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山县|礼赞绿水镇锁口村的“文化铸魂”
掌舵的鱼1987 发表于:2020-4-28 21:47:58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594
■ 礼赞绿水镇锁口村的“文化铸魂”

作者:翟建国



地处大巴山余脉的锁口村,至今为当地的贫困村,或许因为贫困,当地较多的原生态历史文化等东西得以保存下来。走在这个山清水秀、林木葱郁的小村落。看见一条小溪从村前经过,层层叠叠的梯田和坡地一直从山下延伸到村落的家门口,四周是茂密的大树林。

在猴坪山上和村里的锅底滩脚处,分布有大大小小十几个山洞。对这个“蛮子洞”产生了很多兴趣,于是村里村外,到处向村民打听。在村里我听见78岁的李婆婆说:“听老人们的祖辈们说,蛮子洞是为了躲避蛮子用的。她不知道蛮子为何物,只知道是种很凶残的东西。那些蛮子很凶狠,跟我们这些长得不一样,穿着也不一样,看到人就杀。”陈婆婆转述祖辈们流传下的说法,当时的蛮子没有枪,只有刀,目光是直视的,看不到平面外的物体。于是,老百姓们为躲避这些“杀人狂”,便纷纷在陡峭的石壁上凿室而居。在另外老年人的讲诉中,说蛮子洞是被称为“蛮子”的少数民族人居住地。这些蛮子腿脚长且灵活,可以攀岩走壁,遂将房屋筑在干燥、兼坚固的石岩上。也还有人从另外的角度上说这些“蛮子洞”可能是战乱时期,是老百姓的临时避难所。大多数村民认为蛮子洞是明清战乱时期,村民特意在村庄附近的石壁上开凿的比较隐蔽的石洞,便于土匪进村时进行临时避难。不论这个说法是否可信,但数百年来每次遇到灾难,蛮子洞都被村民当做避难所。在李老同志的记忆里,就有解放前很多村民进去躲避过战乱。



后来村上邀请到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潘家德,他带上几名学生,对这儿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挖掘考察。专家认为,当地所称的蛮子,实际上是当地人的先祖,也即早期的锁口村人。他们于汉唐时期迁徙于此,属于板凳蛮一族。这些板凳蛮是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巴人,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闪耀了数千年。从替周武王为先锋攻打商纣王起,就不断现书史册;然而这一民族在唐朝李世民镇压陕西商洛山区的巴人以后,历史就再无明确记载。在消失的一千多年里,是灭绝?是同化?或者如同匈奴一样远走他乡呢?总之都是丛说纷纭,大家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根据实地调查,至今还有一小部分巴人后裔生活在营山县绿水镇锁口村。这些先民选择绿水镇周围的山高林密,沟壑从横,相对高度一般在550米以上,这里属于营山山区腹地。这里的群山万壑加上一衣带水的绿水河,虽然古时候交通不便,但是内河用小木船作为水路运输还是比较发达的,这些为先民提供了基本的生存保障。从绿水河边到猴坪山上,大多是呈70°的陡坡,仅以羊肠小道相连。人们多数在小块崎岖不平之地生活。从一个社到其他的社,直线距离也许不过1000米,步行至少需要一两个多小时。这些典型的大巴山特点,让我站在猴坪山上。想到了属于板凳蛮一族的先民们历经了多少的艰难曲折、写下了多少厚重的历史。

时光荏苒,在匆匆一瞥的惊鸿岁月中,你会发现在以前,先民们并没有多少文字的记录。我想这些是不是和中国盛行几千年的道家教育指导思想有关呢。传说老子的文章一生只有五千字,他老人家懒得再写,五千字还是为了还朋友的一个人情,否则连写都不写;庄子也只是喝完酒后写点寓言性的短文,字数不多,但字字千斤;孙思邈百岁前写完一本书,就去逍哉游哉,到了百岁后才想起要写点什么,就随手写了第二本书;李白也只在饮酒做乐时发挥一下诗兴,平时也懒得留下字迹。所以没有完整的文字及图片流传于世,自然影响历史千年的进程。加上文化的落后,思想的愚昧,很多先民的行为都是“口传心授”,有些先民愿意学就多讲了一些故事,这些故事从口里讲出。都是要求用心去记,而不是只记在本子上。用心去记,一辈子就不会忘了。而记在本子上,还是没有学会。特别是各个家族的家风家训、家谱字派,在很多年前都是先民们用“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传承。记忆犹新的事至今我还记得外婆的特点是黑短发、两颗发夹、酷爱干净。要知道我和外婆从小就没有在一起生活过,她在绿水,我在消水,隔恁们远,但在我内心深处,不是妈妈从小就给我讲述外婆的故事吗?所以我就知道了外婆梳着发髻,穿着中式对襟衣服,她一手刺绣及针线活儿做的特别棒,是有名的巧手媳妇。没事就守在一只笸箩前,拿起里面绣了一半的鞋面,或者是还没缝完女儿的花衣? 这个女人就是我的外婆,她在我出生之前就去世了。但从我母亲的口中,外婆一点一点的又活了过来,栩栩如生地活在了我心里。在不经意中,我已是那么深深的把外婆的形象根植于心中。这也就是在口授心传的故事中,就是直接活在后人的心中,一个个眉眼鲜活,神情生动,呼之欲出。



现在开始看见绿水镇锁口村高薪聘请来自西华师范大学和西华大学的教授专家,来自营山县当地地志办、档案、文化等部门的同志,在2014年下半年,已经对锁口村当地村史编撰资料搜集工作启动。在当年11月中旬,资料搜集及整理、撰稿组一行,进驻锁口村,走家串户搜集史料。当年底,村志组委会完成资料整理汇总,以及相关县志等文献查阅及初稿的撰写。这一部村志编写的内容,包括地理沿革、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民间习俗等。其中包括经济风俗、社会风俗、家族风俗、人生礼仪、民间信仰、民间技艺、岁年节日、民间艺术等。此外,还有军事、文物古迹及基本建筑、民风、移民历史、大事记。

同时为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在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的“文化铸魂”号召,绿水镇锁口村首先文化走在了前列。先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锁口村之所以发展到今天,都有它必然的原因,从建村到现在,有的经历几百年,长的上千年。每个村社的地名、村民中著名历史人物人名都有它特殊的来历。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老人们口熟能详的村史传说就会被后人遗忘,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永久保存。其次,惩恶扬善,教育后人。人的思想观念总是参差不齐的,有的人血战疆场,报效国家,有的人卖国求荣,充当汉奸;有的人勤俭持家,周济乡亲,有的人偷盗成性,无恶不作。在锁口村一样都会有一些先进人物,把他们的先进事迹、高尚品德记录下来,传承下去,无疑对后人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总之,通过锁口村村史,可以使年轻人对故乡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最后,我认为保存村史史料,流传后世。因为锁口村村史是乡土志、县志、省市志,乃至国史的一种有益补充,完整的锁口村村史,用声音、视频、文字、图片等记录了该村知名的名山大川、文物古迹、古树名木等等,对于修撰国史都是有帮助的。村史出版后,我拙议应该向县乃至省市、国家档案馆、图书馆赠送,既可以扩大影响,又可以永久保存。



是啊!从绿水镇锁口村的村史来看,虽然锁口村在营山县全县的幅员面积上实在是不值一提,但是通过村史记载本村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经济、社会等基本情况,让读者对锁口村有个基本的了解。比如何时建村,那年发生过什么大事,村里的大事记与县里不同,对于一个村子来说,哪年开始打井机,开始种植水稻,哪年修的那条路,哪年发生自然灾害,哪年上电,哪年有的电视,哪年安的电话,谁第一个买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谁第一个买的手机,谁第一个买的彩电,谁第一个买的汽车,谁第一个买的电脑、安的宽带,等等,这些对于全县来说都是鸡毛蒜皮的事情,但是对于一个村子来说可以算是大事了。

至此,从锁口村编撰村志谈起,以“传承历史、延续文脉”,围绕“本土历史文化、道德传承、民风民俗、宗族先贤”等,至少也是文化铸魂的一个基本内容吧!

■ 作者介绍:

翟建国,男,39岁,四川营山人,营山县公安局指挥中心任文职辅警。翟建国喜欢写作,因为一直秉承“健康写作,文化可以疗心”这一理念。在一边劳动生产中,一边笔耕不辍,得到了很多老师的帮助和指点。翟建国现是南充市散文学会会员、营山作协会员、营山宕渠文化研究会会员。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