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多跑路 患者得实惠——南部县大力实施“互联网+医疗健康”
dxf17 发表于:2020-5-8 21:28:01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77


7月30日,四川省第一批大督查工作人员到南部县督查工作落实情况,在核查惠民政策落实情况时,该县在分级诊疗工作中亮点和特色,得到了督查组的肯定和认可。

        南部县地处川东北,嘉陵江中游,辖73个乡(镇、办事处),总人口131万,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川陕革命老区县。全县有医疗机构112家,从业人员4200余人。“互联网+医疗健康”打破了传统医就医疗空间限制,2016年,全县城乡医疗机构统一启用医疗机构管理信息系统,随着网络的使用,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网上挂号、网络付费等不仅简化了看病流程,缩短了患者就医的时间,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质量,探索出了解决农村群众就医的有效途径。

        互联网助推远程会诊

        “你有新的视频会诊,请查收。”

        7月27日上午10时,在南部县人民医院七楼基层医疗科远程会诊中心,该中心值班的门诊部主徐道明听到语音提示后,熟练地打开视频连接,远程会诊中心大屏幕上立即呈现老鸦镇卫生院医生要求给患者会诊的画面。

        画面显示:“1.窦性心律,2.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3.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5分钟后,南部县人民医院远程会诊中心回传了这名视频会诊患者的心电图结论。

        家住南部县老鸦镇玉顶村9社86岁的吴锡锐老人,一个月前做了心脏搭桥手术,近些天感觉心悸心慌,下肢浮肿,于是家人送他来到镇卫生院检查。医务人员立即打开一体机,将设备与病人连接好,采集数据(20秒),上传给南部县人民医院基层医疗科远程会诊中心,中心值班医生在接收到上传的病人信息后,及时处理并填写报告回传给乡镇卫生院,并指导老鸦镇卫生院立即开启绿色转诊通道,20分钟后,老人送到了南部县人民医院救治。

        2017年,老鸦镇与南部县人民医院建立了互联网医共体平台,实现了预约挂号、远程心电、远程影像、远程会诊、线上课程培训等业务全覆盖,全面提升老鸦镇医疗综合服务能力,患者家门口享“三乙”医疗服务。

        互联网提升基层医院能力

        “双佛镇3村5组63岁的徐旭明,5月8日在伏虎镇中心卫生院做X光检查,数据上传南充市中心医院后,诊断中心反馈为:“肺癌?”;伏虎镇77岁的史银才,7月14日在伏虎镇中心卫生院放射科X光检查,数据上传南充市中心医院后,诊断中心反馈报告“右肺门区肿块,肺癌?”,后经患者到川北医学院检查后确诊为肺癌,与该院放射科检查结论相符合;现正接受对应治疗。在乡镇卫生院看病,还能节省费用,以胸片为例,两张片子所需的费用很低,只要80多元,如果到县级医院,费用就是150多元,加往返路费等,患者实际支出更大,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就得不到根本解决,像这样的案例在基层卫生院逐渐增多。

        2014年,南部基层医疗机构以放射科为试点,与南充市中心医院影像诊断中心联合开展了互联网合作诊疗,“传帮带”的模式不仅避免了舟车劳顿对患者带来的不便,同时提升了基层医院的诊断能力和诊断准确性。



        互联网促进医共体发展

        2017年7月5日,南部县人民医院再次与10家乡镇卫生院及其下属40家村卫生室共计50个成员单位签订了《南部县人民医院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协议》。

        医共体成员可以第一时间对人民医院专家发起远程会诊申请,主要方式有:一体机远程视频会诊;通过微信会诊;电话联系方式等,由人民医院主治以上医师给乡镇村会诊患者提出诊断与治疗方案,提出转诊意见,对危急值报告及时处理。对常见病、多发病提出诊断治疗方案,急危重症、外科需要手术的病人有序转诊。

        为了乡、村患者能就近进行相关身体检查,南部县在条件成熟的基层医疗机构投入资金搭建县乡村三级分级诊疗一体平台,为基层医院免费提供技术培训、设备、远程会诊和双向转诊等服务。2018年上半年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向县级医疗机构上传心电数据1000余条,远程视频会诊109人次,转诊34人次,培训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务人员三批,共计80人。建立了5个标准远程门诊部作为首批试点,全面打造了县乡村分级诊疗一体平台。

        互联网拓展在线支付结算方式

        为了提高患者就诊效率,减少排队等中间环节,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开通了手机APP及微信预约挂号、缴费、报告查询等功能,即方便快捷,又降低了医疗机构运行成本;同时,南部县加快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对接整合,逐步拓展在线支付功能,让患者花明白钱。通过互联网完善了省内异地就医医保报销、贫困患者“一站式”结算等便利服务。

        为了达到在线支付结算目的,南部县以人民医院为依托,建立了县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形成了基础信息数据库,逐步完善了全员人口基本信息采集和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数据,实现了县域内完全性医疗服务信息互通共享。

        思考与展望

        一是推进难。一方面是 各地研发公司提供的设备标准不统一,系统内的部分功能难完全得到应用,操作人员对新程序有抵触情绪,特别是乡镇级医疗单位对互联网的运用接受慢。另一方面是维护经费、人员短缺现象突出,贫困地区的基层乡镇医疗机构很难对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全面运行进行全时保障,有初建时信心百倍,过后成了摆设。第三是认可度不高,患者对远程诊疗持怀疑态度,部分患者觉得面对面诊疗更踏实,对医院提出远程诊疗要付一定费用不接受,认为是在骗钱。

        二是成效差。一方面是医疗机构要想全面运用互联网在医疗上取得效果,需投入大额资金,加之后期维护费用高,但实际收入不明显,成了负担。第二是数据管理存在风险,数据的丢失和泄露都会给医院造成重大损失,如果信息被不法人员窃取,医院将会面临赔偿,同时影响医院声誉。

        对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国家统一标准,规范运行模式,持续完善相关指标,信息互联互通接入不受产品型号限制;

其次是国家层面强化宣传,增强患者信心,让更多的人接受互联网带来的实惠;

        第三是解决医疗单位投入问题,前期的运行保障由政府承担;

        第四是医保给予倾斜,对采用网络形式结算、诊疗给与优惠,不断调整报销比例,把群众参保、寻医、挂号、付费等引导到互联网运行模式上来;

        第五是强化法律保障,对窃取、贩卖、破坏,以及利用相关信息勒索等不法行为给予严厉的惩处。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