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才知道,田坝会馆距市区30分钟车程,承载着230年的历史
胡37 发表于:2020-6-25 08:37:49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718
鹿眼视界 ? 风光无限|37 田坝会馆距市区30分钟车程,承载着230年的历史

拍于2020年5月30日9:00,四川南充嘉陵双桂镇会馆街

在嘉陵区双桂镇,有一个为数不多但保存较好的会馆式建筑群一一田坝会馆。虽然距南充市区仅20多公里,但一直没有去过。今天是周末和家人一起来一趟周边游。



目前,会馆从这个侧门进入

差不多半个小时的车程后到达了双桂镇,在当地老乡的指引下,我们虽然来到了田坝会馆侧门,却大门紧闭。



会馆前面的大树将正门掩映在一片翠绿之中

转到前面,透过大门缝可以看到两块大条石堵在门后。问当地老乡说要找“王大姐”拿钥匙,他热心地带我们到处找王大姐时,迎面见到了一位穿着民族服装、戴着红色帽子,身背背篼的中年妇女。



尽职职责、待人热情的王大姐为我们打开了会馆的侧门

老乡把我们介绍给了王大姐。她打开了侧门,嘱咐我们将门锁好,以防小孩进来引发火灾就不好了,我一一应承下来。虽然如此,她似乎仍然不是很放心,在我们参观的过程中,她和她委托的老乡三次来敲过门,多次嘱咐。



会馆侧门进来就是两块黑板

进门来,门两边是黑板,左边是用毛笔书写的田坝会馆的介绍,我们知道了田坝会馆是因位于双桂场田坝(四川话农田之意)之中,而被称为田坝会馆。



左侧黑板是田坝会馆的介绍。但因时间久远,上面的一些字迹已不模糊不清

民国时期,田坝会馆被当地人用于办学,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办起了双桂小学。



会馆里绿树成荫

1977年,田坝会馆书楼被拆除,改建为现代砖木结构教学用房。1978年,前殿被拆,改修西侧教学楼。



推开教室门似乎推开的是那扇厚重的历史之门

其后,当地政府出资新建小学校,学校从田坝会馆迁出,结束了它作为学校的历史。



教室里还留存有“立志勤学,文明守纪”的校训,似乎依然能够听到莘莘学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教室里的这个东东不知道是什么

如今人去楼空,空荡的教室,安静的教学楼,让人无不感慨万千。



残破的洗衣台显示这里曾经是书声琅琅的学校

残破的洗衣台留存着经年的痕迹,绿色的青苔显示这里已经废弃多年。



当年办学时的痕迹还依稀可见

其实,会馆文化滥觞于明,盛行于清。多为绅士和商贾出资兴建,在鼎盛时期,一省、一府、一县都设有各自的会馆, 其用途与政治文化和商业经济有密切联系。



尚存的建筑已成为历史的印记

传说双桂镇有莲花、田坝、江西三个会馆,均建于清代早中期,惟田坝会馆建造艺术价值最高。



如今的田坝会馆旁边修建了较宽的公路,据说沿着这条路可以到西充

当地百姓说:“莲花会馆像朵花,田坝会馆赛过它,江西会馆岩上爬。”现保存最完好的只有田坝会馆。



会馆外面是两排十棵的参天大树

与南充市区相距仅20公里的双桂,历史上为何会商人聚集,以致大兴会馆呢?据《南充县志》记载,历史上,南充去成都从南充出发后,经父子桥、石楼、双桂后,再前往蓬溪至成都。双桂历史上盛产棉花,加上栽桑养蚕成风,因此商贸繁荣,棉花和蚕茧成为江浙商人的抢手货,大量商人云集于此。



掩映在翠绿中的戏台

商贸繁荣带给双桂极旺的人气,田坝会馆的戏楼自然有了用武之地:外来的、本地的剧团唱戏,成为当地人文化生活的奇观。



让我们拉开戏台历史的序幕

古戏楼见证了双桂的来历:清代早些年间,双桂还没有形成场镇。当地居住的村民们以张、苟、韩三大姓为主。三大家争斗不断。后来苟家占了上风。因其家族祠堂门口有两株桂花树,故当地命名为“双桂”。



会馆大门刻有颂扬李冰治水功绩的"功同大禹昭干古,德沛苍生祀万年"的门联,正楼匾镌"利泽及人"。

与山西、陕西商人合建供奉关羽的“山陕会馆”、福建人供奉妈祖的“福建会馆”相似,田坝会馆供奉的是“万天川主”李冰,因此也叫双桂川主官,同时也兼做四川土著人士会馆。公元前251年,李冰任蜀郡守,用“深淘滩,低作堰”和“逢湾截角,逢正抽心”的韬略,开辟了功在干秋的都江堰, 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从此变成天府之国。



楼牌额枋上下两层镶嵌成木框,正中一块四周浮雕蟠龙纹,中间竖“万天宫”三个阴刻字

李冰没有想到几千年后,在离都江堰二王庙230公里的四川盆地东北部,也有一群有识之士以修建川主宫的方式来纪念他的功德。门正楼镶嵌三块长方形石板,正中一块四周浮雕蟠龙纹,中间竖方形框内阴刻"万天宫"三字。



“万天宫”三字左边有“福”团转阳刻石像

会馆整个建筑座西朝东,面阔21米,门宽2.2米,高2.5米,门额、立颊以及主要柱枋均系条石制成。南北二块各雕福星和禄星,次楼分别团雕"福"、"寿"二字。



“万天宫”三字右边“寿”团转阳刻石像

楼牌式砖木结构呈对称向两边作梯级降低,最低部分约3.7米,门楣以上,用青砖仿斗拱修建至顶,高3米。门楣为人物故事浮雕,中作宫殿,镌刻帝王像,左为"文渊阁"、右刻"武英殿"。



绿荫下的翘檐

万天宫总面积约800平方米,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是具有典型的川北地方特色的会馆式木石结构建筑群。



戏楼见证了双桂的历史变迁

会馆由山门、戏楼、书楼、前殿、后殿五个部分组成,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戏楼和后殿。



台后横枋浮雕二龙戏珠

台吐八字形,台后(傍山门一方)横枋浮雕"二龙戏珠",台前(台檐)横枋浮雕人物故事和变形虺纹图,台上浮雕六幅人物故事。



戏台距山门1米,与山门相背而建,

戏台距山门1米,与山门相背而建,歇山式房顶,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面阔8.8米,进深9.5米。



戏台下方有长方形的院坝供观众看戏

古戏楼为田坝会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正对面为大殿,两侧为厢房。台前下方是用石板镶嵌300平方米的长方形院坝,为观众看戏之地。



2002年6月四川省政府评为省级文化保护单位

原来为了观众天晴下雨都能看好戏,院坝建有敞厅。院坝前竖双狮双龙石雕,院坝后施十三级垂带式踏道。



2002年6月四川省政府评为省级文化保护单位

1994年会馆被公布为南充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2月27日被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5月南充县人民政府公布田坝会馆为南充县文物保护单位

由戏台经踏道登上前殿,现书楼已改造,敞厅、前殿和双狮双龙已拆除。



石刻已经斑驳

如今镂空石雕栏板石已部分剥蚀, 但能够从斑驳的石雕中看到艺人们的技艺和价值追求。



会馆的石栏杆

在会馆看到的这个镂空磉礅,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其间二内柱抱鼓柱础,系巨石镂空雕刻,雕工细腻, 目前只有北京故宫才有此类镂空石柱础。



雕刻中最珍贵的要算位于后殿下面的四个镂空磉礅

后殿距前殿3米,靠山而建的是宽敞雄伟的后殿即正殿,后殿为单檐斜山式房顶,抬梁式屋架,两端与书楼相接,阔三开间15米,进深17米,通高8米,檐高5米,阑额和右额上均浮雕人物故事。



踩着厚厚的青苔,探寻会馆悠久的历史

环视会馆四周,为四合院布局,建筑设计精巧、典雅古朴,步步登高、错落有致。



会馆是四合院布局

明间二内柱抱鼓柱础,系巨石镂空雕刻,雕工细腻。上平椟墨书"上祝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太子千秋千千秋,文武百官……",中平椟墨书"大清乾隆五十六年十月三十日黄道谷旦立"等字。



从右侧看戏台

田坝会馆设计别具匠心,布局合理,整体错落有致,典雅古朴,木石雕刻艺术精湛。



昔日人气兴旺的戏台如今静谧如夜

岁月留痕,原物原貌。戏台历经200多年,依然存在于会馆之中。



叩问戏台,叩问历史

轻轻踏在楼板上,咿呀作响。那些曾经活跃于此的乡贤名流、 伶人歌者、伙夫茶童,那一个个流动不居的可爱生命, 终究在辉煌一阵后陷入长久的寂寞, 与会馆文化一起以圆满的形式在大自然的环抱中生生不息。



戏台右侧的雕花

走进这个装满故事的小小院落,你会体会它的小巧玲珑,随处留存历史的痕迹。



光与影的旋律

戏楼两边有两株高大的乔木植物,左边那株为榆树,右边那株当地人叫不上名字,因其开花呈串状,有些像古时的铜钱,当地人称其为“摇钱树”。两株树生长得十分旺盛,巨大的树冠伸向戏楼上空,将部分房面罩住,春夏时节,树冠下的戏楼房面终日难见阳光。



戏台侧面栏杆上的雕花

太阳挤过浓密的树丛照在戏台边,似乎打开了一部尘封多年的历史。



雕花和云纹

据说,戏楼前台边有4个高约两尺的立柱。这4根立柱原为4根直抵房梁的木柱。上世纪60年代中期,因故被锯掉。据了解,当年柱子上刻满了不少戏剧人物。



舞台横梁上的雕刻(之一)

舞台上的木雕人物故事形象生动,线条繁复优美,色彩艳丽协调。



舞台横梁上的雕刻(之二)

特别是精雕细刻的24幅精美木雕戏文传说故事,是研究川北地区建筑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



舞台横梁上的雕刻(之三)

台檐的横枋上有多幅精美木雕戏文传说故事,如果你是一位戏曲爱好者,可从中找到许多的故事。



舞台横梁上的雕刻(之四)

比如二龙戏珠,骏马奔驰,盛果子的簋,弯腰作揖的老翁,肩背行囊的美妇人……



舞台横梁上的雕刻(之五)

戏台两侧横枋上,刻有浮雕“楼台会”、“水漫金山寺”、“白龙马”等传统剧目画面。



舞台横梁上的文房四宝雕刻(之八)

戏台中间房梁稍下一点的横枋上,还刻有文房四宝图。



舞台横梁上的雕刻(之七)

戏台横枋中间的浮雕,有《三国演义》中“黄忠大战关云长”等几幅戏剧场面,这些雕刻轮廓宛然,色彩富丽融洽,线条匀停紧致,人物故事形象生动, 历经百年仍然感受画工们的脉搏与呼吸。



舞台正中的窗棂

这些都是先民们留下的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虽然有的已经残缺,有的已失去了它昔日的光泽。



会馆中的戏楼就是一件木雕工艺品。

这些隐藏在工匠里的艺术家,驾驭着瑰丽的色彩,把握着流动的线条,将简淡幽微的生命情调透入物象的核心,用笔墨刻刀呈现于世人。



戏台正中的雕刻

古代劳动人民用手触摸过的绝美痕迹, 透过岁月的铅幕仍默默滋养着后人,尽管他们从未留下自己的名字。



舞台上的栏柱

这个貌不惊人的小镇,并不出名的戏楼,究竟安顿过多少卧虎藏龙的人物,停留过多少躁动的心灵,展示过多少风流人物?



舞台栏柱上的雕花

是谁,曾在戏台上长袖起舞、浅吟低唱?又是谁,曾在茶座间高谈阔论、引领时代?



舞台上的梁架之美(之一)

或许风和日丽的春天,阵雨初霁的盛夏,碧空如洗的中秋,天寒欲雪的隆冬,人们忙里偷闲躲进会馆,从功名利禄、叱咤风云中超脱出来,眼随戏台,跟着花旦文生哼上两口《白蛇传》。



舞台上的梁架之美(之二)

他们声音时宏时细,忽远忽近,亦低亦昂,悠扬回荡于院落之间,余音绕梁在木瓦之中。



舞台上的梁架之美(之三)

名士乡贤雅集谈经论政,横槊赋诗,交流商机,合作共赢,让生命熨贴在这个清静角落……



这里曾经演绎着刀光剑影、危机四伏……如今,远去了鼓角铮鸣 ,湮没了鲜活面容,荒芜了黄尘古道

俯仰之间,昔日的喧嚣已成过去。但舞台上的英雄气仍在驰骋纵横,浮沉隐显于世界之中。



君不见,戏楼房顶瓦面上依然显示出其应有的灵气。那厚厚的苔藓,远远看去似乎是一片绿色,显示出无限地生机与活力。



会馆后面的建筑不知建造历史,但是从其中仍然能够看到砖与瓦间的韵律

2012年冬天,嘉陵区“三下乡”活动在田坝会馆启动,四川大木偶剧院的演员们,在戏楼上表演了大型木偶剧,给久违演出的戏楼,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台上台下

关于会馆的价值,2006年夏天,四川省文物考察研究所、省古建筑石窟设计研究所专家考察后,对会馆及戏楼保护的意义下此结论:



问询会馆

田坝会馆历经200多年风风雨雨,其设计精巧,错落有致,布局步步登高,精美且内容丰富的传统剧目雕刻,是后人们研究移民文化、建筑学和建筑风水学、古代礼制和传统文化的珍贵实物。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