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拟入选仪陇县第二届“十大孝星”的公示公告
123456881 发表于:2020-5-8 20:36:06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632


经群众推荐、基层遴选、部门审核、评委会评选,并经县“十大孝星”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审议确定,

王琼英 老木乡民生村一组

任科荣 新政镇南门社区松海安置区

邱承军 炬光乡小学

严金花 度门镇茶坝口村

王 芹 立山镇双牛石村

蒋仕容 凤仪乡玉泉村

郑泽能 光华乡汤家坝村

李文明 板桥乡李宦寺村

张培菊 金柴井乡灵宝村一组

陈 艳 义路镇农兴街

等10同志为仪陇县第二届“十大孝星”,现予以公示。

公示期从2017年1月11日起至1月18日止。对候选人的意见,请于2017年1月18日前通过电话、传真或电子邮件的形式向县组委会反映。电话:7216588;传真号码:7222525;电子邮箱:yltmp@163.com。

2017年1月11日

仪陇县第二届“十大孝星”选树活动简要事迹

王琼英,女,汉族,50岁,老木乡民生村一组村民。

30年前作为独生女的王琼英与宋登文结婚,婚后两人相敬如宾,生活幸福。可好景不长,1988年健硕的父亲不幸患上“钩端螺旋体”病,导致父亲双目失明,行动不便,中风偏瘫。随后其母也因患病丧失自理能力。30多年来,她对父母不离不弃,为两位老人喂饭、洗梳、换尿布、擦身子、推拿按摩。2015年秋,母亲带着微笑安然离世。2006年,丈夫患上了“肌肉萎缩”症,2009年,年轻的儿子也患上“肌肉萎缩”症,儿媳离家出走,留下了1岁多的孩子。生病的父亲、丈夫、儿子、年幼的小孙孙,生活的艰辛全压在了她的肩上,尽管家庭一贫如洗,成了建卡贫困户,可她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坚强地利用政府的惠民政策,办起了小型养鸡场,一个人没日没夜地辛苦忙碌,所赚的钱毫无怨言地为父母、丈夫、儿子四处求医。王琼英的事迹感染了周围村民,用崇高道德和博大的情怀,践行着她的孝道。

任科荣,男,汉族,58岁,仪陇县88队汽车站汽车安全例检员。

从1981年在仪陇汽车站工作至今,单位领导信任,同事关系融洽,都源于任科荣对工作认真负责。深知安检工作责任重大,来不得半点马虎,在他的眼中,每天的工作虽然简单重复,但他坚信简单的事情要重复去做,重复的事情要坚持去做。正因为他的担当、责任心并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在他手中没有因工作不细致而导致的损失。与同事相处如兄弟,坦诚相见,没有矛盾冲突,谁有事说一声,他都会帮一把,所以大家都比较尊重他、信任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世间之爱莫过于父母对儿女的无私奉献,从小任科荣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不断成长,虽然家中经济条件差,但父母把做人的方法教给了他,父亲早年去世,一家的重担落在母亲杨风云身上,一个女人撑起整个家,为子女操心劳累,随着年龄增大,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十三年前因病瘫痪在床,无法行动,生活不能自理,其他兄妹比较忙,照顾母亲的重担落在任科荣的头上,他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日常护理的工作。

邻居看在眼里,记在心间,凡认识他的人都会夸他是个真正的孝子。任科荣一路走来没有放弃,十几年来母亲没有生过褥疮,八十多岁高龄全靠他的精心护理才有今天,他的事迹感染了周围的人。

邱承军,男,汉族,33岁,矩光小学教师。

该同志参工十年来,工作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家孝敬父母,尊敬老人。邱承军的父亲常年在外务工,母亲身体不好,独自在家操持一家人生活,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高中时期的他就时常负担家务、照顾年迈的奶奶。每个月他都会从本就不多的生活费里节约一部分出来,为母亲、奶奶买一些糖果等东西回去,并亲自为两位老人做饭。参加工作以后,他为了照顾奶奶,在离学校不远的村民家中租了一套房,把奶奶接到身边自己照顾。每天五、六点起床,为老人做饭、洗脸,一切妥当后,再回学校上班。他在教学时也经常把这传统美德传递给每一位学生,教会学生感恩父母,尊敬长辈。更是把这作为学生行为习惯教育;在做政教工作时,把孝文化作为学校德育重心,利用学校的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手抄报等形式宣传传统文化,利用学校大型活动如“六一、元旦”等活动歌颂传统文化,发扬国学经典。多年来,他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奶奶,这一事迹更是得到学生了的赞誉。

严金花,女,汉族,48岁,度门镇茶口村村民。

严金花本是广元人,至1989年嫁到度门茶口村和刘发贵结婚后,由于刘发贵母亲年龄大、多病,在外务工的她辞去工作回家承担起了照顾婆婆的责任。1998年刘发贵因因工伤去世,时值30岁的严金花,没有听从村民及亲生父母劝其改嫁的建议,而是选择留下来照顾刘发贵母亲,尽到儿媳的责任,几十年来从未间断。后来因家中缺少劳动力她与同村的温大春再次结婚,今年6月温大春去世后她又负担起照顾温大春的母亲责任,直至其去世。刘发贵虽然有几兄弟,但是刘发贵母亲那都不去,说儿媳妇孝顺对她好,就指明要和严金花一起生活。严金花心里有苦,但她从没有怨言,多年来默默坚持孝敬老人,得到村里人的一致好评。

王芹,女,汉族,32岁,立山镇双牛石村村民。

王芹从2007年与丈夫结婚后,为了照顾两位生病的公婆,毅然与新婚丈夫分开,回到家中。婆婆李珍芳因内风湿病造成右下肢萎缩,她带上婆婆辗转巴中、南充等医院治疗,给婆婆进行按摩、热敷理疗、煎中药。经过几年的医治和她的细心照料,李珍芳的病情已基本得到控制,能照料自己的日常起居。2015年公公袁弟学突发脑溢血,中风不语,全身瘫痪。作为年轻女同志,王芹克服心理障碍,衣不解带地在公公床边护理,喂药、换成人尿不湿、擦洗身子、帮助翻身、按摩、洗澡等。经过一年多的治疗和精心照顾,现在袁弟学已经从瘫痪康复得能独立行走了。王芹始终把照顾老人摆在第一位,用她的话说“人人都要老,这是我当媳妇儿应该做的”,这一句话却透露出她孝老敬亲优良品质。

蒋仕容,女,汉族,52岁,凤仪乡玉泉村村民。

蒋仕容于1987年与凤仪乡玉泉村四组周德华结婚,由于丈夫常年在外务工补贴家用,朴实的她便开始了承担长达几十年的照顾一家老人的责任。祖父周心诚,身患慢性胃炎、耳聋等多种疾病;婆婆吴祥珍,身患高血压、慢性胃炎等多种慢性病;公公也因患癌于1994年去世。期间,三位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全靠蒋仕容照料, 请医问药、端茶递水、擦洗身体从不间断。在父亲患癌的两年时间里吃、穿、住、医全部是由她一人料理,直至父亲去世。随后开始了长达20余年的照顾两位老人,至今从无怨言,难能可贵。

郑泽能,男,汉族,45岁,光华乡汤家坝村村民。

十余年前郑泽能的母亲患癌,需要高昂的医疗费用,他主动担当在工作非常忙碌的情况下,仍然肩负起了照顾母亲的责任,并全部承担了医疗费用,直至将母亲养老送终。由于自己工作性质无法抽身,他给出高于本地很多的工资专门聘请了人员照顾父亲直至其父去世。他作为家中老大的他,非常有担当精神,兄弟结婚及去世均是他忙前忙后操办,他不仅对自己家庭无私付出,对其他老年人也是关怀备至,致富后的他经常对村上的老年人给予救济,三百、五百元不等。2015年以来连续为全村一百三十多位老人购买了夕阳红保险,让全村老人得到了安全保障。

李文明,男,汉族,38岁,板桥乡李宦村。

李文明的父母均已年岁已高,几年前已失去劳动能力,其父又在两年前因双目失明,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在外务工的李文明为了照顾老人,毅然辞去工作,回家照顾两位老人。三十来岁的李文明由此开始了洗衣做饭的“主妇”生活。换尿不湿、接屎倒尿,给老父亲洗脸擦身,并在一日三餐上,尽量做出适合老年人的饭菜。这一坚持就是几年,给周边群众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同时在家的李文明为了补贴家用,在乡场上开了给理发店,在挣钱的同时,也给群众带来了实惠,特别是针对老年人理发,他仅收取基本费用,他的这一举动更赢得了群众的赞誉。

张培菊,女,汉族,51岁,柴井乡灵宝村一组村民。

2008年,张培菊的公公因病瘫痪在床,其妻由于年龄较大,身体多病失去了照顾老伴的能力,而张培菊的丈夫因为生计必须外出务工挣钱,于是照顾两位老人的重任就落在了张培菊的肩上。不管公公是在医院治疗、还是在家修养,均是张培菊忙前忙后,洗身体、接尿、端饭、拿药,样样在行,从无怨言。就连添孙儿后,照顾孙儿的同时,她也没有放弃照顾老人,在南部县租房一边带孙儿上学,一边照顾老人,这多年来如一日的坚持,无不彰显着张培菊的孝敬,她也因此被南充日报报道她的先进事迹,为广大的群众传递了孝老敬老的正能量。

陈艳,女,汉族,44岁,柳垭粮管所下岗工人。

陈艳于1992年毕业分配在柳垭粮管所工作,2000年与同在本单位工作的丈夫刘文一起下岗失业,为了生计丈夫必须外出务工挣钱,而照顾多病的公公和身患先天性智力障碍的大哥刘刚的任务就落在了年轻的陈艳身上。作为女人要照顾一位老人,还要管护一名智力障碍的哥哥,过中艰辛难以想象,可她一干就是10余年。2011年父亲又因病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这对陈艳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坚强的她没有任何犹豫,再次用自己的孝行诠释了敬老爱老的大爱大德。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