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赶回家过年,面对父母是什么感受?这首小诗写进了我的内心
顺势而为47 发表于:2021-2-5 13:35:33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34
年关已尽,想必不少谋食他城的朋友,已经收拾好了行装,或者已经踏上了归途。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随着车辆徐行,我们的心,也随之飞到了家山,想的梦的,也都是与父母团聚,与亲友重逢。

可是,回家看到父母,感情是复杂的。尤其是赚辛苦钱的普通务工人员,心中更是百味杂陈。这种感受,早在数百年前,一位诗人用诗将之描绘了出来,读来简直写进了我的内心,不知触动了多少人啊!




《岁暮到家》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论及歌颂母子之情的,大家首先想到的也是孟郊《游子吟》。其实在清朝,同样是传统诗歌的发展高峰,此时诞生了许多优秀诗作,歌咏母子之情的优秀作品也不在少数。

这首《岁暮到家》便是清代诗人蒋士铨的作品。赏析诗之前,我们先大概看下蒋士铨的经历。

蒋士铨祖籍浙江,出生于江西南昌。其父蒋坚是一名秀才,母亲钟令嘉也出自书香门第,所以蒋士铨从小就受到了不错的教育。钟令嘉对从小蒋士铨便非常严格,一年无论酷暑,都指导蒋士铨读书写字。



即便生病了,钟令嘉依旧将蒋士铨抱在手中,吟诵唐诗来哄他。正是如此朝夕相对,蒋士铨与蒋母感情无比深厚。

因为家中贫寒,而且其父想让他“走万里路”,今后不要成为纸上谈兵的书生,于是十岁时就带着他到处游历、拜师。

十九岁的时候,蒋士铨得到状元郎金德瑛的赏识,此后便跟随金德瑛到处游历。因为家中贫寒,蒋士铨在求学的同时,还要想办法补贴家用。一年到头奔波在外,寄人篱下,十分辛苦。



二十一岁那年,临近过年,他赶紧赶慢,终于在除夕的那天,回到了家。

一回家便是母亲的嘘寒问暖。再严格的母亲,也是为了孩子好,当与孩子久别重逢,钟令嘉有一肚子的关怀。我们看诗便知。

首联上句蒋士铨说母亲爱孩子的心,是无穷无尽没有止境的。下句则说母亲看到自己能在除夕当天赶回来,非常欣喜,还算及时。一个“喜”字,所蕴含的是母亲日日夜夜对儿子的盼望。

颔联再具体用“寒衣”、“家信”表达母亲的关切。担心天寒冷到儿子,钟令嘉缝好了冬天衣服,针脚缝得非常密。母亲给孩子做东西,总是要做到最好。桌上的家信,字迹墨痕还是新的,可见母亲给儿子寄信的频率。关切之情,不言而喻。



如今看到蒋士铨回来了,钟令嘉欣喜之后,却是心疼怜惜,因为她发现儿子瘦了。做母亲的,最关心的,还是孩子的身体,她们总能敏锐地发现孩子身体变化,甚至是心理变化。

钟令嘉将诗人叫到身边,细细地询问他在外面的辛酸,与一路的劳顿。

蒋士铨在外面辛苦,母亲在家清贫的生活也同样不好过。据说某年蒋士铨发现家中的存粮,只有五斗米,并且也没有存款什么的,令他十分发愁。

诗人觉得自己没有尽到做儿子的责任,所以不敢说自己在外面有多辛苦,只是挑那些好的说,减少母亲的担忧。



这种心态,和许许多多普通的务工人员是一样的。谋食他乡,与父母一年见不到几回。父母把我们拉扯大,可是当岁月逐渐摧残他们的身体时,我们做儿女的,却不能在他们身边守候陪伴,还要让他们挂念。

所以,基本上当父母问起,大家也都是报喜不报忧。

蒋士铨诗中选取了几个生活片段和细节来描写,如此其母亲的形象非常生动,如在眼前,令人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似乎天下的母亲,都是这般。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