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消失的乡村”
123456811 发表于:2020-7-6 07:50:03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61
经过2019年乡镇建制调整和今年的村级建制调整,我县的乡镇数和建制村数减少了近一半。被撤并的乡(镇)村调整、融合到新设立的乡(镇)和村以后,虽然在行政管理、经济发展和为民服务等方面有相应的制度设计和承续发展,但是在变革的交替过程和今后的发展历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被撤并乡村重要的地理地名逐步淡化和消失。一是一些乡、村的名字没有了,个别有历史意义和时代特征的乡、村撤并后名字没有得到保留,随着时间的推移,诸如双林、陡坑、涌泉、马深、复兴、中和、仁和等老乡村的名字就会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逐渐湮没在时间的长河中。二是一些城镇街道、县乡道路在建设和命名时,忽略重要的地理地名和山水景观,造成历史名称和传统景观的消失。如与翠屏山相峙、成就营山十景之一“云凤呈祥”的云凤山以及拱卫县城、提振文运的太白山、印台山、文笔山就消失在城市拓展的进程中。三是误记误传乡村地理名称。在巴广高速营山蓼叶段磨墩岭下磨墩村的隧道,被错误地记录为“摩登隧道”;同样的错误发生在营达高速新店段千坵村所在的隧道,该隧道被标注为“千丘隧道”。老林镇古迹“寂照寺”是历史名刹古寺,在地图上被标注为“七照寺”,所在村被登记为七照村;封窦乡所产稻米历史上曾作为贡品,但现在我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却将其产品标注为“丰斗贡米”,这些错漏造成我县知名地名在地理认知和乡土历史记忆上永远的谬误和伤疤。其他还有历史演变过程中渌井镇的“蓝溪桥”(原属朗池镇)变成“南溪”最后成为“南桥”、望龙湖镇的“张婆寨”(原属茶盘乡)变成了“张鹏寨”。




二,被撤并乡村重要的历史文化逐渐毁损和消失。一是地面文物和历史文化遗迹保护状况堪忧。全县已列入保护名录的文保单位除少数得到县乡两级的有效保护外,很多都因为缺乏财力和各种有效保护措施而面临不同程度的毁损,正在逐步走向消亡;文物普查时对各乡镇现存各种类型的地面文物登记又不尽完善,各地因工作重视度和细致程度不一造成漏统漏计现象十分普遍。一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遗物连保护对象的名录都登记不上而散落于田间野外,更谈不上保护而任其自生自灭。很多老宗祠、老院落、老民居、老寺庙等传统建筑得不到保护和维修而破败腐烂,甚至有些红色革命遗址、营山籍老革命家故居(如杨伯凯、陈同生等故居)也因保护不善而毁坏。二是乡村传统文化缺乏有效传承,有的濒临灭绝和失传。如我县的传统戏曲、歌舞,传统民俗如客家文化、传统礼仪、民间习俗,传统手艺如各种工匠和传统制作技艺等,因时代发展变迁和后继乏人而面临消失的窘境,而乡村的撤并让各地富于地域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更加面临无所依托、无法承续发展的危险。三是乡村的发展纪录、工作资料、业务档案及文化信息等重要纪录和信息资料,缺少长期、完整的收集和保护,很多重要的资料信息丢失,这些情况必然造成历史记录的断档和文化信息的消失。




乡村留存着人们的共同记忆,传承着独特的地域文化、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蕴含着千百年来乡村人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劳动成果、历史智慧、风俗习惯及行为方式,承载着离家别乡的游子、乡友的乡愁乡恋,也是乡村振兴战略构筑精神家园、丰富乡村文化内涵、促进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基础、阵地和支撑。由此引发以下思考:



一,留住名字。在乡镇街办、村组居委等命名上,尽量保留重要的具有历史印记和典型文化符号的名称;在街道、道路、桥梁及建筑物等命名上充分利用各地有名气、有影响力的山水景观、历史文化名人、特色小地名等名称;在内外宣传、工作报告和中小学乡土教材中大力宣传、记录记载重要的乡村名录和地理名称,并在乡村旅游资源打造中重点开发利用。



二,留住文化。本着抢救保护、弘扬发展的原则,将文化振兴和文化保护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组织并整合相关力量,落实运转机制、工作经费和人员配置,对被撤并乡村及时开展田野调查和文史资料收集工作,将县域内特别是被撤并乡村的山水景观、文物古迹、文史信息、历史文化名人、当代知名乡友等资料和信息收集齐全,整理完备;整合老县志、地情文献、文史资料、文学艺术作品等资料,拟定县志补修、乡村修志、乡村山水风光、客家文化、文物文史、古今名人等专题,切实开展专题文化编研和专辑出版等工作。及时开展文物古迹搜集、登记、抢救和保护工作,落实好已清理登记的地面文物和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措施,将更多的文物和历史文化遗迹登记入库,逐步纳入保护名录。



三,留住民俗。一是挖掘收集营山宗亲文化、族规家训、营山姓氏、营山方言等地方特色文化;二是记录记载地方特色文艺、传统手艺、非遗文化传承项目等地方文化形态;三是搜集整理传统礼仪、民间习俗、乡规民约等地方特色民俗。



四,留住档案。以乡村建制调整后并入乡(镇)、村为主体,搞好文史资料、工作档案、业务资料的保护、收集和交接工作,设置专门档案室,安排专业人员管理档案和文史资料,让被拆并乡村有史有料、有存有记,不被沦为“消失的乡村”。



特别说明:文史研究力求真实、准确,然囿于学养浅陋、资料所困、方法欠妥等原因形成错误认知亦在所难免,惟探求之心永不停歇。愿与众友交流共享张大资源,愿与众友切磋琢磨抵达真知。

来源: 任颖辉的文史档案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营山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