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小故事 四川南充人的小康生活“眼见为实”
ffycxyw2274436 发表于:2020-7-17 20:11:36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592
“我们的高粱酒不掺假嘛,乡里乡亲的都爱来打我们的酒。”面对镜头,南充营山县城南镇云雾村村民蔡和平站在小雨中,撑伞打起了广告。蔡和平今年52岁,身高近一米八,仅看他的侧面,身形瘦长、面部轮廓俊朗,看不出他是一位双目视力受损的二级残障人士。



十几年前,双目模糊的蔡和平只能打打零工做体力活,收入微薄,生活贫困。2013年,在县残联的大力支持下,他发挥自己酿酒的技能,办酒厂,种高粱。现在,不仅他生产的“蜀雀”纯粮白酒年产50吨以上,纯收入50万元以上,酒厂里还解决了5名残疾人的就业,带动周边80多名残疾人种植高粱300亩,为种植户实现户均增收1500元。

让原本身陷贫困的老百姓能够脱离困境,有稳定的收入,让他们看到走向小康生活的希望,这是南充从2015年全面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后,一直坚持并且身体力行的。7月10日至14日,记者跟随南充市“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集中采访团,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南充人的小康故事。

100个红凳子是用来做什么的?

“屋里坐,屋里坐。”7月10日,雨有点大,唐先平从屋里端出一摞红色的塑料凳,邀请采访团一行人进屋。客厅宽敞明亮,地面整洁,墙上还挂着65寸的小米电视。

看到唐先平端出至少十几二十个凳子,记者不禁好奇,“你家凳子有点多哦!”

“这样的红凳子我有一百多个,人多的时候还不够用呢。”他微微一笑,向大家解释。



这么多红凳子是做什么用的?

原来,唐先平是营山县 渌 井 镇兴云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身患重病,而且还需要经常去县城医院透析。2017年前,兴云村是有名的落后村,虽然距离县城只有8公里,但是基础设施落后,没有一寸硬化路。唐先平不仅去县城透析不便,住的也是土坯房,几乎没有收入。妻子无法忍受贫困生活离开了他和儿子。但是2017年后,兴云村修通了进村入户道路,通过实施挂钩项目改建了危房,唐先平住进了78平米的“洋房”。

不仅如此,路通了,唐先平到县城透析有了公交车。兴云村也正在打造“耕读原乡”“农旅融合”示范村,建成“日月风云”四个景观点,吸引了县城来旅游的人。唐先平借助脱贫攻坚的政策,小额信贷发展起了“棋牌坝坝茶”,100多个红凳子正是为来这里喝茶休闲的客人准备的。

“我身体状况不太好,体力活干不了。但是倒水泡茶,招呼客人还是没问题的。”唐先平说,通过卖坝坝茶,每个月能有一两千的收入。“现在儿子在重庆打工,收入也稳定,房子都是他装修设计的。”唐先平不无骄傲地介绍说。

打工十年辗转多地 终于“安了家”

“以后就不走了,小女儿虽然每月只能回来一次,但是一家人都终于能聚在一起吃顿饭了。”7月13日,南部八尔湖镇纯阳山村1社村民王宝中站在自家“仙菇坊”农家乐门口,向记者讲述这几年生活发生的喜人变化。

王宝中今年49岁,2016年以前一直在外务工,十多年来,走遍了东三省、新疆、广东、福建、上海等地。“但都是打些小工,还要抚养两个女儿,一年下来几乎没有余钱。”因为在建筑工地的工作,王宝中得了皮肤病,不得已回到纯阳山村,当时村里正引进龙头企业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发展大棚蘑菇种植。

“以前没种过蘑菇,大家也不敢投资。”为了打消王宝中等村民的疑虑,村党支部组织有投资意向的村民到西充成都大邑等地参观考察。王宝中家的蘑菇大棚于2016年11月投产,目前王家的这一个大棚每年能有10万元的收益。

纯阳山村属南部县八尔湖淹没区,因为毗邻八尔湖景区,近几年开始发展旅游,恢复川北民居风格,新建环八尔湖环湖路1.5公里、游步道6公里,连通了村头村尾以及庭院广场。

“我和老婆商量,拿出二十万,在现在这个地方新修了房子。”王宝中说,现在农家乐共有12间房,去年5月1日正式开业后,收入达7万元。“今年受疫情影响,来钓鱼、打牌的游客稍微少了点,但是我觉得会越来越好的。”



以前给别人打工 “现在我也有了二三十个帮工”

“去年收了两季,今年两季。每一季能保证一万元的纯利。”7月11日,仪陇县铜鼓乡九龙山村的一处现代化蚕房内,返乡创业的廖千搓着手上残留的蚕丝,语气略显激动。

“一起加入蚕桑种养的还有六个兄弟,我们是第一批。”廖千说,去年桑树刚栽下去,今年经过修枝,产量会更大。除了5月至10月的蚕茧盛产期,其他时候就在桑树之间种榨菜,“去年收了40吨榨菜,正好用来支付人工。”

“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有200来人,采桑叶、摘蚕茧都是轻体力活。一天干下来也能有80元左右的收入。”廖千说,在他的桑田和蚕房内,长期雇佣的老人就有二三十位,“以前都是贫困户,现在有了产业,大家一起脱了贫。”

仪陇县在铜鼓乡、土门镇发展建设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幅员面积20平方公里,是香港利达丰发展蚕桑全产业链布局的基地之一。目前,香港利达丰集团成立四川布碧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1个,并签约专合社10家、家庭农场60户、培育返租户320户。建成蚕新品种试养试验基地2个;建标准大蚕房210处,蚕房面积20万平方米;建智能型小蚕共育室30个,面积6700平方米。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返租倒包”经营模式,园区已养蚕四季产值近千万元,群众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预计进入盛产期后,年可产茧200万公斤、榨菜1万吨,总产值1.2亿元。

来源:川报观察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