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老阆中”
123456811 发表于:2020-7-4 05:31:03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604


谭家驹/文

在发掘阆中人文资源时,曾希望找到巴人、賨人的一些可靠遗存,但是现在的阆中人,他们绝大多数又都是前300年左右“湖广填四川”时迁来的移民后裔,真正的“老阆中”已寥若星辰,屈指可数了。




曾经读到一本清同治甲戌(1874)年镌刻的《谭罗二氏同堂宗谱》木刻原版本,篇章完整无缺,字迹清晰,特别是其中原封未动地保留了康照47年(1708)由举人,作过蓬州司锋的隐土罗盛美在他70岁时所撰写的三代和“序戒”“跋”文,经认真查阅明末清初的大量史料,证实该谱所叙内容十分准确严谨,除充分证明谭罗二氏是在“湖广填四川”前定居在阆中的“老户”外,而且通过这个家谱准确地反映出了明末清初阆中所遭受的战乱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变化情况,确是一份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阆中的难得宝贵历史文献。

1、“老阆中”都去了哪里?

这必须从明末清初的战乱说起: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崇祯皇帝继位后,虽主观上也想力挽危局,搞了些除阉党,严自律之类的事,但终因贪官污吏结党营私,盘根错节,病入膏盲,民众不堪重负,回天无术,1629、1630年相继爆发了以陕西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崇祯十三(1640)年张献忠的队伍攻入四川,首次攻打阆中,虽然没有攻进保宁府城内,但阆中的百姓遭受了一场战争的灾难。时隔四年(1644)李自成的部队从广元、剑阁攻入四川,并攻下了阆中城,但立足未稳,张献忠的部队便又再次入川,攻占了保宁,李自成部战败撤出了阆中。四年之间在阆中这块地盘上经受了三场战争,而且这两支部队都是揭竿而起的农民,相互残杀,带给阆中百姓的灾难十分深重。

张献忠部这次占领阆中之后,考虑到阆中在川北的重要地位,特派干将刘进忠驻守阆中,就在这个时候,李自成部经山西入河北,迅速成功地攻下了帝都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身亡,三百年的大明王朝灭亡。但李自成在北京仅有40天,清兵入关,占领北京建立起了大清帝国,而当时的阆中却是在张献忠的控制之下度过了两年时间。




顺治三年(1646)满人肃亲王率清兵攻克阆中,收降刘进忠,阆中才第一次纳入了大清帝国的统治下,但是仅有一年时间,顺治四年(1647)十二月南明朝的大将赵荣贵又反攻四川,在阆中决战打败了清兵,并且还将清兵赶出了川外,赵荣贵本人亲自驻守阆中,这一守便是4年,阆中又成了南明朝在川的重要基地。

顺治八年(1651),明朝降将吴三桂率領清兵再次入川,在阆中大战一场,赵荣贵战死,阆中第二次纳入大清王朝统治下,这时在北京的满清王朝已经度过了八个春秋。其时清王朝认为阆中是全川占领得最牢固的地方,便把四川的临时省会设在了阆中,可是第二年南明的残余势力,大将刘文秀又来进攻阆中,在城郊与吴三桂大战了一场,刘战败退走,阆中才算稳定下来,并分别于顺治9、11、14、17年在阆中进行过四次“乡试”。

由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相互交错的残酷争夺战反复地进行了五次,前后经历了十三年之久,对社会生产破坏极为严重,原有的民众死亡众多,农商凋零,原有居民(老户)已经所剩无几,百姓对战乱之灾有着切肤之痛。始料未及,十三年之后,(康熙十三年1674)清王朝的四川总兵吴之茂和他的部将王屏藩,又响应了在云南修金殿企图称帝的吴三桂的反清号召。这时,康熙皇帝采取坚决的平叛的措施,发动了“平三藩”的战争,这场战争进行了六年,因为吴之茂、王屏藩等就驻守在阆中,所以最后的大决战也在阆中进行。

康熙十九年(1680),清兵攻进阆中城时王屏藩就是上吊自缢在保宁府衙门内的,吴之茂也是在阆中被俘后押赴北京处斩的。明末清初阆中前后总共经历过36年的战乱,而且多为决战之地,人口锐减,土地荒芜。

亲历了这几十年灾难而幸存下来的“老阆中”已为数不多。明代在阆中三陈街教书的谭策,明末还是“仆从家道颇有”,学生中还有当了山西布政使等大官的名师的独子,经过战乱也只得奉祀父母两姓香火。在其宗谱中写下了“千百存一”的惨状,其他老阆中家族,如汉唐的范氏、落下氏、谯氏、尹氏等的境况又如何?实需寻找可靠史料相互佐证,以丰富名城文史资源。

2、“屡值兵燹,千百存十”,百分之九十的"老阆中"被毁灭或迁徙于战火

经过多年的战乱后的阆中人口,究竟是多少?无史料可查。但据《四川通志》卷七十一载:“全蜀数千里内之人民不及他省一县之众”,全省在康熙十二(1685)年登记只有1.8万户,约9万余人而据《明史食货志》载,明万历六年(1578)四川人口为310万。即所剩不足明时的三十分之一。

在《谭罗二氏同堂宗谱》中对决战之地阆中的记载是“戊申(1668)饥馑,屡值兵燹,千百存十”,也就是说阆中的“老户”减少了至少是百分之九十以上,正史、地方志和宗谱资料,相互映证,准确地把当时的历史情况留给了我们。

为了增加清王朝的财政收入和恢复四川的生产,从康熙廿九年(1690)开始,便采取行政措施组织动员湖南、湖北、广东、江西、浙江及陕、甘等省的青壮年大批移民来川,同时还出台了优惠移民的“新增人丁永不增赋”等政策。即使这样,在移民活动已进行了二十二年后的康熙五十一年(1690)四川巡抚年羹尧在上书中还写着:“四川钱粮原额百六十一万两有奇,现仅征及十分之一”。(见《清史稿》卷六十九、食货)。



因为大量移民工作难度很大,所以这种大规模的移民活动进行了百年之久。据《阆中县志?帝制时代》载?雍正八年(1730)阆中人口达到50137人,清嘉庆六年(1801)阆中为98473人。

据了解,乾隆年间移民来阆中的李氏家族的族谱有“诏讨”来川的字样,充分说明这种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是一种政府行为。完全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的,现有阆中人大多数都说自己的祖籍都在麻城孝感一带,原因也正在于此。

这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时间长达百年,直到乾隆五十六(1791)年,四川人口增加到98万时方告结束。这就是“湖广填四川”的原因和大致经过,足见阆中是个移民城市,阆中这二百年间的发展是移民们艰辛劳动的成果,可想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对人民的生存发展,经济文化的进步是何等的宝贵。

所以我们也就特别希望能寻找到一些遗存下来数量不多的“老阆中”和随他们幸存下来的可靠史料,用来丰富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资源,为她增光添彩。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阆中, #四川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