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妇女肖华 献血又献爱心
确实是个孩子谥 发表于:2020-8-19 16:56:50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83
南部县城益民街,有一位年近花甲的女士,她多年来不但坚持义务献血,总共捐献了6000CC的血液,还乐于助人,一有机会就扶危济困,奉献爱心,受到救助对象的热情称道。盛夏的一天,记者慕名对她进行了采访。

伺候瘫痪婆五年半

肖华出生于1963年旧历六月初三,娘家在仪陇土门镇,上世纪80年代与南部县流马镇的邱七兵结为伉俪。多年前,夫妻俩学会了厨师,曾去全国各地献艺。

“我爱人是个孝顺媳妇,在我母亲生病瘫痪后,她尽心尽力地照顾了我母亲5年半时间。”邱七兵说。1995年,夫妇俩租住在南部县城新华路的一套狭窄住房里,这一年,邱七兵的母亲患了重病,身体瘫痪后,住进了他们的租住房里,肖华便承担起了伺候婆婆的义务。婆婆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疾病,大小便失禁,肖华每天不但要一勺一勺地给她喂饭,还要为她揩屎把尿,半夜三更也难得入睡。婆婆体重达140多斤,肖华每天要把她背上背下,累得够呛。有一次她抱婆婆上厕所时,不慎闪了腰,至今落下痼疾。








































2006年,肖华开始了义务献血的生涯。“那些年,我经常感冒,听人说,献了血会促进新陈代谢,身体会好些。”肖华说。2006年的一天,她来到县城新世纪广场,看见别人献血,她也主动要求献血。当时她体重只有117斤,不算胖,第一次献了300CC。说也怪,从那以后,她身体好多了,再没有感冒过。

“从那以后,我每半年献一次血,从来没有间断过,基本上每次都是献300毫升,只有一次献了200毫升,感觉有点少,下一次我就献了400毫升。后来,我给自己定下规矩:每次都献300毫升。”肖华说。

在肖华的劝导下,2009年,丈夫邱七兵也献了200CC血,但因为他身体较为瘦弱,加上其他亲属强烈反对,此后他再没有献血了。亲属们也反对肖华献血,但她没有打退堂鼓,至今共献血6000多CC。“献血对我身体有益无害,对其他人来说,有时甚至可以救命,我为什么不献呢?我打算献到60岁,离现在还有3年,还可以献2000毫升。”肖华说。

因为献血突出,肖华被评为2014至2015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受到国家卫计委、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的联合表彰。

一有机会就奉献爱心

肖华不但献血,而且一有机会就向弱势群众伸出热情的援助之手。2019年2月,她女儿患病 ,在南部县一家医院住院治疗了20多天。肖华每天在医院照料女儿,让丈夫一日三餐在家做饭,然后打车送到医院。同病房有个50多岁的妇女,是南部县石河镇人,在这家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她丈夫在医院照顾她。肖华见他们家境不太好,在外买饭不方便,营养也跟不上,便让丈夫邱七兵每天在家做饭时,把那对夫妇的饭菜也安排好,一并送到医院。“我老公和我在南部都是知名厨师,我老公还取得了高级营养师和高级中式烹调师资格证书,他每天变着花样,轮流买些鸽子、鸡、鸭、鱼、猪肚,炖好后送到医院来,那对夫妻十分感谢,说他们从来没有吃过这么香的炖菜。”肖华说。后来,病房里先后住进了另外几个病人,看着那对夫妇享受这样的特殊待遇,他们都十分艳羡。肖华夫妇心想,应该一视同仁对待病友,于是他们索性“承包”了全病室病人和家属的伙食,每天由邱七兵忙着买菜做饭,用大盆小钵盛好,然后打车送到病房。病友们给他们支付费用,也被他们婉言谢绝。不久,他们得知隔壁病房有一个老太婆,是本县定水镇人,住院后没人照看,也顺便给她送起了饭菜。这件事很快在医院传遍了,人们纷纷说:“我们还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好人。”

出院后,肖华夫妇和几位病人及家属都保持着联系。最近,当他们得知石河镇那位女病人的丈夫李某患了鼻癌后,肖华立即用微信给他发去了200元红包,表示夫妇俩的一份心意。

肖华夫妇受县就业局委托,在全县各地培训厨师,一发现有困难需要帮助的人,他们便会慷慨解囊,多者一二百元,少则四五十元,向那些萍水相逢的人献上爱心,使他们感到来自社会的一份温暖。在南部县楠木镇陵江村培训厨师时,夫妇俩听说村里有个老太婆比较困难,便特意在县城一家超市购买了很多食品,装了一大袋,送到那位老太婆的家中。老人十分感动,专门去地里采摘了不少新鲜蔬菜,回赠给肖华夫妇。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