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县升钟湖畔杜姓人
我是的十八簿 发表于:2020-4-15 23:19:20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588
南部升水杜姓族裔以官职迁入

升水镇北部铁山坪,这里祖祖辈辈生活着杜姓族裔。铁山坪不只是杜姓人家布局集中,还是远至南充阆中、巴中一带杜姓人家的福址地,每年清明节,有不少杜姓族裔代表,回到这里祭祖,饱赏西南最大人工水库升钟湖的迤逦风光。铁山坪确实存有祭祖的凭据——这里有一块流传经年的石碑,石碑已远及千年。

据石碑记载,公元1196年4月,湖北荆州元坝子杜姓子弟杜桂,高中进士,受朝廷指派,涉长江、溯嘉陵江而上,抵达此处,任当时的西水县知县。杜桂为官清廉,家里人丁兴盛,当时生有三子,其中次子迁回湖北老家,长子和三子留在本地,成为川北一带杜姓族裔仅知的发祥地。

杜桂的长子杜溪蓉生二子,杜溪蓉的次子杜廷栋又生七子。这七子的后人迁至成都金堂、南充、盐亭、乐山、陕西汉中、河南陈州(现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等地。其中,老四留守铁山坪,老三近迁高坪东观镇,老五迁往西充仙林镇,这些杜姓,经过千百年繁衍、迁移,逐渐形成川北杜姓“大杂居、小聚居”的交错布局。

留在杜姓族裔心底的抗战英雄

说起杜姓族裔的英烈人物,不得不提一个抗战英雄——曾经在1931年参与过震惊川内的“升保农民暴动”的杜光华。

杜光华又名杜永海,阆中市天林乡杜家崖人,参与“升保农民暴动”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杜光华就是以杜姓本家身份,从阆中来到升水镇发动革命的。那时候,升水镇杜姓族裔,对这个思想进步、作风朴素的本家青年深有好感,因此同意跟随他一起参与暴动的杜姓子弟不在少数。

据相关史料记载,抗战爆发后,国共形成第二次合作,杜光华所参加的红军部队改编为八路军115师,他担任师部警卫连连长,参加了平型关大战和山东梁山歼灭战,两次重创日军。在两次战役中,担任执行打响战斗的发号任务的,正是杜光华本人。在这两次战斗中,他英勇善战,荣获“模范连长”称号。

1946年,时年31岁的杜光华升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十师师长。次年,在三保临江战斗中,杜光华不畏艰险,亲临前线阵地指挥战斗,不幸被敌军的炮弹击中,壮烈殉难。当第四次临江保卫战取得彻底胜利后,为纪念杜光华,通化县人民政府,将杜光华牺牲地同心镇改为光华镇,浑江市(今白山市)人民政府将12中学改为光华中学。新中国成立后,通化市为烈士修建了陵园,让人们永远怀念这位英雄。

被无数族谱提及的族裔荣耀

提及杜姓迁移的最早始于先秦。据相关族谱介绍,杜氏繁衍于山西、山东、湖北等北方繁庶之地。汉代到南北朝时,杜氏在河南境内分布较普遍,杜姓的大聚居区散见境内各处,人丁异常兴旺。随后,陕西西安出现杜姓聚居地,而安徽庐江、浙江杭州、湖北襄阳、江苏高邮、河北临漳、山东潍坊等地,都有杜姓大面积聚居。宋元期间,有族人徙居福建、广东,而清代有的迁至台湾,而有的迁往海外。

有趣的是,一些杜氏家谱在记述族裔演变、迁移的历程当中,仍然夹杂大量的历史典故,闪耀着浓郁的人文光芒。有一部族谱记述:东汉有两位杜姓大臣,一位叫杜林,一位叫杜密。杜林在光武帝时官至大司空,因其博学多闻,被誉为通儒,后学推之为“小学之宗”。杜密与杜林关系很好,两人常在一起谈诗论文,臧否时事。他们谈及侍奉恒帝与灵帝的心事,用了“噤若寒蝉”这个词,从此成就汉语言独具特色的一个成语。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