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阆中飞凤用3年让撂荒田变成“聚宝盆”
简单350 发表于:2020-4-22 18:20:06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559
瓦店村位于南部县飞凤镇,属于典型的两山夹一沟地貌,是一个典型的穷山村。因特殊的地域、地貌限制以及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人畜用水、村民出行等成为了瓦店村人关注的焦点。2015年以来,飞凤镇在瓦店村试点“托管互换模式”,为破解“谁来种地”难题探索新的路径。通过当地帮扶干部和村委干部的共同努力,让昔日的撂荒田变成了“聚宝盆”。



阆中市飞凤镇瓦店村新貌

1托管互换模式 破解土地撂荒

2015年3月中旬,飞凤镇党委、政府的有关领导多次到瓦店村调研后,倡导性提出党员、干部带头,通过托管、互换的方式破解土地撂荒。“种庄稼挣不到钱,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瓦店村党支部书记江浩介绍, 由于种庄稼成本高,效益低, 大量劳动力外出, 该村约2/3的土地撂荒。经慎重考虑,飞凤镇在该村试点“托管互换模式”。为此,与127户农户签订托管协议,托管土地达366.07亩。同时,鼓励在家有耕种能力的10家农户流转土地300亩, 并由政府给予一定的生产物资补助。

2帮扶基金助力 改善村民生活

对于未来的生活, 贫困户谢正勇满心期待。他告诉记者,他的两个孩子都患有癫痫病, 大部分的医药费获得报销。同时,在多方帮助下,他承包了近30亩的土地进行种植,并利用帮扶基金饲养生猪, 今年已经出栏了7头肥猪,猪圈里还饲养着4头肥猪。“如今的帮扶力度这么大,自己不能拖后腿, 一定要靠勤劳的双手走上致富的道路。”谢正勇高兴地说。“脱贫的主体是贫困群众,只有激发他们的内生脱贫动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脱贫,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江浩告诉记者, 今年3月, 瓦店村帮扶单位南充日报社、阆中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与飞凤镇、瓦店村商议决定,把以往给贫困户送钱送物的帮扶方式,转变为在村上设立帮扶基金,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目前,已经取得实效。

3建奔康产业园 带动村民致富

来到瓦店村, 不得不提的两处脱贫奔康产业园特别吸人眼球。当天, 在飞凤镇瓦店村第一书记何刚和村党支部书记江浩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占地30多亩的银杏产业园和200余亩的油橄榄产业园。2016年11月,这里开始平整土地、挖厢刨沟,栽植银杏树。转眼间两年过去了,银杏树苗已长高到50厘米左右。据何刚介绍,银杏树主要是采收叶子,每亩栽2100株左右, 亩产值可达8000元。 同时, 该银杏产业园由村里的妇女、老年人管理,目前有二三十名老年人和贫困户在银杏产业园务工。在油橄榄产业园,62岁的赵天福原是瓦店村的果树技术员, 现在被中义油橄榄公司聘为瓦店基地技术指导员, 他每天都要组织瓦店村20多名贫困村民到油橄榄产业园务工,“每天工资60元,每周结算兑现。在家门口打工挣钱发挥余热,还能照顾老人、小孩。”赵天福说,油橄榄树3年后即可挂果,每株油橄榄树产籽在50公斤左右。

4建设文化设施 形成文明新风

据介绍,现在瓦店村的交通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善, 村民出行方便快捷。除了脱贫奔康产业园,瓦店村还修建了长11.8公里、 宽3.5米的村道水泥公路和长2公里、 宽3米的组道水泥公路,建起了长3公里、宽1.5米的生产水泥便道和长3公里、宽1.2米的入户水泥便道。同时,对1.7公里的渠道、5口山坪塘、10口蓄水池进行了整治。为了解决高龄贫困村民的洗衣难题,该村在村委会旁边建起了“便民洗衣中心”及互助养老中心,实现留守老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同时,通过村民协商议事会、代表会等方式,注册成立了扶贫互助社,投入扶贫专项资金35万元,其中互助社资金30万元、 临时救助资金5万元;扩建了村级文化广场,添置了文化广播设施、体育设施;完善了村级卫生室设施设备,村民足不出户就能看病。瓦店村经过3年多的精准扶贫,行业部门及两家帮扶单位共计投资800多万元,完成了“户脱贫村退出”的各项规划和建设。如今的瓦店村焕然一新,村民们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文明新风。

记者 陈高洁

编辑 韩顺顺

责任编辑 丁梦妮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阆中, #南部, #南充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