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陇县乐兴乡说客家话 唱客家歌 传承客家文化
我心如烟卸 发表于:2020-4-24 14:11:33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514
“忘不了孩提时你如何辛苦把我养大,忘不了年少时你额角那染霜的银发……”3月20日,在仪陇县乐兴小学校,三年级二班语文老师梁恒正用客家话教学生们唱客家民歌《奶奶我爱你》。由于地处客家人集中聚居的“仪陇客家第一乡”乐兴乡,该校以传承客家文化为核心,形成了“以传承点亮生命”的办学理念,开设客家课堂,教学生们知客家史、说客家话、唱客家歌,并专门编制了与客家文化息息相关的校本课程《我们的根》。



据仪陇县客家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良平介绍,仪陇客家人的祖上大多来自广东韶关。乐兴乡村民珍藏的族谱显示,清初时,各地人口大规模迁入四川,迁入仪陇的客家人有朱、陈、张、许、潘、丁等20个姓氏,主要聚居在马鞍、乐兴、丁字桥、周河、石佛、杨桥、武棚、芭蕉、大丰、碧泉等地。发展至今,已广泛分布于29个乡镇,总人口约22万,占仪陇县总人口的20%。

仪陇客家民歌有山歌、嫁歌、丧歌等,多是客家人的口头创作,具有客家语言、地域风土、乡间民情等地方色彩。总体上说,仪陇客家民歌是移民文化的传统因袭,在格调、韵律、语言上,它继承了《诗经》十五国风的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吸取了南方各地和四川民歌的优秀成分,大量运用比喻、双关、起兴、直叙、对比、排比、对偶、顶真、夸张、拆字等各种形象生动的表现手法,可谓土洋结合、推陈出新。数百年来,客家民歌在仪陇客家民系流传,久唱不衰。

无论是山歌,还是嫁歌、丧歌,直接取材于客家儿女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之中,用歌声来歌唱劳动、歌唱生活、抒发情思、排愁解忧、鼓舞斗志。无论是生活劳动、风土人情、传统风俗、男女之恋等,都可以成为民歌的题材。

在乐兴乡土寨沟村七组,村民正在抬石头,他们边抬石头边吼号子。陈良平告诉记者,仪陇客家人在劳动中,为相互激励劳动热情,总是号子不断歌不停,如插秧时有插秧歌,车水时有车水歌,拉石头、抬墩夯土时也要唱歌喊号子,形式有独唱、对唱、轮唱、齐唱,一人领,众人和等多种形式,内容多为民歌、小调、顺口溜。最有意思的是客家人抬重物时的“报点子”,也就是多人合抬、前呼后答的歌号,形式上是在喊号子,但号子的内容要用悠扬婉转的歌韵来表达,如走前的呼“抬倒起”,走后的应“说起就起”;走前的呼“之字拐”(路弯曲),走后的应“两边摆”;走前的呼“稀泥烂窖”,走后的应“小心为妙”……很有客家韵味。

陈良平说,在客家歌中,最生动的歌谣当数诉衷情类。在乐兴乡和丁字桥镇一带流传的《九唱爷娘情更长》,生活底蕴浓厚,对父母的情感尽在歌中,字字含泪,声声道情:

一唱爷娘苦情长,养育恩典儿难忘,十月怀胎多辛苦,满腔心血喂儿郎,身疲力竭面色黄。

二唱爷娘苦难当,苦菜落肚化乳浆,日食夜眠爱护理,肥了孩子瘦了娘,甘愿自家受寒凉。

三唱爷娘痛心肠,睡尽几多屎尿床,孩儿一叫心发乱,赶紧打理换衣裳,累断腰骨累断肠。

四唱爷娘苦呛呛,最怕孩儿有病殃,有烧又冷好难过,求医煎药好惊慌,背上背下泪汪汪。

五唱爷娘挂虑长,儿会行走也提防,一怕同人打砣子,二怕玩水跌堰塘,一时唔见心发慌。

六唱爷娘情意长,过年过节好排场,杀鸡剖鱼子女食,一块好肉唔愿尝,自己灶房喝菜汤。

七唱爷娘细思量,子女长大娶妻房,件件家私早准备,做好柜子做衣箱,凑钱唔足借债忙。

八唱爷娘唔好忘,做人子女本莫忘,父母想你长江水,你想父母有几长?各人摸心问肚肠。

九唱爷娘难收腔,奉劝子女敬爷娘,家庭和睦人称赞,生活紧过紧春光,平平安安幸福长。

这九唱之意,既有九唱,也是久唱,父母恩情似海深,不思量,自难忘。

客家人崇尚自由,而客家民歌《九道拐》,就反映了客家儿女在封建社会中追求婚姻自由的强烈呼声,体现了客家儿女的诚实本色:

男:天上那个星儿排对排哟,我和那个情妹下乡来哟;

女:手拿那个花扇甩两甩哟,心爱那个情哥快拢来哟;

合:小郎是冤家,难舍难丢哪一个?难舍难丢同年哥儿(同年妹儿),心肝舍你一枝花,怎能丢哟喂!你爱其花你情难舍(情难抛),你弯弯的眉毛你箭杆腰。老鸦叫,人来了,哪一个?妈来了!咋开交?快到树下去藏啊(躲啊),小郎是冤家。

据了解,这首民歌由县文化馆采自杨桥、马鞍等客家妇女口中,在创作中掺入了四川民歌的韵味,上世纪50年代分别参加县、市、省、全国民歌会演,被评为全国优秀民歌,中国唱片公司曾录制成唱片在全国播放。(仪陇新闻/余剑)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