县健康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编者按>>>>


8月17日,在全国卫生计生系统表彰大会上,南部县卫生计生局荣获“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这是该局继获得“2014—2016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后,再次获得国家部委的表彰。11月1日,国务院扶贫办宣布全国9个省区市包括南部县在内的26个贫困县顺利通过国家专项评估检查,由省级政府正式批准退出。本报记者近日深入南部县,对南部县卫生计生系统健康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采访,希望他们的做法能为我省各地健康精准扶贫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大堰乡卫生院院长尹林与妻子吴春英对汪学超家进行定期随访
王爱民 家庭与生活报记者 陈裕丰 邓弢 王厚军

7月25日,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开,南部县宏观乡土地村的村民们如往常一样早早醒来,有的在收拾家务,有的正准备到田间干活……

突然,村里“闯进”几名陌生人。他们操着外地口音,随意走进村民家中四处张望,刨根问底……原来,“陌生人”是国家评估组的三方专家,正在对南部县脱贫攻坚情况进行评估认定,到土地村来进行暗访。

10月20日,记者采访南部县中医医院副院长帅丕洪时,问道“当知道国检组专家暗访土地村时有没有特别紧张?”帅院长说:“没啥子紧张的,因为我们扶贫下了真功夫、大力气,效果好、群众满意,经得起明察暗访。”

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不久,四川省政府公布《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批准南部县等5个县退出贫困县的通知》,南部县终于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帽子”。

责任扛肩上

下决心根治源头

15亿资金 只为喝一口好水

“苍溪的梨,阆中的醋,南部的讨口子压断路……”记者记得这是小时候流传于川东北各地的一句谚语。地处深丘、无经济产业支撑的南部县过去的贫困状况可见一斑。

1986年,131万人的南部县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三十多年来,南部县先后实施了四次较大规模的扶贫开发行动,改变了大面积贫困现状,到2015年底,全县仍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98个、贫困人口53677人,贫困发生率5.1%。其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人数占了绝对比例。南部县是“红色盐乡”,地下水卤盐成分严重超标,水质问题导致高血压等相关疾病的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因水致病、因病致贫”成为摆在历届党委、政府面前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南部县狠下决心,从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入手,采用“项目资金+财政补助+社会融资+群众自筹”的多元投入机制,整合资金15亿元,实施“三源六厂九线+N”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依托嘉陵江、西河、升钟水库“三大水源”,全县建成6个大型制水厂,铺设9条供水主干线,形成覆盖全县73个乡镇场镇、辐射一千多个村的“城乡一体”全域供水体系,农村人和城里人一样喝上了安全的自来水。

210个园区 只为增一份收入

南部县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涉农资金5.4亿元,推进198个贫困村的路、网、两室和公共服务建设。

目前,该县的贫困村通村硬化路达100%、入户便民路达78%,实现了环境靓村。南部县妇幼保健院院长姚洪堂告诉记者,该院挤出医院办公经费,先后投入近百万元,帮助两个村修建了村社道路、卫生厕所、标准化村卫生室等。为了让贫困户当年脱贫至少有一个增收项目,通过引进业主大户、龙头企业等,带领建立起村级当家产业园,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稳定脱贫。南部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推行“龙头企业+专合组织+贫困户+金融+保险”的“五方联盟”机制,目前全县已建成了食用菌、肉鸡、柑橘等脱贫奔康产业园区210个,贫困村实现当家产业全覆盖。

南部县大打脱贫攻坚战,通过健康精准扶贫,从救助体系、能力建设、保障机制三个方面发力,为贫困地区破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顽疾开出了特效“处方”,精准施治,探索形成了“三三制”医疗靶向扶贫新模式,推动全县198个贫困村退出66个,脱贫27569人,贫困发生率降至2.52%,群众认可度升至97.82%,超过了贫困县退出标准。

群众系心上

下基层排忧解难



按照脱贫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的东坝镇打鼓山村卫生室
一个电话 医生来帮你

不久前,南部县东坝镇打鼓山村的孙建林给杜艾珉打了个电话,说自己87岁的老母亲脚肿得厉害,希望杜医生能用车将老母亲送到卫生院去。

杜艾珉是东坝镇卫生院院长,孙建林一家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杜艾珉的结对帮扶对象。孙建林的老母亲患有精神疾病,长期卧床,孙建林与妻子两人也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家境贫寒。“杜医生把我们放在心上,每次有什么事就打电话给他,都麻烦好多次了。”孙建林的妻子显得有些不好意思。对于长期贫困的一家人来说,杜医生的付出着实给了他们很大的帮助。而看得起病则真正解了困难户的燃眉之急。2007年,孙建林的右眼视网膜脱落,第二年被查出肝硬化,住院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十年来,孙建林的病情一直靠药物控制,每个月光药费就需2000多元。“以前有些药是进口的,贵得很,100多元的药最多只能报35元。”

南部县开展健康扶贫以来,对慢性疾病患者取消门诊报销起付线,报销比例由50%提高到90%,最高报销9000元。同时,坚决杜绝医疗单位对病人进行大处方、大检查,严格控制医保目录外的药品、诊治项目和医疗服务项目等,尽最大努力减轻贫困户医疗费用负担。孙建林告诉记者,现在他所使用的一些药物完全可以用国产药替换,效果一样,一瓶只需要40多元钱。“去年花了1万多块钱,门诊费用补助就报销了7500元。”随着打鼓山村脱贫奔康柑橘产业园区的建成,孙建林与妻子帮公司种植果林有了收入,杜艾珉又给孙家买来一些雏鸭让他们养殖,家里新修的房屋也已经搭好架子,生活一天天好了起来。

一张身份证 即可看大病

南部县大堰乡纯阳山村53岁的汪学超患心脏病、脑溢血多年,却因没有钱一直不敢做手术,只能拖着。“拖一天是一天,小病捱、大病拖,危重才往医院抬。”成为过去农村贫困患者的真实写照,“救护车一响,一头牲畜白养;住上一次院,一年农活白干。”略带诙谐的俗语背后却是村民们道不尽的辛酸。

为了解决贫困群众越穷越病、越病越不敢看的顽疾,南部县自去年以来筑牢“五道防线”,由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商业保险、补充保险、民政救助、医疗爱心救助基金提供保障。贫困人口参加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由县财政全额兜底,在县域内医疗机构住院合规费用全报销,达到个人医疗费用零支付,一律实行“先住院后结算”和“一站式”服务;将贫困残疾人康复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有效促进残疾人劳动力恢复。此外,县级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在实行贫困人口“九免一补助”政策的同时完善医疗救助制度,设立“精准扶贫对象就医绿色通道”,凡是贫困户到这些医院看病,享受优惠政策,免收挂号费、注射费、输液费等。

“现在针对贫困户就诊、开药、住院,设立绿色通道,贫困户只要带一张身份证,结算时签个字或按个手印就可以出院。前期的费用医院垫付,由医院与医保部门结算。”杜艾珉说道,有了政策兜底,如今贫困户看病既方便了,也看得起病了。去年8月,汪学超一家搬进了易地扶贫政府补助资金为他们修建的新房屋,三间房子宽敞整洁,自来水、天然气通到了厨房、厕所。“过去屋里是泥地,一到下雨天就成了水塘。我们夫妻俩多病,以前总认为是命不好。现在专家亲自来给我们治病,还一分钱都没花,觉得很幸福。”汪学超的妻子姚素琼感慨万千,“想都没想到会有今天。”

技术握手上

下功夫看得好病

远程诊疗 体验专家手术

10月20日,南部县大堰乡卫生院院长尹林与卫生院合管员吴春英来到纯阳山村,对汪学超家进行定期随访。“最近感觉还可以,都能拿锄头了,我在门口种了点菜,吃不完的卖到餐馆去。”虽然比较瘦弱,汪学超妻子姚素琼的精神状态却十分良好。姚素琼2008年罹患食道癌,花了8万多元在广州做了手术,近十年来身体一直很虚弱,大病小病不断。前不久,她感到缺氧、呼吸困难,来到大堰乡卫生院就诊。卫生院通过远程诊疗设备,邀请南部县人民医院专家对姚素琼的疾病进行了诊疗,症状得以缓解。

近几年,南部县着力实施医疗水平提升工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县乡部分医疗机构与省、南充市中心医院,解放军301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合作,建成远程会诊平台,提升疾病治疗水平。同时县域内组建医联体,严格落实分级诊疗制度,让群众少跑冤枉路、少花冤枉钱。像老病号孙建林那种凌晨4时就要起床,走到镇上赶第一班车,早上七八点到达南充医院排队挂号的经历已经越来越少。

尹林院长告诉记者,汪学超夫妻俩都是在基层就享受了三甲医院的服务。3个月前,通过远程会诊平台,汪学超在南部县人民医院内,由解放军301医院的专家为他做了心脏支架手术,花了9000元,基本没有自己掏钱,现在汪学超恢复良好。他家第一批贷款入股到村里与企业合作建成的食用菌产业园,他还参与管理,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年底还有分红。

两大医疗共同体 遏止贫病

为了让困难群众“看得好病”,医疗硬件与医疗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2016年,南部县投入资金453万元,完成66个脱贫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今年安排资金700万元,全面启动132个贫困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每个村卫生室的房屋、服务设备、器械等硬件设施都是按标准化打造。“对村医特别是贫困村的村医要定期进行培训,现场性、集中性地进行技术指导。医生只有把技术握在手上,才能解决村民健康问题。”尹林院长说道。近年来,南部县完成县人民医院“三乙”创建,并启动县人民医院整体迁建和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 “三乙”创建工作;投资1.5亿元新(改、扩)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3个,配备急需医疗设备1500余台(件);全县通过公开招聘等方式引进专业技术人员2000余人,进一步充实医疗卫生队伍。

今年7月,南部县人民医院设立基层医学科,与全县五十几个中心卫生院、村卫生室(站)签订合作转诊协议,开始实施南部县人民医院医疗共同体——县、乡、村分级诊疗一体化建设。医疗共同体以经营管理、医疗技术合作、公共卫生服务、保健、康复协作为纽带,促使优质专家资源下沉到基层,并建立起了县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紧密对口帮扶和技术协作机制,有利于整合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和提升健康服务水平。

整合县、乡、村三级资源的医疗共同体和南部县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与更高层次医院建立的医疗共同体,两个共同体协同作战,有利于建立科学有效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远程诊疗、分工协作机制,真正做到了“技术握手上”,整体提高了南部县医疗资源配置使用效率和疾病治愈效率,有效遏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记者手记>>>>

点赞!健康扶贫的“南部精神”

农历九月,南部县广大农村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鲜花摇曳、粉蝶飞舞、橘柚飘香……站在半山向下眺望,万亩果树漫山遍野,新式楼房散落其间,水泥硬化路宽阔蜿蜒,谁也无法想象这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县。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省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脱贫攻坚全过程都要精准,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南部健康精准扶贫的“绣花”功夫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艰辛——

“手术刀一放,来不及吃饭就要马上下乡扶贫。”南部县妇幼保健院副院长杜沂珉说。南部县1435家医疗卫生机构的数千名医务人员,白天医院看病、手术,晚上开会、连夜下基层扶贫已成为常态。7月21日,杜沂珉值完夜班,带着医院4名同事驱车前往楠木镇百合村的扶贫路上出了车祸,杜沂珉出现脑震荡,有的手指扭伤,有的膝关节擦伤,车上所有人都受了伤。“但是对于扶贫,大家都没有怨言。”

为落实“健康扶贫基层行”行动,从2015年开始,南部县人民医院抽调各科室、各专业业务骨干、学科带头人成立义诊服务队,派出健康体检车,对全县71个乡镇开展巡回医疗,免费为群众进行健康体检和健康宣教。截至目前,共派出医务人员619人次,开展义诊活动126场次,诊治患者10640人次,为4260余人次进行健康体检,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51000余份……

把最优秀、最能干、最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干部派到脱贫攻坚第一线。南部县人民医院从医院管理岗位抽调了3名年轻后备干部担任“第一书记”,选派3位有基层工作经验的班子成员任工作组长,每周五天四夜驻村开展工作;院领导带头挂帮最偏远的村、最贫穷的户,并为每户贫困户“一对一”落实帮扶干部,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

“我记得,小时候的南部,狭窄的街道和屈指可数的楼房;而现在的南部,高速通了,动车来了,道路宽了,环境美了。”在外求学和短暂工作后,90后杨倩回到家乡南部,成为该县中医医院一名员工。在杨倩的眼里,这脱胎换骨的变化离不开南部人的奋斗,凝聚着南部人的智慧与汗水。

正如南充市卫生计生委主任王晓均所说的:南部县脱贫摘帽殊为不易,是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农牧、水利、民政、社保、环保、市场、卫生计生各条战线通力合作、齐头并进的结果,是全县干群上下凝心聚力、艰苦奋斗的结果,凝聚了医疗卫计系统数千人的心血、汗水和不懈努力。只要拿出绣花功夫,做到把群众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把技术握在手上,下决心、下基层、下功夫,健康扶贫工作就会做实、做好、做彻底——这就是南部人的一种情怀,就是健康扶贫的“南部精神”。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