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眉山果园村:种中国最好的葡萄 过城里人向往的生活
123456833 发表于:2020-12-28 05:32:33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23





一条条宽敞的乡村柏油路纵横交错,错落有致的白色大棚和成片的葡萄架子从路两旁向远处延展,家家户户的门牌上都写着自家果园的名字——“开心农场”“生态园”“采摘园”……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果园村俨然一个大型的葡萄种植基地。

眼下正是为葡萄修枝的季节,34岁的“好运来”家庭农场主张雄正在葡萄大棚内忙碌,今年,张雄的100余亩葡萄园收入70多万元,对于来年,张雄更加充满了信心。



张雄曾经因为一次车祸导致身患重病,生活艰难,2009年,在村里的带动下,张雄开始葡萄种植,他的人生也从此改变。

小小的葡萄改变了张雄,也改变了整个果园村,凭借着葡萄产业,果园村不但实现了全村整体脱贫,人均年纯收入还达到3.1万元,较种植葡萄前收入翻了15倍,“种中国最好的葡萄,过城里人向往的生活”是如今果园村真实的写照。

敢于“吃螃蟹”的人

张雄生活的眉山市彭山区果园村面积6.0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000多人,虽然名为果园村,但很多年前却没有一棵果树,村民以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等传统农业为主,果园村全村7000亩土地,每亩农作物年收入仅3000多元,村民只能维持温饱的生活。



对于果园村曾经的贫困,56岁的果园村书记李永伟感触颇深,李永伟幼年时一家4口人,家里有4亩土地,靠着种地和经营小作坊,全家人一年的收入不足万元。

变化是从2008年开始,那一年,果园村实施“一村一品”政策,为了帮助村民实现增收致富,村干部先后到龙泉、蒲江、浙江等地参观学习,选择适合村里的主打产品。

果园村当时大部分年轻人都到外打工,村里留下了大量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和闲置的土地,选择适合种植的产品是关键,“第一是要有果实,让果园村的名字名副其实,还得考虑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品种,有村民自家种植葡萄,年收入能达到每亩3000元,可传统农业的亩产年收入只有四五百元。”在一次村民大会上,李永伟提议果园村要发展水果产业,经过村委会的考察,最终将葡萄种植作为本村的支柱产业。



有了方向,但要带动村民改变传统农业是个不小的挑战。

“村民历代都种庄稼,不确定种植葡萄会不会成功。”李永伟说,村委会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和挑战,为了起到带头作用,村委会从村民手中流转来200亩土地,到全国各地学习技术、引进品种、聘请专家指导,终于找到了适宜当地的葡萄品种和种植办法。

200亩葡萄实验田第一年就有了不错的收益,有的村民开始尝试。

张雄就是村民中“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因为一次车祸导致身患重病,张雄一度陷入生活的困境,但他是个有胆量的年轻人,看到村集体承包的葡萄长势良好,2009年,他在自家的土地上种了2亩多葡萄。

“那时候还是露天养殖,当年天气状况不好,也不会种,第一年2亩多葡萄几乎颗粒无收。”村委会知道张雄的情况后,了解到张雄种葡萄的决心,村里为他担保贷款8万元,为他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和一部分农用物质。

有了村委会的帮助,张雄继续尝试,很快有了转变,第二年,张雄的葡萄丰收,卖了6万多元,让张雄看到了希望。

葡萄“安了家”

2010年,果园村村委会的200亩葡萄实验田硕果累累,当年亩产达到3000斤,每亩收入9万元,越来越多的村民看到了种葡萄的前景,开始纷纷种植。

为了帮助村民尽快提升种植技术,村委会邀请专家定期指导,引领村民依靠科技发展葡萄产业——为克服降雨难题,全村推广大棚避雨栽培技术;为解决光照困难,葡萄田里铺上了反光地膜;为提升葡萄品质,农户们用上了标准化高光效塑造型栽培、水肥一体化滴灌等技术。

技术难题和品种难题得到了破解,然而村民都来种葡萄,葡萄怎么卖呢?

“压力一直很大,不能把老百姓的事情搞砸了,技术提升了,还要帮村民推广销售。”李永伟说,累,是他多年的工作状态,为了谈销售,他和村委会成员到全国各地寻找销售商,“刚开始很难,经过接触,很多老板知道是为了村民脱贫,就提供了方便。”

果园村的销售途径逐渐打开,村委会又为村民提供了6个统一服务——土地流转服务、技术培训、金融贷款服务、为村民提供低价的农用物资、保险服务和多种推介方式的销售服务。

葡萄在果园村“安了家”,2012年,果园村被列为全区农业“葡萄产业基地”,老百姓富了起来。



通过不断改善种植技术,张雄的葡萄种植规模从最初的2亩发展到了100余亩,年收入近百万元,2014年,张雄在彭山城区买了一套110平方米的住房,去年又换了一台新车,儿子已经两岁多,一家人其乐融融。

“种上了好果子,娶来了好妻子,生了个好儿子,买了个好车子,住进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对于张雄来说,他已经过上了小康的生活,下一步的目标就是继续适度扩大种植规模,进一步完善种植园的基础设施,做精细化的管理。

离家的村民回来了

靠着葡萄产业的发展,果园村的村民富了起来,村里的变化引起了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关注,近几年,1000多个在外打拼的果园村村民回乡发展,45岁的余卫忠就是其中之一。



余卫忠一家世代生活在果园村,因为家境贫困,余卫忠初中毕业后就到外地打拼,多年来,他开过餐厅、包过工程,生意逐渐做得风生水起。

每年过年,余卫忠都会回家,近几年,他发现了村里的变化,“每年回家都不一样,村里的葡萄种植越来越好,村民的生活也变化很大。”回乡的愿望在余卫忠内心慢慢滋生,“这里是我的家乡,回到家乡有种归属感,父母年纪也大了,回乡打造一番新的事业,也能陪陪父母。”

2013年,余卫忠放弃了在外地打拼的一切,带着妻儿回到果园村,他在果园村租用了110亩土地开始种植葡萄,虽然是农民,但是余卫忠对种植葡萄一窍不通,村委会邀请专家来培训,再跟着种植大户学习,余卫忠很快就上手了。

葡萄种植逐渐成熟稳定,余卫忠又在果园里种了李子、柑橘、柠檬等水果,把水果种植园逐步变成为集农业观光、采摘为一体的农家养生乐园,带动当地群众一起走上了致富的路子。“这个园子平时有十多个工人务工,全年大概提供4000多个工作岗位,劳务支出达50余万元。”余卫忠说。

葡萄树一年一年地长大,种植规模一点一点地扩大,余卫忠也在种植中找到了乐趣,看着自己返乡创业的果园,余卫忠内心满是欢喜,他说,他还有很多计划,作为新型职业农民,他还将继续学习新的知识,引用新的种植技术,培养新的品种……

幸福小区里的幸福生活

2020年的果园村有常住人口7000多人,大部分村民都从事着与葡萄产业相关的工作,全村形成了一条葡萄种植、管理、销售等环节完整的生产链,村里的7000亩土地全部种上了葡萄,有的村民还承包了外村土地种植,四川彭山区有3万亩葡萄园,其中60%是果园村村民在种植。



果园村的葡萄种类更新换代达到200多种,在村委会的带动下,很多葡萄园还引入了生物防控、有机种植,发展成集农业、观光、采摘为一体的农家养生乐园。

近年来,果园村先后获得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综合实验站示范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四好村、四川百强名村、四川生活富裕村和2019年度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等荣誉。



凭借葡萄产业,果园村全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1万元,较种植葡萄前收入翻了15倍,村民富裕了,村里的居住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如今,果园村里修起了一条条笔直通达的道路,建成了彭山区第一个农村聚居小区——乐活果园幸福小区,小区设有24小时智能监控、智能垃圾分类系统等智慧生活方式。

幸福小区里是一排排小洋楼风格的建筑,绿树鲜花点缀在小区内,闲暇时,村民喜欢坐在幸福小区的休闲区、健身区,晒着太阳聊着天,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对于果园村的未来,村民和村干部有着各自的目标,村民们希望果园村越来越富裕,村书记李永伟的目标更加具体,他在考虑加强推广电商的销售模式,解决葡萄保存难的问题,他想在村里建一座葡萄博物馆,建一个葡萄新品实验基地,培育更多的葡萄新品种……

津云新闻记者 劳韵霏 发自四川眉山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四川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