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春晚,幕后的“三步大棋”
贺老师 发表于:2021-2-7 05:31:04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578


第一棋:开创先河

1983年以前,中国早已有了“春晚舞台”,但是受限于电视直播意识,导播经验,技术设备的落后,春晚始终没有引进太大的轰动

1982年,央视召开了筹备新的春节晚会会议,那时的春晚的总导演是任命制,黄一鹤组织上安排成春晚的负责人

刚开始那几年,春晚审查也不成熟,所以的节目基本上一遍就过,节目的创新也很激进






1985年的春晚,在一个舞台上搞了四场表演,结果灯光,舞台,都控制不好,会场抽奖的摩托也被人盗走...

也正是这些失败和失误才造就了黄一鹤后来的创新和今天的春晚

这春晚总导演,黄一鹤一做就是七年,正是这七年给央视春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现场直播与热点连线

在过去一段很长的时间内,中国的春晚大多其实是录制节目,每一个节目都是录好的,直接搬到了电视上,那个时候电视还没普及,还保留了收音机春晚小品...

黄一鹤认为不能再继续录播,也不能再停留在过去的现有文化空间了,既然是春晚是中国团圆守岁的一天,就必须让观众参与进来

即便都是在电视机前看,也不能再走过去的路子了,春晚必须要变,必须要直播,只有直播才能冲突时空障碍,凝聚情感

黄一鹤设置了热线连线,在全国人民的面前用声音表达自己的心声,虽然这个热点连线的“不可控性”让其在后来的春晚中被迫取消了,但是创新的“零点仪式”保存了下来



2,从报幕员到主持人

在以往的春晚中,主持人实际上是担任报幕员的角色,但是黄一鹤的力图改革,从1983年开始,央视春晚主持人除了报幕之外还需要承担控场,互动,营造氛围...

春晚主持人需要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大了,所以在早期选择主持人的考量因素也很大,除了专业主持人外,还有话剧,电影演员...

至于所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男女主持人,直到1992年才正式形成。






3,确立了三件事

除了那些表面上的形式流程之外,黄一鹤大力地引进先进的表演艺,把戏剧专业的戏剧嫁接,成功创立了小品,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小品也正是从1983年保存至今的节目

1989年,1991年,1992年,央视台大力引进新人,赵安,张晓海,朗昆开始登上央视春晚的历史舞台,他们是年轻人敢拼敢当

1990年,在这些年轻人提议下,通过春晚片头解说确立了中国除夕要做的三件事:“包饺子,放鞭炮,看春晚”






第二棋:大刀阔斧搞创新

上世纪90年代,改革春风吹满地。央视内部也跃跃欲试,不断改革,推陈出新。1992年,杨伟光上任央视台长。

杨伟光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是中国电视的拓荒者之一,在他的任职期间是央视时代的巅峰,亲自改革后的《新闻联播》是最有影响力的时期。






上任央视台长之后,杨伟光首次引入了竞争机制。央视春晚的导演可以自由报名,参加竞选的人需要自制海报和报送方案。

一般每年的竞选都会在6月至7月进行,听取竞选人的方案,答辩,上报,一步步往上层走,最终确立导演人选。

竞选制从1993年一直沿用至2010年,在这期间央视台挖掘了众多的人才,技术手段和春晚也不断进步,但有创新就有失败



1,确立每届主题

在杨伟光确立竞选制之后,张子扬走上了央视春晚,他是第一个靠竞选上任的春晚导演。当然也不是所有人能够竞选,在此之前杨伟光已经做了好几年的央视元旦晚会了...

这一次,杨伟光给了张子扬一个大舞台,张子扬成为总导演之后,立马给晚会确立了主题路线,以往的春晚虽然好看但都是大杂烩,需要一个有主题有个性的春晚

于是自打1993年开始,春晚就起名“金鸡唱晓”对应着鸡年的吉祥。



2,多地联动和重视革新

从1993年开始,准确来说应该是从中国的彩色电视普及开始,央视也跟着它一起进入了神州大地的每一户人家。

1993年,张子扬上任的春晚,把春晚通过转播技术传到了全球各地,首次把信号带去了香港,台湾省,新加坡,延续至今。

在舞美上和技术设备上,张子扬把舞台进行改造了,在舞台上营造了一个二层的包厢,这个采用也沿用至今



3,下沉地区

这件事其实不是张子扬做的,这是属于那个时期央视的最辉煌的时代,它开通了一个与街头老百姓与农民的沟通渠道。

从2003年开始,《星光大道》等一直在为央视输送人才,西单女孩,深圳农民的街舞,大衣哥...

那是我们第一次把社会存在的困境危机摆在了台面上,用以一种豪放和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它,促进我们的脱贫攻坚战工作...






创新中危机并存

在央视导演竞选时期,虽然有不断创新的东西,但是在舞台的背后也隐藏了不少危机。

1,精神没跟上物质

在最初的分会场时期,央视春晚最大的问题在于,众多分会场虽然采用了最先进的同步信号与转播技术

节目组也花了很大的心思在这上面,但大多数的分会场还是仅停留在“形式上”,画面虽美但少了文化的韵味









2,广告植入很粗鲁

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和最具号召力的节目。央视春晚是黄金档中的黄金档,在竞选时期,把春晚拖入商业市场的时候,势必是有商业投资进来的。

因此整个央视春晚也成了生意和名利场,根据王洗平的后来回忆,那个时候搞春晚,各地的人给他推举歌手,广告甲方踏破门槛

虽然这样的情况虽好,但是广告植入的方式却很粗鲁,原本春晚干净的桌子,堆满了各种广告商的商标和品牌植入...

广告的创收让央视春晚曾一度原地踏步,且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兴起,央视春晚的不变革,越来越往后走

创作的困境越发的明显,尤其突出在小品这一块,小品变成了模版化的煽动落泪,却不是在过程中让人笑出泪,春晚变成了跟风,追热搜和流量的名利场






以往的春晚是,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那英和王菲的《相约1998》,是梅艳芳的《床前明月光》...

那些年的春晚,是横冲直撞的浪潮的先锋,是中国潮流的先锋,它有歌舞的幻想生平,也有小品黑色幽默的讽刺

在那一刻,人们都能够在春晚寻找到逃避现实但又停在现实的窗口






第三棋:一定要改,不改就死了

2012年,央视春晚的30周年,从未参与春晚的哈文导演团队,去了春晚成了主创团队和总导演

大刀阔斧的改革,响应“自我修正”和“央视春晚转变”,于是哈文商区便取消了广告,取消了贺电祝福,取消了各大评奖...

哈文强调要把选择的标准往作品走,人们需要看的是“有实力有代表作的演员和歌手”,人们要看到的是属于他们的“春晚”,但哈文的改革没能彻底摆脱央视春晚的困境,央视春晚的困境终于在2013年爆发了。






2013年,央视春晚的总收视率与2012年持平,但是对于央视一套本家的收视率却揭开了总收视率的遮羞布。

根据2013年央视自家的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央视一套春晚收视率为18.344,2012年为17.37,2013年更下降到11.362...仅仅3年时间下跌7%个点

央视春晚的收视率下滑已经是不争的事实,2013年6月8日,上边强调,春晚虽然是央视主办,但它是一个国家项目

一定要改,不改就死了。怎么改?要从动员和组织更多广泛力量参与进来,需要改革导演的选聘机制,中国有这么大人口,主创团队一定要拿出创新。

2013年7月12日,央视春晚导演的聘邀制正式建立。






自从2013年起的央视春晚聘邀制以来,央视一直在努力地拓展创新和节目选拔渠道,

从2014年春晚开始,春晚逐渐把中华民族那些传统的东西给搬上舞台:

唐诗宋词,曲,汉,赋,武术,相声,民族歌舞,戏曲,曲艺,雅乐...这些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在央视春晚上重新焕发生机。






人们当然可以觉得央视不好看,觉得央视越来越没味了,但是人们需要有这样的一档节目来守护着我们的文化的渊源

在过去我们的春晚,通过梅艳芳,郭富城,费翔带来的是时尚和个性化的潮流时代,因为那个时候我们是穷,那个时候我们需要赵本山的小品,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危机重重

但是在不断开放和技术进步,互联网的开放性,传递性,自由性不断地冲击着央视春晚的过去时尚引路人的身份...



这一次,央视春晚主动从过去的潮流引路人变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人们当然可以不再看春晚,但是当人们需要它的时候,它就会出现扮演着指明灯的身份

当人们不需要它的时候,春晚就会默默走到人们的身份,成为了过去的守护者,成为了人们共同记忆的载体...

我们需要这么一个春晚,而春晚本身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