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非遗”的“川北灯戏”,当初在阆中是如何被“拯救”的?
123456848 发表于:2020-4-24 23:07:55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81


导语:川北灯戏,又名喜乐神(俗称大铺盖)。据史料记载:它起源于明末阆中的峰占、老观与苍溪县的龙山、白庙一帯,这些地方被称为灯戏窝子,是川北灯戏的发源地。后来又流传到南部仪陇等地,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解放后,由于过去的川北灯戏内容中饱含一些封建糟粕被列为“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而遭禁,逐渐萎缩,基乎失传。



这事还得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说起,那时候正值改革开放,阆中的文艺事业也绽放出春的花蕾,客观上为川北灯戏的恢复带来了转机。
记得是1981年10月,县委将我从组织部派到梅溪公社(即今福星乡)作党委书记。1982年初春,县上召开春耕生产会议期间。时任县文化馆长朱必福找到我说:他们“组织力量,对散落在阆中民间的川北灯戏进行多年的调查收集,挖掘整理出一批剧本和曲牌,准备先在一个公社排练出来,积累一些经验后,再推广到面上,从而使民间传统剧目进一步发扬光大”。
但他们先后联系了好几个公社,都以灯戏是“四旧”为由,而婉言谢绝了。说到这里,他试探地问我:“你在县上工作期间,与我们接触比较多,也算熟人了,可否在你们那里试点?”我当即回答他:“可以。”于是,朱馆长很高兴,接着与我商谈了灯戏试点的有关事宜,并主动提供2000元的开办经费。
1982年仲春时节,县文化馆派出创作兼编导的邓玉树和李朝玺,风尘仆仆地来到我们那里,开始了梅溪灯戏的试点工作。公社随即成立了以党委副书记刘子路为队长,民办教师张治林为副队长的梅溪灯戏文工队。接着提出招聘告示,短短几天内报名的农村回乡知识青年就达160多人。
邓玉树、李朝玺在对所有报名者进行笔试、面试的基础上,又深入到农户走访、座谈,经过几次筛选,最终确定出唐文菊、彭德菊、代俊华、饶小英、胡蓉、代玉珍、饶清泉、五旭阳、王文、邓元柳等18人(其中女12人)为梅溪灯戏队队员。
当时,由于公社机关住房和经费都比较紧张,也只能让出几间土坯房,供老师和学员栖身。他们睡的是硬板床铺草垫子,学员生活一律自理。两位老师的生活也很俭朴,都在乡伙食团买饭菜票就餐,乡上偶尔请他们打一顿“牙祭”。
那时候天气十分炎热,乡上由于缺电没有电扇,两位老师全靠自己的毅力,在公社礼堂里挥汗如雨,手把手,不厌其烦地教那些从未演过戏的男女青年练习灯戏。有时候,一个动作要练习无数次,才能达到标准。他们白天一般要练习八、九个小时,晚上有时则练习到深夜。
常言道:功夫不负有心人。也正是由于有了邓玉树、李朝玺两位老师三个多月的辛勤执教,以及全体学员的勤学苦练,才结出了丰硕成果,排练出了《闹隍会》、《亲家母上轿》、《墙头记》、《男婚女嫁》等十多个古装及现代灯戏。与此同时,由县文化馆出资给灯戏队买了服装、道具和音响等。



先是在公社召开的有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和村、社及大、小队干部参加的会上演出,然后深人到梅溪所属的10个大队及部份生产队,利用晒坝或村校操场演出,老百姓称之为坝坝灯戏。
演出一般选在晚上,当夜幕降临时,人们扶老携幼,举着火把(有的提着当时比较盛行的四方玻璃煤油灯),提着马灯,以及油纸糊的篾条编织的灯笼,从四面八方赶到演出地点。这些火把和灯笼,与演出场上高悬的大红灯笼及白炽汽油灯在晚风的吹拂中,交相辉映。随着台上悠场的鼓乐声和男女青年一幕又一幕的精彩演出,与台下观众的欢声笑语交汇在一起,仿佛置身在明末清初嘉陵公子的竹枝词意境之中:
一堂歌舞一堂灯,灯有戏文戏有灯。庭前庭后灯弦调,满座棒腹妙趣生。”
就这样,梅溪灯戏在取得试点基本成功的基础上,为进一步积累经验,提高演出水平。便走出去到水观区其它6个公社及部分大队演出,从面使演出质量越米越高。
1983年春天,县上召开春耕生产动员大会期间,经县委记李慎宽同意,梅溪灯戏在丝绸厂俱乐部向全体参会人员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汇报演出,赢得了与会者一次又一次的热烈掌声。之后,梅溪灯戏又辗转到阆中的一些乡村,以及苍溪、南部、仪陇、巴中等地巡回演出,所到之处无一例外,都受到了热情接待和一致好评,先后演出250多场次,观众达15万人之多,纯收人3000多元。



1983年9月,在阆中召开的有10多个县、市参加的川北灯戏老艺人座谈会上,梅溪灯戏登台演出,让在场的老艺人的赞不绝口。
1983年12月,川北地区12县市在南充举办灯戏调演,参演节目14个。邓玉树、李朝玺率梅溪灯戏代表阆中,演出的《亲家母上轿》、《闹隍会》两出戏,荣获一等奖,得奖金1000元,并在《南充报》头版头条予以刊载。



老观峰占乡的徐家班灯戏
1984年10月,上述两个节目又带着浓郁的民俗风情和地方特色,站到了省城成都的舞台上,获得了四川省优秀刚本奖和演出奖,并由省电视台录像播放。
1987年,梅溪灯戏的试点成果纳人川北灯戏,应邀到北京演出了《丈母娘上轿》(由《亲家母上轿》改名)、《包公照镜子》、《幺妹嫁给谁》、《秀オ买缸》、《献鸡》等,饮誉京城,并进中南海作专场汇报演出。
1989年,川北灯戏还代表四川省赴上海作文艺交流演出,获得广泛赞赞誉。2006年5月,川北灯戏花落南充,被国务院授牌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王明奎)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