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代诗词看阆中仙踪神迹
白刃玄衣及 发表于:2020-6-16 01:30:18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742


从历代诗词看阆中仙踪神迹

袁勇

人类童年时代的文化大都是神仙文化,从上古狩猎时期,人们把不可理喻的事件或现象大都通过神话来演绎或推理,所以,神仙其实就是人们在面对无知事物时想象中的万能判官,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把神仙全能化的同时,还把神仙无限美化:神仙就是集天地大美于一体的万能主宰。但是,天上的神仙可能太高远了,人世的苦难他们往往视而不见,更没有在人们最需要时伸出援手,只是成了书册典籍里的一道虚拟的光环,于是乎人们就开始把神仙尘世化:凡是人间出现的大能英雄一律视为民众心里的神。为了脉络清晰,我就从历代写阆中的诗词中一窥阆中神仙文化的端倪。

阆中的第一大神当为伏羲。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楚帛书记载其为创世神,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在后世与太昊、青帝等诸神合并,被朝廷称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东方上帝)一说。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拾遗记》载:“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这里的“所都之国”在什么地方,翻开《路史》,能看到这样一段注释:“所都国有华胥之渊,盖因华胥居之而名,乃阆中俞水之地。”《周地图》解释说:“阆中水为渝水。”按《拾遗记》“历十二年而生庖牺……”可得华胥是在“所都之国”孕育并诞生伏羲的。文纬书谶云:巴西郡治有彭池大泽。四夷述云:城西南十里有郭池,周约五十畆。胜览云:彭池即今之南池也,郭池即鱼池也,二地与汉志相符。阆中有彭池、人皇湾、皇娘垭等,可见神母华胥在阆中胎孕甚至诞生伏羲是有稽可考的。

三国时期建安文学代表人物曹植《伏羲赞》:“木德风姓,八卦创焉。龙瑞名官,法地象天。庖厨祭祀,网罟渔畋。瑟以象时,神德通玄。”这首诗几乎把伏羲在人世的高功伟德全都说了出来。同时,曹植还有《女娲赞》诗,诗云:“古之国君,造簧作笙,礼物未就,轩辕纂成,或云二皇,人首蛇形,神化七十,何德之灵。”西晋的潘岳、挚虞,东晋的王彪之也都有《伏羲赞》。同曹植的《伏羲赞》一样,都是歌颂伏羲的生平事迹和文化贡献。如潘岳的《伏羲赞》:“肇自初创,二仪氤氲;粤有生民,伏羲始君;结绳阐化,八象成文;茫茫九有,区域以分。”挚虞的《伏羲赞》则云:“昔在上古,怀德居位;庖牺作王,世尚醇懿;设卦分象,开物纪类;设网施罟,人用不匮。”王彪之的《伏羲赞》曰:“悠悠皇牺,体尊神澄;无为而化,出道之凝;不知有始,冥感自兴;因应之迹,画像结绳。”正因为伏羲有经天纬地的不朽功德,后人把他视为创世神,并由人化神,列为三皇五帝之首。

唐代诗人宋之问《送田道士使蜀投龙》首句“风驭忽泠然,云台路几千”,这里的云台山,在阆中北三十余里,苍溪东南二十余里。《云笈七签》:云台山治,为道教二十四治之第十七治,即下八治之首。治即教区之意。载张道陵在此白日升天。云台观又名永宁观。上有麻姑、芙蓉、平仙、峻仙四洞,玉丹、玉鱼二池,松根、蟠桃二岩。明嘉靖《保宁府志》载永宁观实际是东观、中观、西观三观相连。东观、中观属阆中,西观属苍溪。直至1953年调整县界,始将东观、中观及山上阆中所属田地全部划归苍溪。南岩神像、田地及河溪仍属阆中。《太平寰宇记》:云台山又名天柱山。因道化神的当属在云台山仙化升天的张道陵。晚唐时期著名诗人马戴《寄云台观田秀才》:“云压松枝拂石窗,幽人独坐鹤成双。晚来漱齿敲冰渚,闲读仙书倚翠幢”颇具神仙味,其中“鹤成双”《世说新语》有支公好鹤,住剡东岇山,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支意惜之,乃锻其翮,鹤轩翥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意。林曰: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养令翮成,置使飞去。鹤在古代是“一鸟之下,万鸟之上”,仅次于凤凰的“一品鸟”,明清一品官吏的官服编织的图案就是“仙鹤”,古人求神问仙主要目的就是追求长寿,所以代表长寿的鹤也就属于仙鸟了。此诗中还有一个神仙元素:仙书。道教论神仙之书。《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仙书云‘眼方者寿千岁’。弘景末年一眼有时而方。” 也和长寿有关。在马戴眼里,云台观的田秀才已然就是一位在世的神仙。晚年辞官隐居四川青城山的唐代高道杜光庭还有《题永宁观》一首:“三千功满此飞翔,丹灶双碑接上方。灵女台高笼晓雾,芙蓉洞暖泛琼浆。风飘剑履升云阁,云拥经幢寒渺茫。半壁仙桃花自发,与谁攀折驻流光”,把张道陵在永宁观(即云台观)功满升天的飞升妙境如痴如醉地表现了出来,从道教这一角度,张道陵早就成了人们心中的神仙。

历代诗人中,对阆中仙道文化最仰慕的当属诗圣杜甫。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对《滕王亭子二首》中其一“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春日莺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斑。人到于今歌出牧,来游此地不知还”注有:《杜臆》:地志:阆中多仙圣游集之迹,城东有天目山,乃葛洪修炼之所,有文山,张道陵授徒符箓处,万丈丹梯谓此。《十洲记》:瀛洲在东海中,洲上多仙家,风俗似吴人,山川如中国。《神仙传》:八公与淮南王安,白日升天,临去时余药器置在中庭,鸡犬舐啄之,尽得升天,故鸡鸣天上,犬吠云中。可见杜甫眼里的阆州完全是仙圣游集之所,地极灵生神意,人极浪得仙风。阆中的仙圣之美特别集中在杜甫的《玉台观(滕王造)》其一中:“中天积翠玉台遥,上帝高居绛节朝。遂有冯夷来击鼓,始知嬴女善吹箫。”篇题“玉台”二字,《汉郊祀歌》:“游阊阖,观玉台。”应劭曰:“玉台,上帝之所居”,点名这是上帝所居,开篇用中天之台高赞玉台,因《列子》有西极化人见周穆王为改筑宫室,其高千仞,临终南之上,名曰中天之台,把玉台直接比喻成仙道之源终南山之上的中天之台,仙灵异境,可谓惊艳之喻。接着用传说中上帝或仙君的一种仪仗来描绘如梁邵陵王《祀鲁山神文》中记载的“绛节陈竽,满堂繁会”之盛况,并引出冯夷击鼓,嬴女吹萧等神仙私密之事。《玉台观》其二中:“宫阙通群帝,乾坤到十洲。人传有笙鹤,时过北山头。”看到殿宇高敞,诗圣想到了“通群帝”,看到江波遥映,又联想“到十洲” ,这里的群帝指五方之帝,十洲出自《十洲记》:四方巨海之中,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充洲、凤麟洲、聚窟洲、流洲、生洲,全是仙灵之境;“人传有笙鹤,时过北山头”也源出《神仙传》:王子乔,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鸣,游伊洛间,道士浮丘公接上嵩山,三十余年后,乘白鹤驻缑氏山顶,举手谢时人而去。《茅君内传》:父老歌曰:“三神乘白鹤,各在一山头”。杜甫的《滕王亭子》《玉台观》,几乎全用的是神仙秘仪或四方仙境来描述并赞美阆州的,在杜甫那里,阆州不啻就是上帝绛节神仙游集之秘境。

神仙多的地方鬼怪多。杜甫在《南池》中有:“南有汉王祠,终朝走巫祝。歌舞散灵衣,荒哉旧风俗。高堂亦明王,魂魄犹正直。不应空陂上,缥缈亲酒食”句,仇兆鳌《杜诗详注》说:广德元年秋冬,公在阆州。二年春,亦在阆州。《杜臆》:《汉·地理志》:阆中有彭道将池,东西二里,南北约五里,即南池也,在城南十里。《后汉书》:巴郡阆中县南有彭池。【钱笺】《益州记》:南池在阆中县东南八里。《方舆胜览》:南池在高祖庙旁,东西四里,南北八里。《一统志》:南池自汉以来,堰大斗之水灌田,里人赖之。唐时堰坏,遂成陆田……此记南池庙祀。黩祀不经,正神岂享,然习俗尚鬼,则己之极目感伤者,不止此一处矣。在著名的《阆山歌》里:“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著青壁。”开头所点的两座山都是阆中的名山:灵山在阆州城东北十里,传说蜀王鳖灵登此山,因名灵山,杜甫写此诗前已被唐玄宗赐为“仙穴山”。阆中人在灵山祭祖祭神,用大量的白花、白幡挂放于满山、满坡、满树枝,映衬得此山一片片白色而象征“灵山白”。杜甫在此诗中主要写了阆中人祭天祭地祭神鬼的祭祀之风,说这里的祭拜盛况可与嵩山、华山的清明活动相匹敌。可以想见,在祭祀之风如此盛行的地方,百姓对神鬼之事的迷信肯定达到了痴迷的状态,而这里的山山水水,无不通灵达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导师冯时先生在2015年4月1日至3日对阆中做专题调研后总结说:阆中可以称为“仙道阆中”,这个道既是道术的道,又是道家的道,也是道教的道。“阆”“中”反映的升仙思想,表明阆中文化是非常深厚的。南充一中教师,巴文化研究专家夏明权先生在《上古昆仑神话与阆中山水原型的联系》一文中得出:昆仑神话的核心,是以阆中山水为原型的。昆仑山是中国神话的源头祖山,整个山脉从秦岭大巴山麓蟠龙山一路到重庆的入江口,都属于神话时代的梯级山系,阆山就是阆风巅,就恰恰处于这个神话升仙带上。《海内十洲记·昆仑》:“山三角:其一角正北,干辰之辉,名曰阆风巅;其一角正西,名曰玄圃堂;其一角正东,名曰昆仑宫。” 《水经注》:《昆仑记》曰: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谓太帝之居。这三座山都是升仙之山。阆中处于昆仑山第二级(中级)上,离第三级天庭最近,所以阆中的山在神话时代都是仙圣云集之所。其中最具代表的乃是锦屏山。锦屏山历代存有楼阁亭榭有:张宪祠、吕祖殿、八仙洞、飞仙楼、太白楼、邱祖殿、观音殿、三贤祠、武侯祠、静应祠、瞰碧亭、惠泉亭等,是一处集儒、道、佛为一体的仙圣集中展示区。画圣吴道子还以此为轴心,画出了《嘉陵三百里风光》图。古纯阳洞爬壁群体建筑由吕祖殿、江山—览廊和八仙洞组成,是锦屏山的绝胜之处。吕祖殿内石穹里塑有吕洞宾像。吕洞宾背短剑,着道袍,墨须飞逸,安闲洒脱。八仙洞又名“别一洞天”因吕洞宾游此而得名,为清嘉庆16年,川北镇台罗思举凿。洞内供有彩绘道家八仙像,洞前半边小亭翘角凌云,翼然如飞。八仙洞下,有一行草书诗碑,名“纯阳瓜皮诗”,传说吕洞宾到锦屏山访道友严君平不遇,便用瓜汁作墨,瓜皮当笔,题诗于壁。至今能查证到吕洞宾在阆中留下了《瓜皮诗》和《过锦屏山》两首,都充满了“道人醉卧岩下石,不管人间万里愁”的仙风道气。

其实,阆中记载最早有神巫活动的山当属灵山。《山海经·大荒西经·灵山十巫》:“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从此可以知道以下内容:①灵山是十巫活动的地方;②十巫通过灵山“上下于天”,对下“宣神旨”,对上“达民情”;③十巫在闲暇时间里还采集各种各样的药材。这里的“从此升降”可以看灵山天梯的性质;“百药爰在”当为采集不死之药。《山海经.海内西经》:“(昆仑)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皆操不死药以距之。”《世本》云:“巫彭作医。”《吕氏春秋.勿躬》上同。由此可见,上古时代的巫师们除了医治疾病外,更重要的是求药炼丹,寻长生不死之道。2016年9月,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发掘得出灵山是属于长江小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具有燎祭性质的重要遗址,填补了嘉陵江流域中游区段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空白。这次考古还证实自唐宋以来,这个地方就被当地人作为纪念古蜀国开明王朝开创者鳖灵的场所。《名山志》《隋书》《新唐书》《元丰九域志》《舆地纪胜》《明史》等对灵山均有记载。《周地图记》载:“灵山峰多杂树,昔蜀王鳖灵帝登此,因名灵山。”《舆地纪胜·卷一八五·古迹》载:“灵山一名仙穴,在阆中之东十余里宋江上,有古丛帝开明鳖灵之庙存焉。”庙前有圣池,终年不涸。赐名仙穴,在唐天宝年间。《蜀中名胜记》载:“……山东南隅,有玉女捣练石。顶有泉,常清冽。洞穴悬绝,微有一小径通。天宝六年,敕改为仙穴山。”《太平寰宇记·卷三六·阆中县》:“仙穴山,在县东北十里。”灵山山峰圆润俊秀,松盖浮云,怪石兀立。《华阳国志》中把灵山称为灵台,是祭天的“圣台”。鳖灵做了蜀王后,与巴人賨人交好,巴人賨人怀念他,在灵山上修了“鳖灵祠”四时祭祀。可见,灵山就是阆中人心目中的修仙之山、神灵之山。

在晚唐诗人杜光庭《题福唐观二首》中,对阆中有“自是人间轻举地,何须蓬岛访真仙”之誉。福唐观又名唐福观,在阆中东北百三十里狮子山乡天目山上,为葛洪修炼之所。有二洞。一曰天目,一曰天溪。上有观,下有寺。这句诗是说:这里当然是人间修道登仙的地方,有什么必要到蓬莱岛去寻访真仙。这里的轻举就是飞升登仙状,《汉书》有“遥兴轻举,登遐倒景”之辞;这里蓬岛即蓬莱山,传说海上三神山之一。此外这两首诗中还有“真人丹涧水潺潺”,“暂熟炉香不须去,伫陪天仗入神州”等句,可以看出,在杜光庭眼里,当时的阆州也绝对是修道成仙的好地方。宋.王周《巴江》“仙女瑟瑟衣,风梭晚来织”;欧阳修在《临江仙·记得金銮同唱第》有“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恰与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若到阆中还赴海,阆州应更有高楼”相映成趣。清朱嘉征《锦屏山》(道光《保宁府志》)有“曾闻屈平自,蹀马阆风巅”。阆风巅即阆山,这里的阆苑,也是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阆山通阆苑,听群帝之音,阆水连十洲,望缥缈之容,无论山上水下,都说的是阆中通灵通神啊。明代向翀《游锦屏山》中有“海上旧闻方丈岛,阆中今见锦屏山”,把阆中的锦屏山与方丈岛相提并论;明代任仪《圆觉寺》中有“鸡犬尽从云里出,蓬瀛何用海中寻”把圆觉寺比蓬瀛,在《永宁观》中“我欲学仙乘鹤去,恐教儒者笑偷生”,直接说可以从永宁观乘鹤升仙;明代吕颛《锦屏山》“阆苑只今非异代,桃园何必更求仙”,明代赵贞吉《锦屏山》“帝子龙符飞尽去,仙人羽盖望重来”;明代任维贤《永宁观二首》有“修真漫道形如鹤,绝粒何人骨可仙”,《锦屏山》中有“自是红尘无地著,应看白日有仙来”,《熙神洞》有“石径连钱锁翠苔,洞门端为谪仙开”;清代王士祯《阆中县二首》中“五城虚梦到,三户有人烟”中的五城:抱朴子:昆仑山上有五城十二楼。明嘉靖《保宁府志》记载:“或谓阆苑仙境有五城十二楼,阆中有五城而无十二楼,宋公德之为守,乃建碧玉楼于牙城之西南隅,亦名十二楼,以成阆苑之盛。”李白《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续仙记》:“阆苑为仙人所居。”阆中有唐滕王所辟隆苑,后改为阆苑,遂附会阆中有五城十二楼。《丹铅摘录》卷十三:“《汉书》五城十二楼,仙人居也,诗家多之。清张注庆《仙女潭》有“濯足仙女潭,潭水清且洁”,明嘉靖《保宁府志》载仙女井在保宁城东二十里,传为晋陈氏女毓质飞升之处;清郑日奎《阆中诗》亦有“旧说阆中地,五城十二楼,仙家得幽寄,词客纵冥搜”中“仙家”,《杜臆》引《括地志》:“阆中三四合于郡,地多有先圣游集之迹”,无不盛赞阆苑仙境神圣。

综上所述,阆中几乎大大小小的山均有观、殿、洞、祠以及亭台楼榭,这也应和古人从山升仙的思想。仙字就是人在山上,神话里的天梯也多是山状。况且,阆中的山系还属于昆仑神话山系之中。人在山上总是离天近一点,总会比平地上的人多一点仙气。从阆中胎孕的人祖伏羲善于观天测地来看,阆中这块神奥的昆仑中级之地,一直就有各路高人精于“观天”之传习,以致于到西汉时阆中竟成为叱咤京都的天文中心,以落下闳为代表的民间天文学家拉近了阆中与天空的距离。如今,落下闳早已成了阆中人眼里的神仙。所以我经常用一个词来形容对阆中山水的感悟:灵荡神飘!阆中人的神仙梦在各个山头开放如星星之火。

内容来源:文本推见 作者:袁勇 2020/5/19阆中

来源:阆中新闻网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