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山蛮子洞探秘——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尘埃416 发表于:2020-8-21 04:55:02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52
小时候就听大人们说过蛮子洞,蛮子洞在我印象中很神秘,我对蛮子洞一直充满好奇感。哪些地方有蛮子洞?蛮子洞里面有些什么?会不会像武侠小说写的有宝藏或者武功秘籍?




蛮子洞的来历有几种说法:一是古代四川原著居民板楯【dùn同盾】蛮(賨【cóng】人)的居住场所;二是考古学家说是古代的板楯蛮(賨人)、僚人的崖藏墓;三是古代人躲避蛮子、土匪、战乱的避难场所。据我多年的走访调查了解,解放前蛮子洞曾经有人在蛮子洞居住生活,蛮子洞曾经被附近的人们用来躲避土匪、战乱。




有人说賨【cóng】人就是僚人,其实賨人与僚人各是一个族群。僚人古称獠、乌浒【hǔ】,是中国古代民族之一。现在壮族、布依族、傣族、水族、京族等与古獠人有关,统称为僚人。据《华阳国志》记载:“蜀土无僚,乃是始从山出,自巴至犍为,梓潼,布满山谷,大为民患。”梁朝李膺的《益州记》记载:“李雄时尝遣李特攻朱提,遂有南中之地。寿既篡位,以郊甸未实,都邑空虚,乃徙旁郡户三个以上实成都;又从牂牁引僚入蜀境,自象山以北尽为僚居。蜀土无僚,至是始出巴西、渠川、广汉、阳安、资中、犍为、梓潼,布在山谷,十余万家。僚遂挨山傍谷,与土人参居。”在东晋以前,僚人居住在象山以北,巴蜀以南的广大区域,以贵州牂牁(【zāng kē 】古国名,位于今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黄平县旧州镇)为中心涉及云南、广西、四川周边诸省的地区。为抗司马氏的东晋政权,从公元338年(东晋咸康年间)开始,成汉政权李寿引云、贵、鄂、湘一带的生活的十多万户僚人迁入四川,几乎遍布整个四川盆地,岷江、沱江中下游尤为密集,乐山一带完全成了僚人的天下。民国《乐山县志》记载:“于是吾邑为僚据,至隋开皇末荒废盖二百余年。”北周恢复了汉政权的统治,但僚人依然在乐山生存,并保持其民族传统风俗信仰。 賨人是我国古代西南、华南地区分布广泛的少数民族,賨人属于古羌族的一支,在古代又属于巴族,土家族便是賨人东迁后形成的民族。賨人善射老虎,骁勇善战、勇猛强悍,锐气喜舞,冲锋陷阵,屡屡令敌军胆寒,也因战功卓著,获得了少缴赋税的优待。于是,人们便以古巴蜀地区这种赋税的名称“賨”,来称呼这个骁勇善战的族群。在历史文献中记载,賨人使用的武器叫“板楯”,板楯是一种比一般弓箭的威力更大,射程更远的弓弩,賨人因此被人称作“板楯蛮”。賨人是古代四川原著居民,但僚人是东晋时期大规模移民到四川来的,而现在的四川人大多数是“湖广填四川”来的人们之后裔,四川土著人因为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锐减,或者因通婚等原因融入其他民族和后来的新移民之中了,这也许是现在没有賨人、僚人的原因之一。




我听好友廖博士说,他老家法堂有蛮子洞,他小时候去蛮子洞玩耍过,很多年没有去过了,对蛮子洞的印象还停留在儿时的记忆。2020年7月29日上午,我和廖博士一起驱车来到营山县新店镇文高村3社(原营山县法堂乡文笔村3社,也就是8大队3队,法堂乡曾经也叫仁和乡,现在文笔村和高观村合并后叫文高村)。 我们请教了当地的老人,我们开车经过的这座小桥叫王家桥,桥的附近有个王家大院子,王家桥边附近的小山叫廖家坟,廖家坟的半山腰有蛮子洞,廖家坟旁边的小山叫香炉山(音)。我们跨过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穿过杂草丛生的小路,看到杂草灌木丛中全是坟墓,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油然而生。我们沿山间人迹罕至、灌木丛生的羊肠小道攀登而上,远远地隐约看到岩壁上有一些洞穴。这里的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蛮子洞建悬崖峭壁的巨石上。蛮子洞的洞口大多数呈长方形,离地较高,居高临下,可以远眺,预防敌人、土匪来袭,也可以防猛兽袭击。蛮子洞的山下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蛮子洞依山傍水而建可以解决生活用水问题。洞口隐藏在灌木杂草丛中,不易被发觉。蛮子洞的位置真乃风水宝地!这里有12个蛮子洞,我从左到右把蛮子洞称为1号洞到12号洞,其中3号洞、4号洞的洞口可以进去,其它洞基本被石头和泥土封堵了,11号和12号在陡峭的悬崖峭壁上无法接近。进入4号洞,看到洞壁有一层黑烟灰,明显看得出烟熏火燎的痕迹,这里可能是板楯蛮的厨房。洞内最高处有2米左右,洞内宽2.6米到3.2米左右,成年人无需弯腰可以在洞内自由活动。3号洞、4号洞之间有小洞相连,3号洞却没有烟熏火燎的痕迹,3号洞、4号洞均有瞭望口,两个洞内都有疑似睡觉的石床,石床上十分光滑,可能是板楯蛮长年累月在上面生活而磨光的。从洞壁凿痕的纹路来看,开凿洞穴是用铁制工具,铁制工具大规模普及使用最早是西汉时期。蛮子洞开凿时间大约在西汉时期,盛于东汉至南北朝时期,距今2000多年。







我们离开廖家坟时,在王家桥遇到一位老人,据老人讲,在小河对岸还有蛮子洞,我们顺着老人指引的方向上山,在悬崖峭壁的巨石下看到了一个完全被现代水泥和石头封堵的蛮子洞,洞上有雕琢的图案或者文字的痕迹,可惜不知被什么人凿去了。洞门左边有一个十分光滑的小洞,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由于这里山势更为陡峭,同样这里灌木杂草丛生,坟墓众多,我们只找到这一个蛮子洞。此次调研共发现蛮子洞13处。







回到县城后,我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1980年到1982年,在渠县大义乡罗尔顶村、共和乡清河村(今属报恩乡)出土石斧、石锛、骨针、陶网坠、陶纺轮;渠县土溪上游村收集到一件贝壳形的青石砍砸器,这些属于新石器时代人类的劳动工具。早在2万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嘉陵江流域、江流域就有人类活动,距今1万年至5千年前,就有原始村落。古代賨【cóng】人居住在嘉陵江、渠江流域和长江北岸,而渠江流域是賨人主要聚居地,賨人在这一区域生活超过3000余年。 据《舆地纪胜》记载:“巴西宕渠,其人勇健好歌舞,邻山重叠,险比相次,古之賨国都也。”賨人身材比较矮小,但强壮有力,骁勇善战,而且习惯山地生活。他们保持着氏族社会的特征,刀耕火种,生产力低下,在石崖上凿穴而群居也反映了这一点。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賨人这种既勇武好战,又能歌善舞的民族特点,在战场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在生死搏杀的战场上,一边冲锋陷阵,一边唱歌跳舞,这在世界战史上,可能是绝无仅有的。这种充满浪漫情调的战术,并非花架子,而是从气势上压倒了商纣的军队。据史书记载:武王伐纣仅率领兵车三百乘,士卒四万五千人,虎贲【bēn】(冲锋兵)三千人,而纣王的军队却是七十万人,众寡悬殊。然而武王军队

“前歌后舞,士气旺盛”,致使商兵阵上起义倒戈。弱小的武王摧枯拉朽般地击败了强大的商纣。长达八百年的周王朝得以建立,賨人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战国时期,賨国在渠江东岸土溪建立都城,距渠县县城26公里,总面积230万平方米,包括现在的土溪城坝、土溪镇洪溪村和天府村的部分。公元前289年,楚王派兵入流江(渠县)“打宗围巢,执宗子以归”,剿灭了当时的賨国,经历了232年的賨国灭亡。公元前314年,秦朝设置巴郡(治地江州,今重庆市老城区),巴郡下辖宕(宕dàng多音字,做地名时读tàn)渠县。宕渠城遗址又名“古賨国国都遗址”,位于渠江东岸渠县土溪乡城坝村。宕渠县辖区包括今天的营山县、渠县、达川区(达县)、巴中、大竹、邻水、广安、城口(今隶属重庆市)等地区。 賨【cóng】人在灭秦兴汉的战争中战功卓著。据史料记载,当时賨人从十六到六十岁的男子都拿起武器上前线,賨人常常充当刘邦军队的前锋。当汉中一带因遭受自然灾害出现大饥荒时,刘邦还下令大批饥民到賨人聚居的巴地和蜀地就食,稳定了后方。刘邦还在賨人居住的地方设立了一处重要的屯兵积粮据点,取名为得汉城,得汉城位于今巴中市通江县永安乡。得汉城号称“地环三玉涧,天铸一铜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兵士和粮草经得汉城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前线,为刘邦击败强大的项羽、建立西汉王朝创建了不朽的功勋。据《华阳国志》记载:賨人在阆中人范目统率下,手执牟弩、板楯,高唱战歌,跳起慷慨激昂的巴瀹[yuè]舞,向秦军冲杀,所向披靡。公元前206年,刘邦拜韩信为大将,韩信先派樊哙【fán kuài】、周勃率兵佯修已被烧毁的褒斜栈道(在今眉县斜峪关到勉县褒城一段),摆出要从褒斜道出兵的架势。韩信命令巴族賨人首领范目悄悄地率领一支7000余人的精锐部队沿连云栈道(在陕西汉中地区,自凤县东北草凉驿南至开山驿),从陈仓道攻克散关(今宝鸡市郊),进入关中,刘邦乘势而定三秦,重新在关中站稳脚跟,为打败项羽奠定了基础。这就是著名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平定天下后,汉高祖刘邦为了奖励賨人的汗马功劳,刘邦先封范目为长安建章乡侯,后又改封为慈凫【fú】乡侯,意在留住賨人这支军队,范目迫于賨人思乡心切,坚持不受此封,刘邦只好将范目改封为低一级的度沔【miǎn】县侯,让賨人荣归故里。刘邦封以三侯来挽留他,但他仍然坚持回故里的要求,从此人们把范目叫范三侯。汉高祖刘邦仿照先秦的办法,对罗、朴【piáo】、昝【zǎn】、鄂【è】、庹【tuǒ】、夕、龚等七大主姓的賨民免除租税徭役,其余广大賨民每年也只缴四十寅钱的租赋,比一般人要少交三分之一,并且保留賨人这一民族和部落组织,封其大小酋长为王、侯、邑君。賨民族由此声誉大振,令人称羡。 西晋永康二年(公元301年)天水等六郡(今甘肃东部)汉、氐各民族的农民十余万人流亡入蜀。西晋政府强令他们还乡,并掠夺其财物,流民奋起反抗,推营山籍巴氐族賨人李特为首领,李特在四川绵竹率流民起义,占广汉、围益州(成都),屡败晋军。公元303年晋军乘机偷袭,李特战死。李特的儿子李雄率领流民继续战斗,公元304年攻占益州自称成都王,公元306年李雄在益州称帝,定国号为大成,还追封李特为景皇帝,庙号为始祖。后来李寿登上帝位,改国号为汉,故史称李雄及其继承者的政权为“成汉”。成汉最强盛时期占有今四川东部和云南、贵州一带。成汉(公元304年——公元349年)是十六国之一,公元347年,东晋桓温【huán wēn】率兵攻打成汉,李势投降,成汉的残余势力在2年后也被东晋彻底消灭。成汉国仅仅存在了45年,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也许并不引人注目。




据《营山县志·李特篇》记载:营山古为宕渠属地,境内有太蓬山。李特“幼读书太蓬山”。营山县太蓬山至今还保留着成汉政权景皇帝李特在太蓬山读书生活的遗迹——透明岩、天子读书台等。李特作为从营山走出来的历史名人,特别是其刻苦攻读的地方——天子读书台,为我们流传下了一个勤学励志




光阴荏苒【rěn rǎn】,岁月如梭,随着成汉政权的覆灭,从南北朝后,賨人和僚人逐渐消失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蛮子洞也静静地隐藏在营山的深山老林之中,这段历史渐渐地被人们遗忘。

作者:我and你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