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史话,“春节”和“年”的来历及其区别
心随674 发表于:2021-2-11 17:44:15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598
各位朋友,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值此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徐大乎向一年来关注和支持我的朋友以及广大网友问一声过年好,给您拜年了,祝福您及家人健康、长寿、发财、有出息!为给您添乐,我简要讲一讲春节和年的来历以及区别与不同。请大家多多支持和关注,谢谢。




华夏民族特别是以孝道作为统治和治理范式的中原汉民族过“春节”的历史很长,源头已不可考,但据考证在商周以前就有以社火形式出现的节庆日,但作为全民同庆的节庆日出现,还有一个逐步延展和完善的过程,只不过在民国之前,我们现在过的叫“春节”的节日不叫“春节”,而叫“年”,把“年”叫成“春节”,是1911年民国推行公历纪年,将新实行公历纪年的1月1日元旦改叫“年”以后,为以示区别,才将原来的“年”,即阴历或农历纪年的第1天改称“春节”,但由于把“春节”称为“年”的历史太久,普及性太强,所以,民间还是将“春节”称为“年”,而将官府规定的“年”前面加了个新字,称为新年,从这个意义上将,元旦和新年与年和春节的寓意及其指向性是清晰和明确的,所以,大家不必再计较该叫“春节”还是该叫“年”了,在特定场景下,“春节”和“年”的语义相同,指向性很清晰明确,正确的称谓是:公历的第1天叫元旦或新年,阴历或农历的第1天称为春节或年或大年。

说明和解释。1、“春节”一词的来历。主张以西方为师的资产阶级在1912年建立政权后,为彰显自己的追求与腔调,推行了延续至今的公历纪元或历法,即我们日常所说的公历或阳历,如此以来,因阳历和阴历纪年参照物的不同,一年的结束和起始时间节点略有不同,因此,为调和矛盾,平衡阴阳历差别,特别是凸显元旦的崇高地位,1913年7月袁世凯政府的内务总长朱启钤向大总统袁世凯上条陈建议:在历法上分春夏秋冬“四季”的基础上,建议再增设“四节”,将原有的端午节改称夏节,中秋节改称秋节,冬至节改称冬节,将传统阴历纪年的“年”改称“春节”,公历年元旦日称为“年”或新年,不知何故,袁世凯大总统,只批准同意将传统的阴历年改称“春节”,但未同意夏、秋和冬节的设立。尽管由于政府的行政推动,但由于传统和习惯力量的作用,公历元旦民间没有变成“年”,时至今日,仍被世人当成了“节”过,原来的“年”也未变成“节”,仍被世人当做“年”来过。2虽然说“春节”和“年”在语义上区别不大,但细细品味,其内涵寓意还是有一定区别与不同的。一是在历史语境下和传统认知里,“年”与“节”的份量和等级是不同的,“节”是节气和休息日,多为历法意义而立,而“年”则大不同,“年”不仅是大号的“节”,而且还是被神和文“化”了的“节”,不仅体量上有差别,内核和实质上也有不同,犹如君臣、将帅之关系和性质。鉴于此,现实中不宜提倡把“年”当节过,如此的话,会失去文化传统灵魂,削弱由血缘而起的宗族关系凝聚力,过“年”传统,及其“年味”、“年俗”,乃是目前唯一可替代宗祠或宗庙作用的传统形式,所以,当珍惜之。二是在现代语境下,称“春节”为“年”,意识上感觉更传统和更世俗一些,而将“年”称作“春节”的大多是将“年”当成“节”过的年轻人,将“年”称作“春节”,沧桑感似乎少了些,而书面语感似乎更强一些。三是口称过“年”的人,意识中似乎更侧重于回顾与庆祝,而爱说过“春节”的人,其下意识里展望与重启的意味可能更浓些。鉴于此,建议:第一,去掉“春节”的名称,改称“年”或“大年”,因为“春节”毕竟还是节,且容易使年轻人将“年节”混淆,矮化了“年”。第二,将“年”字进行正式释义,廓清“年”的内涵,建议将过去宗祠里进行的祭祖、教化以及孝道、亲亲和睦邻等内容加入“年”的词义和年俗中,以继承传统,光大孝文化。



情入内心,福到您家!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