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深耕行业、融入地方,办值得尊敬的大学
当当当当裤裆坦 发表于:2021-1-26 14:49:03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508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园俯瞰图

本科教育是“立校之本”,研究生教育是“强校之路”,继续教育是“名校之窗”。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深入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致力于继续办好值得尊敬的大学。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华东认为:“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都是学校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推动者,缺一不可。作为‘名校之窗’,继续教育已成为我校服务社会发展、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窗口,成为学校办学的一张亮丽名片,希望在未来发展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进一步彰显学校品牌影响力。”

文/《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副社长 李桂云

新媒体撰稿人 盛雪云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华东

作为因油而生、因油而兴、因油而强的高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自建校以来,始终以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在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培养了30多万名行业领军人物和工程技术骨干。在与该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华东的对话中,能够深切感受到这所学校敢闯敢拼的开创精神、踏实敦厚的务实特性,以及专业化的办学品质和直面挑战的坚毅品格。
深化评价改革,促进师生多元发展

在线学习: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其中您最为关注哪些内容?

刘华东:《总体方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教育评价改革的系统性文件,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总体方案》对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的改革做了顶层设计,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师生评价等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文件的出台恰逢其时,解决了很多困扰教育界许久的问题。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国家对此一向高度重视,并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但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评价导向不科学的问题,在评价指标、考核标准的设置等方面也有一些不尽合理的地方,部分高校还存在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这一功利化倾向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总体方案》目标要求明确、任务措施具体、保障体系完善,具有鲜明的方向性、导向性、针对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为我们下一步做好教育评价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标准,增添了信心和动力。学校正在组织各层级、各单位深入学习《总体方案》,并结合办学实际,组织开展专题研讨,不断完善学校教育评价体系与工作机制,构建匹配学校发展、具有石大特色的教育评价机制。

在线学习:在办学过程中,如何真正贯彻落实《总体方案》精神,切实把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工作要求落到实处?

刘华东:《总体方案》印发后,我们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深入学习,另一方面要切实把相关标准和要求落到实处。我认为,对高校的评价有两项核心工作:一是学生评价,二是教师评价。

学生评价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要改变用考试分数一把“尺子”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做法,不断创新评价方法,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学业考评体系;要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的评价应该视学校的办学层次、办学特色等因素而定,不能“一刀切”。

教师评价要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激发老师的活力和创造力。要坚决杜绝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现象,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岗位聘任、职级晋升、业绩考核等方面的第一评价标准,实行一票否决制;要把教育教学履职情况作为教师评价的基本要求,明确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最低课时数、教学质量要求,未达到要求的,按年度或聘期考核不合格处理;要改进教师科研评价方式方法,对科研工作的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人才培养支撑情况等指标进行重点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综合评价,偏重科研还是教学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坚持三个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线学习:作为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学校在培养产业急需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刘华东:中国石油大学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扎根经济社会主战场,紧盯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实现了教育教学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科技前沿的紧密衔接,成为一所国家能源战略性高校。近70年来,学校累计培养了30多万名行业领军人物和工程技术骨干,本科毕业生中先后走出20多位两院院士,学校因此被誉为“石油科技、管理人才的摇篮”“石油领域的黄埔军校”。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学生在齐鲁石化现场实习

下一步,学校将大力推进学科、科教、产教“三个融合”,走好依托行业、融入山东、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双一流”建设之路,切实为行业转型与地方发展解决现实问题。

一是坚持学科融合,优化学科和专业布局。近年来,学校坚持“强化、拓展、提升”的总体思路,即强化传统优势学科,拓展海洋、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等学科,提升通用基础学科。新设新能源学院、海洋与空间信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增设9个交叉学科博士点和7个面向新工科的本科专业,初步完成了学科专业布局调整。

二是坚持科教融合,将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学校针对科教融合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学科、学位点、专业衔接不够等高等教育办学的普遍问题,扎实推进学科、学位点、专业一体化建设,构建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教材内容、实验项目、教学设备等,并组建复合导师团队,联合培养研究生,共同设计培养方案,共同打造平台,不断提升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坚持产教融合,构建产学研合作育人模式。学校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探索实践重大项目育人、校企共建、院所校共建、订单式培养等四大模式,通过产教融合推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产业对接,构建并不断完善新时代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
破体制机制难题,构建“大教学”体系

在线学习:您同时分管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等多项工作,学校采取了哪些举措推进三类教育协同发展?

刘华东: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是我校办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可以用三句话对这三类教育进行阐释:本科教育是“立校之本”,研究生教育是“强校之路”,继续教育是“名校之窗”。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在上课

三类教育统筹协调发展,一直是学校高度重视并着力推进的工作。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在办学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构建“一盘棋”的“大教学”体系。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与继续教育,在办学目标、培养对象、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等方面各不相同。我们坚持全校“一盘棋”的办学理念,从顶层设计上加强统筹规划,做到精准设计、分类施策,强力推进三类教育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每学期,学校要召开3次本科教育工作会、2次研究生教育工作会、1次继续教育工作会,要求分管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业务的学院院长和相关职能部处领导全部参会,通过形式上的融合,使大家充分了解学校各类教育的工作重点和进度。

二是构建发展目标相一致的教育教学工作体系。虽然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有所区别,但其发展目标都是培养满足行业发展、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对三类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与专业评价、学生质量考核,以及毕业质量标准都有统一的要求,且构建了定期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工作机制。

三是构建双向开放的资源共享体系。学校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要求、统一标准,健全校内协同共享机制,推动不同教育形式间课程资源的双向开放与充分利用,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推动课程资源的共同培育、共同建设。同时,学校一体化推进这三类教育的信息化建设,着力实现三种教育形式间的平台兼容、数据互联与信息共享。

在线学习:学校在“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中,首次把继续教育列入专项规划。这样做基于什么考虑?

刘华东:在学校“十四五”规划编制中将继续教育发展列入专项规划,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此举有两层含意:

一是基于学校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目前,学校正在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深入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致力于继续办好值得尊敬的大学。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都是学校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推动者,缺一不可。学校将继续教育作为“名校之窗”,原因在于继续教育已成为我校服务社会发展、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窗口,成为学校办学的一张亮丽名片。希望继续教育在未来发展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进一步彰显学校品牌影响力。把继续教育纳入专项规划,有助于凸显其发展地位,从而整合优质资源、汇聚发展合力,办好匹配学校目标定位的高质量继续教育。

二是基于更好地服务全民终身学习需要。经过60多年的发展,学校继续教育为行业和地方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体系和办学模式,在业内发挥了一定的引领示范作用。未来,希望我校继续教育能够在学习型社会建设和全民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此,学校提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办值得信赖的继续教育”的“十四五”总体目标。下一步,我们将围绕这一目标,系统谋划、落实好继续教育的“十四五”发展,争取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作出应有贡献。
坚持三个标准,提升信息化办学水平

在线学习:学校“十四五”规划编制中,信息化建设也被列入专项规划。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如何?

刘华东:信息化支撑和引领着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是高校提升教育教学综合实力的重要实现方式。很早之前,我们就把信息化和国际化确定为学校发展的两个重要支撑。2017年,学校建立了信息化建设处,把网络中心由原来的教辅单位调整为职能部门,这在全国高校中并不多见。从2017年起,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专题培训,每期参加培训的教师达数百人,极大提升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信息化素养。

在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三方面值得关注。

一是真正实现了为学校师生排忧解难。针对教师工作中普遍反映的“表格繁多、重复填报”等突出问题,以及学生数据收集困难、填报频繁、“家底”不清等问题,学校分别于2018年和2019年启动了“教师一张表工程”和“学生一张表工程”,通过校内基础数据共享与交换,推进业务流程再造,将学校所有教师的数据信息和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学习数据,分别整合到一张电子表单上,让“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实现了师生办事“最多跑一次”。学校呈报的《“一张表”工程的创新探索与应用实践》也因此被评为山东省2019年度教育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

二是真正推动了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信息化建设,学校已建成有线全覆盖、室内无线覆盖95%、室外无线覆盖70%的校园网络;录制完成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省级精品课程70门、校级精品课程118门、校级重点课程512门、各类微课136门,“石大云课堂”教学平台上传教学资源的课程网站1243个、课程上传资源总量17TB、平台总访问量1209万人次,建成了拥有1000余场讲座、70余场学术会议资源量的“石大讲座网”。同时,建成39间智慧教室,实现了光纤进教室、千兆到桌面、万兆上联、无线网络1:1接入。目前,学生在教学区域内,可以随时随地免费访问校内所有学习资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建成。



特聘专家孟波副教授讲授电商案例

三是真正为学校科学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2019年,我们把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列为学校重大工程并正式启动,目前已取得积极进展:建立了“数字石大”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将教务、科研、人事等13个二级单位、18个信息系统的全部数据抽取到学校公共数据平台,实现了15个二级单位的41个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与交换。同时,深化大数据应用,着力构建以数据为核心的大数据分析体系,为学校开展校情师情学情多维度分析、全面实现科学决策与准确评价提供了有力支撑,有效提升了学校的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谋划“十四五”,书写新篇章

在线学习:在“十三五”收官与“十四五”开局的关键时刻,您对学校的未来发展有哪些期待?

刘华东:“十三五”期间,我校学科专业布局、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均取得突破性进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十四五”期间,我认为以下几项工作值得期待:

一是学科融合与专业布局的进一步优化。“十三五”期间,我们通过强化传统优势学科、提升基础通用学科、拓展新学科,初步完成了学科专业布局的调整。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三个融合”原则,进一步加大学科融合与专业布局的调整优化力度,建立适应能源多元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学校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在实验室做实验

二是人才培养能力与质量再上新台阶。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校始终面临的时代命题。在下一步发展中,学校将进一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完善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引领推动时代发展的一流人才。

三是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十四五”期间,学校为国家、社会、行业、区域所作贡献会进一步加大。我们要重点围绕深海、深地、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海洋、信息等领域开展布局谋划,承担更多重大项目,产出更多重大成果。同时,积极融入地方发展,坚持“立足青岛、融入山东、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定位,主动服务地方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完善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科技、智库等优势,提升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服务能力。

四是学校信息化建设实现新的更大突破。虽然学校前期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短板与不足,信息化水平与学校的发展需要不相适应、信息化服务能力与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信息化需求不相适应、“信息孤岛”“数据烟囱”等问题依旧存在。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工作力度,争取在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信息化公共服务能力、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与新成果,为推动学校智慧化办学、高质量发展切实提供资源技术支撑与保障。

来源:《在线学习》杂志2021年1月刊(总第67期)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