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县桐坪镇卫星村永安庙:古驿道上的瑰丽宝藏
123456811 发表于:2021-3-2 15:17:41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628


如今的永安庙建于元代。



斗拱用材非常粗壮。

华西都市报讯 距离南部县城西北大约120多公里,与盐亭、梓潼、剑阁三县交界的地方,有一个偏僻的乡镇——桐坪镇。在该镇卫星村一片地势平坦的田野里,矗立着一座不太为世人知晓的永安庙。近日,在国务院公布的第八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名单中,永安庙赫然在列。

一座名不见经传的永安庙,为何能跻身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行列?永安庙中蕴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祈祷减灾免疫

唐代始建寺庙

在永安庙前,保存着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所刊刻的《安仁乡杜氏上三房培修永安庙碑记》,对永安庙的来龙去脉作了详细交待:“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守土(主)者以庙请于朝,为士民水旱疾疫之祷……乃奉敕修建,今千余年矣,恩敕虽久失落,上有紫金梁巍然独存,百吾地之鲁(增)灵光欤……”清朝同治时,寺庙仅存唐代建筑的梁架,而现存梁上题记有:“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补修”、及“大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岁次丁丑姑洗(即农历三月)月谷旦”,在一柱础上刻有“乾隆二十四年更换梁柱磉礅”等题记。而左右厢房建于清道光朝,梁上有题记:“道光二十二年岁壬寅九月补修正殿兴建两廊……”等。

根据以上所记,能够了解到这座寺庙大致的来龙去脉:永安庙始建于唐代的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也就是唐高宗李治即位的第二年,距今已长达1300多年。修建寺庙的目的,是为了祈祷神灵保佑这方土地上的人民,免受水旱灾、疾病瘟疫。在清朝的雍正、乾隆、道光等年间,先后进行过维修、扩建。

自古以来,著名的寺庙或修建在崇山峻岭之间,或修建在巍巍城池之中。然而,永安庙却独独坐落于群山环绕的平旷处,只有一条小河呈玉带般绕过寺庙前后。那么,为何要在群山环抱、清幽静谧的荒野间修建这座寺庙呢?经过走访乡间,查阅史料方知,上千年前,这里并非不毛之地,而是有一座繁华的集镇——永安镇。

如今的南部县,最早称为南充国县、南国县;魏晋南北朝期间的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改名为南部县。同时,在南部县西北部分置了一个西水县,西水县治最早就设在离永安庙不远的太霞乡西河边的严家坝。于是,一条由西水县通往省城的驿道应运而生。地处驿道上的永安镇,建起了驿站,供来往官员休息。很快,商贾云集,官吏往来,兵卒穿梭,成为一座欣欣向荣、热闹繁华的集镇。又据《唐书》载:“武德四年,析盐亭及剑州之黄安、阆州之西水置。有盐。有女徒山”。也就是说,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朝将今盐亭、剑阁、西水的一些乡镇重组,建立了永泰县。永泰县辖治范围包括南部县的大坪、西河、店垭、桐坪、丘垭、光中、神坝、太霞,以及盐亭的石牛、茶亭,梓潼的大新、仁和,及剑阁元山的东南地方。桐坪,恰好居中,永泰县治设置在永安镇,直到北宋末年,才迁入盐亭县永泰乡。

在当地,还流传有这样的传说:“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李隆基从长安前往成都避难之时,曾经来到永安镇,在庙中住了一夜。“安史之乱”平定以后,李隆基重返长安后,还专门派人送来了几根上等的紫檀木用于维修寺庙。这些紫檀木后来作为了房梁,从此就有了御赐的“紫金梁”之说。在清同治年间的“碑记”中,还有“紫金梁巍然独存”的记载。

其实,关于“奉敕”建庙的说法,在正史里,是没有这样的记录的;至于皇帝赠送紫檀木,也没有更多的实证。据长期从事文物研究的南部县文物管理所所长陈刚介绍,永安庙只是当地杜氏家族的家庙而已。与周边的南部县醴峰观何氏家庙、阆中市五龙庙任氏家庙、阆中市永安寺鲜于氏家庙、盐亭县花林寺李氏家庙等古建筑一道,共同构成了川东北元代家庙体系,形成四川元代建筑史的区域特色。就是现在,永安庙依然是当地杜氏家族后裔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

从庙前残留的“碑记”可以看出:同治年间负责培修寺庙的,是杜氏家族的第三房。如今,寺庙的守护人员是年逾七旬的杜子仁。据老人讲,他在这里守了20多年,是家庭第五代守庙人。

永安庙是一座家庙,也能够从民间传说中得到印证:据说杜氏有一族人,在外地为官。他为官清正,爱民如子,颇有政绩,士民颂之。他去世以后,家族为了纪念他,教育子孙后代如何做人,因而修建了这座寺庙。因为寺庙位于永安镇,也就叫作永安庙。不过,遗憾的是史籍中没有记载,也就无从知晓这位杜氏先辈的名字。



稀有元代建筑

顺利入围“国保”

唐代建设的永安庙,栉风沐雨,度过了近七百年的时光。到了宋朝末年,蒙军顺着驿道,气势汹汹前往攻打西水县,途经永安镇时,他们放火烧毁集镇,永安庙自然难以幸免。虽经当地人全力抢救,最后也只保留下少许的梁架等。如今的永安庙建于元代,明、清两代进行过大规模的维修、扩建。多年来,人们把永安庙当作明代建筑。不过,经国内权威专家近年反复考证,确定永安庙整体建筑保留了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特征,是四川目前仅有的12处元代建筑。无疑,这是古驿道上不可多得的瑰丽宝藏。

永安庙占地12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为庭堂式斗拱建筑,歇山式屋顶。永安庙建筑用料硕大,梁架构造独特,营造手法粗犷大气,尤其体现在斗拱制作上,不仅式样丰富繁多,而且做工精湛考究。

永安庙三间庙面宽8.2米,进深6.2米,建筑主体梁架为抬梁式,正面檐下施斗拱五朵,斗拱用材非常粗壮,这在其他明代斗拱建筑中十分罕见。屋顶脊上有两条青龙,龙背各有一条鳌鱼,脊上砖雕为十二生肖,脊饰由瑞兽及花草砖镶砌,脊中饰宝瓶,屋顶有一尊笑弥勒佛像,屋顶施筒瓦,瓦当沟滴作云形和如意形。檐柱高4米,柱径50厘米,柱端前后有砍杀(此为古建专用术语,即砍削小于柱径的前后端部),露出地表的柱础呈圆形,础周饰花草。大殿脊上正面,是十二生肖浮雕,形态逼真;后面是龙浮雕,双龙盘旋于天地之间,飞腾于波涛之上,栩栩如生。

在永安庙正殿前面,还有五个形似莲花般的支撑物,人称莲花墩。这也是永安庙与众不同之处。

永安庙为进一步研究元代建筑在四川的演变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正因为永安庙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曾经不太知名的它,经专家们实地勘查,一致同意将它纳入国家级保护文物行列。



陶瓷瓦砾出土

古镇终见端倪

对于永安镇历史上是不是真实存在,其实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论。其原因在于,自唐宋元明清以来,这一带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反反复复的不断调整,永安庙所在地,先后隶属充国县、南国县、西水县、永泰县、晋安县、南部县管辖。区划的走马灯式的变迁,带来的是这些历史时期档案史料散佚,甚至荡然无存,历史,只有在民间口口相传,文字记录中,留下长长的史料空白。

不过,这种质疑声在21世纪初戛然而止。2008年秋天,在距永安庙大约800米的地方,南部县文物普查小组发现了唐代永安镇遗址。遗址位于诸山环抱的河谷平地,长约800米,宽约750米,呈东南-西北走向,分布于永安河两岸。遗址范围包括瓦子地、楼房湾、大地岩、城池窝四个区域。瓦子地文化层距地表0.6—1.0米,厚约0.4米,其中有唐、宋、明、清等时代的各种瓦砾及陶瓷碎片。采集标本中的唐代青釉弦纹、长沙窑碗等陶瓷片尤具特色。

同时,还从这个村的3、4、5村民小组,即历史上习惯称为楼房街、天井坝、枣子林等多处地方,出土了大量堆积的瓦砾,破碎的陶瓷、器具。经鉴定,有的陶瓷,属于汉代遗留下来的。大量陶瓷、器具、瓦砾纷纷出土,有力地证明了在永安庙周围,历史上有过相当的繁荣场景。物证显示,这里存在着一个欣欣向荣的集镇。(贾登荣 图片由南部县文物管理所提供)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