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发力拔穷根 丹心浇筑“振兴梦”
我爱霍启刚掖 发表于:2020-4-27 22:50:37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61
——记阆中市五马镇东木门村党支部书记何朝利

今年55岁的四川省阆中市五马镇东木门村党支部书记何朝利,高中毕业后外出打拼,曾担任过五马供销社营业员,五马酒厂厂长,后领着一批农民工承揽建筑工程三十年,通过艰辛打拼,创业成功后在阆中城内购了房,买了高档小轿车,还有不少的积蓄,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然而,2016年3月,他却放弃了自己过着的舒心平静的日子,毅然回到了乡邻们出来就不愿再回去的“穷山村”,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2018年6月又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4年多来,他带领东木门村干部群众转观念、开山路、搞产业、兴水利、解民难、拔穷根、奔富路……,“穷山村”一天天变得靓丽起来。

阳春时节,笔者走进东木门村,一条条村道水泥路如玉带缠绕蜿蜒盘旋;一座座新建和通过排险加固整治后的塘、库、堰、蓄水池蓄满了水,碧波荡漾、波光粼粼;一栋栋白墙灰瓦的川北民居掩映在青山翠柏间;数百亩脱贫奔康产业园里栽植的“爱媛”、“明日见”等优质柑桔枝繁叶茂长势喜人,已挂果投产,园内套种的各类蔬菜郁郁葱葱;一幅幅新农村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何朝利(右一)向前来东木门村调研脱贫攻坚工作的阆中市人大副主任宋林勇(左一)汇报工作。

追梦:致富思源回故乡 带领乡亲奔小康

“东木门山上乱石多,有女莫嫁穷窝窝;上坡坡碰鼻,下坡腿擦皮”,这是前些年当地老百姓耳熟能详的顺口溜,也是昔日东木门村的真实写照。东木门村是省定贫困村,有农户443户,127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3户,贫困人口179人。2015年底前,东木门村因发展滞后,村党支部被市委组织部、五马镇党委列为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整顿,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何文义、王朝树、彭宪章等30多人联名签名,请求党组织安排何朝利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改变穷山村的落后面貌。2016年3月,五马镇党委领导找到何朝利,要求他回村任职,何朝利二话没话,毅然回村担任了支部副书记,2018年8月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东木门村自然条件十分恶劣,长期以来,村民们守着祖祖辈辈留下的那“一亩三分地”,过着“鸡鸣时分上坡,星星满天回家”,“养猪为过年,养鸡鸭赚点油盐钱”的日子,贫穷使得当年是出了名的“光棍村”。

何朝利正是出生在这样一个交通不便、贫瘠落后且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山村。当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上世纪80年代末,天生带闯劲的何朝利选择了“下海”打拼赚钱。在先后辗转省内外承揽建筑工程,掘到“第一桶金”之后,他又回到了阆中,组建了建筑及监理公司。党的好政策加之诚实守信,他的公司一天比一天火红。在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中,东木门村被列为省定贫困村,2015年底,村里的一批老党员、老干部前往阆中城里,找到何朝利,老支书的一番话至今让他刻骨铭心:“朝利啊,我们今天来,一方面是来向你道喜,另一方面是向你‘取经’,我这一生没有多少文化,最远也没有出过阆中,成天只能看见‘簸箕’大个天,你就不一样了,人年轻、有文化、有见识,如今我老了,没有别的什么恳求,就希望你作为一名党员,能在个人富裕了之后,能带领咱乡亲们共同富起来啊!”说着,老支书热泪涌溢。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举动,何朝利真的不知所措了。一连好几个晚上,何朝利没有合眼,一边是自己拼死拼活好不容易创下的基业,一边是老支书恳求的目光和乡亲们期盼的眼神。家里人和朋友知道了这件事后,都纷纷劝说何朝利,“宁带一个军,也不领一个村。”在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何朝利说服了家人和朋友,“我有今天的好日子,千恩万谢还是要感谢党的好政策,如今我个人富裕起来了,就不能富而忘本啊!”最终,何朝利选择了回村当起了村党支部副书记、支部书记。



何朝利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到阆中市红军烈士纪念园举行“主题党日”活动。

筑梦:夯实战斗堡垒,决胜脱贫攻坚

班子为核,争当坚强堡垒的带头人。“农村要想富,主要靠支部;堡垒要坚固,关键看干部。”何朝利首先从干部的作风抓起,号召全村党员干部发扬“五干五带头”的工作作风,“五干”,即:苦干、实干、多干、巧干、快干;“五带头”,即:带头讲文明、带头学技术、带头建家园、带头兴产业、带头促和谐。同时,何朝利打破过去吃“大锅饭”思想,创新提出 “分线负责制”,将全年重点工作分为党建工作线、基建工作线、产业培育线、项目推进线、民生工程线等,每条线落实一名村两委干部,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件件有落实”的工作格局。为充分发扬民主,何朝利还建立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务公开、党务公开、财务公开的“三民主、三公开”工作机制,凡村里的大事小情,都必须按民主公开制度办理。由于自己坐得正,对村干部要求严,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大大增强,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村民们对村“两委”班子的看法,得到了群众的拥护,为东木门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基础为先,争当大山深处的开路人。“要致富,先修路。”交通不便,村民出行难、“山货”运输难一直困扰着东木门村的发展。只有修路,才能打破制约发展的瓶颈,才能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于是在东木门村召开的群众大会上,何朝利大胆提出了修建村道水泥路的设想,由群众投资投劳整路基“打底子”,农村公路扶贫专项资金浇筑水泥路面“铺面子”,农民群众选出的村民代表组建理财小组管“钱袋子”,得到了群众的赞成。战斗一开始,就没有回路!何朝利捐赠了30万元现金请来挖掘机,在荆棘乱石丛中,挖出横穿3个村民小组的两公里公路,并硬化成水泥路。他号召村里的党员成立修路小组,把任务落实到每位党员的头上,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前有榜样,后有模样”。东木门村的村民被党员们的决心和信心所感动,纷纷加入到修路中来。何朝利和村“两委”班子成员通过争取国家立项,2016年至2018年3年时间在全村修建了11公里村道水泥路。“人心齐,泰山移”,2016年至2018年,东木门村在脱贫攻坚大决战中,经过三个多冬春的苦战,全村人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双肩,新建和整治塘库堰等水利工程5口,新建蓄水池8口,进行了农网改造,全村安装了自来水建起了村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卫生室。为63户贫困户实施了“三改一建”,即改危房、修新房、改厕所、改厨房,建便民水泥路,并对部分贫困户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建起了聚居点。

产业为要,争当群众致富的领路人。“千道理,万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思路决定出路,在带着村民通过外出考察、找项目,进行大量的市场调查后,何朝利找到了了本村 “山顶退耕还林系上‘绿帽子’、山腰种植柑桔、林下养殖家禽缠上‘钱袋子’、山下种植粮食装满粮囤子‘饱肚子’”的兴村富民之路。该村有500多人常年在外务工,年劳务收入超过千万元,有100多名村民通过在外务工当上了老板。针对东木门村的资源优势条件,何朝利带领留守村民,用扶贫周转金入股,建起了两个共500亩的脱贫奔康产业园,成立了新双旭、太阳湾果蔬专业合作社,栽植了“爱媛”、“明日见”等优质柑橘,并在果园内套种大豆、花生、蔬菜等,吸纳贫困户到产业园内打工,每天工资50元以上,这样使贫困户喜领“三笔钱”:土地流转费、打工收入、年底分红。全村贫困户实现稳定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0.1%,去年,东木门村在脱贫攻坚迎国检第三方评估中顺利通过评估验收。检查组对东木门村的脱贫攻坚工作给予充分肯定,高度评价。



东木门村党员干部参加义务劳动,建起跑山鸡养鸡场。

民生为本,争当排忧解难的热心人。“百姓的冷暖始终牵挂着我的心。”在1273人的东木门村当村支部书记,何朝利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管家”。只有家家户户友爱和睦了,只有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才能心安。上任之初,何朝利就走村串户了解父老乡亲的生产生活情况。在串户座谈中,何朝利了解到4组村民、特困户何明涛患上了肝癌,其妻赵秀兰患上了食道癌,何朝利当场捐赠了2000元给何明涛夫妇,并鼓励他们夫妻俩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坚强面对,积极治疗。去年春节,何朝利给五保户彭尚平捐赠了1500元。五保户鲜大明、何静章先后突发重病后,何朝利开上自己的车和村主任何敏、村纪检员廖茂芹一道及时送往五马、河溪及阆中市人民医院治疗,并通夜陪在病床边,直到治愈出院又开车送回家。

今年6月7日,暴雨天气来袭,何朝利在检查灾情、组织群众转移避险时扭伤脚部,他坚持拖着伤脚继续查灾,组织抢险……4年来,村里的贫困党员生病,何朝利都要自掏腰包送上500—1000元的慰问金前去看望,每年春节何朝利都要组织慰问老党员、老干部活动送上慰问金。老党员逝世后,何朝利要带上“两委”班子前去悼念并召开追悼会。

村集体办起了林下养鸡场,何朝利组织全村党员干部轮流义务到养殖场上班,利用山林养殖“跑山鸡”,年出栏肉鸡1.2万只,纯收入15万元以上,满足了村“两委”集体开支经费,村集体不再是“空壳”并有了积累。

文化为魂,争当乡风文明的倡导人。“山里人穷,穷就穷在文化上,穷就穷在观念上,大山把老百姓都裹严了”何朝利说。找准了病根,也就找到了发展的着力点。何朝利与镇广播站取得联系,在村里开通了数字电视和网络,村里人从此看到了外面的大千世界,心里也变得“亮堂”起来;为提供学习阵地,他多方筹措资金,在村委会办公楼里建起了高标准的党员活动室,添置了全新的办公桌椅,建起了农家书屋,开通了远程教育网,建起了“农民夜校”,让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及时了解政府的惠农政策,学习科技兴农知识,掌握农村致富信息,极大地提升了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基本素质。为加强乡风文明推广教育,何朝利找到了妇镇联主任、文化站长组建了乡风文明宣讲团,针对村内的好人、好事和社会不良倾向、典型案例,以健康向上、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形式自编自演了川北灯戏《竹篮记》、《广场舞》、快板《精准扶贫好,家乡变了样》等一大批文艺歌舞节目,通过用身边人说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方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连续3年举办春节“村晚”,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东木门村党员干部、入党积极份子参加村里的义务劳动。

圆梦:饱蘸心血绘蓝图 破茧成蝶话振兴

“软班子”变“铁队伍”。过去的东木门村,班子不团结,成员间推诿扯皮、互相拆台,内耗严重,在工作中更是“各唱各的调,各拉各的套”,形不成工作合力,群众威信低,工作很难开展,这严重阻碍了东木门村的健康发展。何朝利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把固本强基的班子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来抓,详细研究制订了工作方案,创新提出的一系列举措充分调动了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增强了“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班子成员养成了学习习惯,提升执政水平;班子成员间做到相互尊重、相互支持;村“两委”保持优良的作风,形成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的良好氛围。昔日涣散的班子如今成了“铁板”一块。

看到村“两委”班子短短几年来团结战斗,为民办实事好事使村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村里的大学生何婉从西南科技大学毕业后自愿回村担任村委会副主任兼文书,并入了党;返乡农民工创业成功人士廖茂芹入了党,担任了村纪检员、监委主任;70岁的村民彭杰章要求入党并成为预备党员……

“穷窝窝”变“金窝窝”。“东木门,东木门,哪个愿嫁这个村?十年有九旱,山高路又狭。姑娘莫恋爹和妈,翻过山去把人嫁。”一句顺口溜道出了东木门村曾经的尴尬和辛酸。何朝利在确立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后,努力为民办实事。他积极向市级部门申请,为村里修建了集中供水站,安装供水管道,使全村用上了优质、便捷的自来水;修建了移动通信基站,实现了手机信号覆盖无盲区,缩短了与城市之间的“距离”。近日,何朝利通过向上争取项目,国家将投资300万元农田建设项目,对东木门村进行土地整理1200亩,誓叫山河重安排。去年东木门村实现人均产粮500多公斤,人均纯收入达12000元,100多户村民在市区拥有了住房,30多户村民买上了小汽车,家家户户都有了存款,东木门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富裕村”,“穷窝窝”摇身一变,成了“金窝窝”。

“贫困村”变“状元村”。东木门村虽然山高偏远,但东木门村上学的适龄儿童最多时达300多人。为了鼓励村里的孩子上学,村“两委”出台激励措施,凡是村子里的孩子考上大学,村委会奖励助学金3000-5000元,何朝利私人为每个学子捐赠1000元以上。村里设立了“金秋助学奖”。村里的学子何雨昊考入清华大学,村上奖励5000元;村里的学子何立峰考入鞍山财经学院,村里奖励了3000元,阆中市司法局为其捐赠了5000元;还有陈莹3000元、何欢3000元……

这样的奖励在村里引起了巨大轰动,村里百姓也逐渐意识到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只有读书才能跳出“农门”。东木门村已累计走出上百名大学生,其中有8人考取了研究生,有的进入了中科院搞科研,有的在省级机关当公务员。东木门村,再也不是过去的“贫困村”。

“问题村”变“和谐村”。以前的东木门村,由于村民素质不高,人多地少,矛盾突出,上访次数居高不下,村民嗜赌成性、嗜酒如命,是出了名的“问题村”。何朝利上任后,通过开展素质教育和文化建设,结合本村实际,开展了“好儿媳”、“好公婆”、“敬老爱幼模范”评比表彰活动,赋予了乡风文明新的内容,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村民的文明素质。群众精神生活丰富了,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占了主流。问题和纠纷是客观存在的,而关键在于如何面对问题、解决纠纷,在这个方面,何朝利又成了村里的“良药神医”。他在村支部设立了“信访接待日”,凡是有表达诉求愿望的,都通过信访接待日反映,合理合法的事情一律不过夜,当场解决。上访的“问题村”,连续三年实现了信访稳定“三无”目标。如今的东木门村,老百姓安居乐业,邻里之间友爱和善,农家院里笑语连连,文明和谐蔚然成风。

“一个人只要坚定信念,就没有干不成的事。农村基层工作尽管千难万难,但只要不揣私心,不谋私利,办事公道,作风正派,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什么工作都能开展。东木门村发展的路上还要经历很多风雨,但我相信,走进这个山门,未来一定是一片晴空。”在提到东木门村的未来时,何朝利自信地说道:“将来村里的专业合作社要加强园区管理,加大投入,做大品牌,叫响品牌!东木门村将来还要打造成无公害畜禽养殖基地。我们东木门村民的‘腰包’一定会越来越鼓,生活也会越来越美好!”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阆中, #四川, #汽车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