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地名故事——洪山场
素色流年783 发表于:2020-4-23 19:07:18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707
阆中地名故事》一书收录近300个地名故事,充分挖掘、收录阆中各类地名的含义、来历、历史沿革,将阆中市境内的地名有关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趣闻轶事、地名来历,力求以故事的形式展现,再现了阆中特定的时代风貌与历史文化;再现了历史真实的遗存、历史信息的折射、家族信息的演化、生动有趣的传说。






洪山场




洪山场以著名的洪山庙得名,后兴市成场,市场兴旺发达。改革开放后,洪山人充分发挥了各自传统手艺,在市场上以“洪山五子”独树一帜,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农贸风景线。




所谓“五子”指的是5种传统手艺产业,这5项技艺分属原洪山片区5个乡镇,即洪山的“包子”,元山的席子,朱镇的篦子,石龙的猴子,宝马的筛子。









洪山农民起早贪黑,不辞辛苦,除精细种好责任地之外,还利用农闲积极发挥传统手艺加工,增加收入。




洪山的“包子”:这里指的“包子”不是吃的,而是一种比箩筐稍小一点的筐,家家户户都需要。当时洪山乡的楼垭村、松林村离场镇近,竹子资源丰富,有头脑的一些群众开始编“包子”卖,先是赶一个场,然后赶两个场,最后发展到家中专门有人编,外边专门有人赶场卖,生意很火红。那个时候一挑“包子”可以卖到“3—5元”钱(一斤肉才几角钱)。所以,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到编“包子”的行列,后来,就发展成了收“包子”的贩子(中介),将这些“包子”出售到了三台、盐亭、南部西充一带。









元山的席子:元山乡的五郎坪村、太儿祠村也紧邻场镇,这两个村会竹编的手艺人很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会竹编的,而以编凉席的最多,其技术好、速度快为人们所称道。据说,这里编席子在高峰时候,一个贩子一场就要收500张席子。而且,有的手艺很精湛,篾条很薄,一张凉席可以折叠装在普通旅行包里。还有不少人到元山愿意高价购买老艺人编织的腊篾凉席。




朱镇的篦子:篦子是专用来篦头发上虱子用的。朱镇乡沿河村有做篦子的传统。改革开放初期,挨家挨户都是做篦子的,因为那个年代人们十分辛苦,生活条件差,卫生环境也差,大人小孩头发长虱子是寻常事。所以,户户人家几乎都备有篦子。可以说南部、阆中绝大多数市场上当时卖的篦子,都来自于朱镇沿河村。现在,各方面条件好了,虱子绝迹了,篦子也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









石龙的猴子:石龙镇万家村、石坎子村两个村会耍猴的人很多。据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外走乡串户唱猴戏的,10个艺人里边有8个是阆中石龙人。石龙人驯猴有一套特殊本领,那个年代,也就是一个人,一只猴,在外边走南闯北,一年可以挣上万把块钱。万元户在那个年代是人人羡慕的。




宝马的筛子:主要是指宝马的金鼎村、明清村的村民最会竹编筛子,其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与前面几乎没有什么明显差别。只是,现在宝马的筛子产业还在继续被传承营销,稍上点年纪无法打工的人,仍然利用空闲时间编筛子,传承着他们的竹工技艺。




作者:罗甫淑、罗明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阆中, #南部, #西充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