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县千村行(278)|他家的菱角,为何成为景区抢手货?
素色流年783 发表于:2020-11-19 16:09:18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571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蒲南溪 余如波 摄影 肖雨杨



“最近生意好,我和老婆两个人忙前忙后,挣了一万二三呢!”一看到记者,许雄平就难掩喜悦。许雄平家住在仪陇马鞍镇玉兰村,这里位于国家5A级景区朱德故里景区内,是景区范围内唯一的贫困村。

原来,朱德故里景区范围内有5个村子。“本想把村民全部迁出,以便于景区打造和管理。”朱德故里景区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陈明说,最终他们让5个村的村民全部留下,向游客销售柑橘、红薯、菱角等小商品,或在景区内当农家乐厨师、观光车司机等来获得稳定的工资收入。也因此,仪陇的“景区带村”扶贫模式被世界旅游联盟列入了2020旅游减贫示范案例。

创业 种植妻子老家的菱角

“游客就在家门口,有时看到我家的耙耙柑,就自己停车上来买。”许雄平住在景区内一处地势较高的山坡上。10多年前,他在外务工受伤,回到玉兰村务农。

2015年,景区统一规划发展柑橘产业,许雄平分到2亩柑橘园。“树苗、肥料、农药都是发的,我们只用投入人力,然后自己卖果子。”他回忆,以前他只有几十棵柑子树,现在有四百棵了。每到柑橘成熟季,许雄平骑着三轮车到景区销售,每年至少增收3万元。



为进一步抓住景区带来的机遇,许雄平谋划了更多的产业。2018年,他用领到的产业扶持金和自有资金,改造自家的鱼塘,发展网箱养殖鳝鱼。目前,他养殖了100箱鳝鱼,年利润可达五六万元。

许雄平的妻子宫艳玲是湖北人,见丈夫这么大的干劲,也开始琢磨起致富门道。

“在湖北的景区,卖菱角的很多。但是四川这边几乎没人种这个。”宫艳玲向丈夫说起这个提议,二人一拍即合,说种就种。平时,他们的菱角每天能卖出去五公斤多,每公斤24元到30元,一到节假日,就会成为抢手货,收入更可观。

不干农活时,许雄平喜欢刷抖音。但他关注的不是加了滤镜的主播,而是在鱼塘里忙活的农户。“湖北的鳝鱼养得好,存活率能到80%,一箱可以收20公斤,我现在一个箱只收得到15公斤,还差得远。”为此,许雄平报了一个网络培训课,积极和老师讨论对策。

靠景区脱贫致富的,不止许雄平。据悉,景区按“景区规划栽植,农户管理获利”原则,在旅游通道沿线栽植枇杷等水果,招引业主。目前,景区内共发展水果产业4000多亩,涉及到的村民人均增收达300余元。

就业 不光有公益岗位还能参加培训

傍晚时分,朱德故里景区的观光车正式收班,陆续停靠在西门停车场充电桩旁。此时,村民许法明也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仔细查看每辆车当天行驶的里程数、余电量,再插上充电枪。每隔一会儿,他都要巡逻一圈,以确保车辆安全充电。

许法明今年49岁,曾是玉兰村的贫困户,因患有慢性病,不能干重体力活儿。家里女儿上大学,母亲又身患重病,妻子一个人在外务工,肩上的担子特别沉重。上有老,下有小,许法明心急如焚,“想在附近找一份工作,既可以照顾母亲,又能帮家里分担一点负担。”

帮扶责任人了解到情况后,与景区协调,为许法明落实了公益性岗位。2018年6月,许法明成为景区的一名临聘工作人员。他白天在家照顾母亲,傍晚,骑几分钟摩托车,到景区上班。许法明表示,景区的帮扶政策给了他信心和希望。“在家门口能找到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很知足。”

不光许法明,景区的开发发展,为村民脱贫致富提供了一条捷径。在安置就业方面,景区优先考虑贫困群众在景区务工就业,提供农家乐厨师、观光车驾驶员、保安、服务员、保洁员、解说员等就业岗位,解决贫困群众200余人、贫困大学生10余人直接就业,间接解决1.6万余人、贫困户4000余人就业。同时,对托底安置贫困劳动力开发的公益性岗位,给予岗位培训补贴300-800元,并开展旅游从业技能培训1800余人次。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