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春节源头何以在阆中?
伊索谗言 发表于:2021-3-18 23:02:30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523


张万福/文


1阆中地处温带,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一九二九,缩脚缩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八九,摇脚摆手,九九八十一,下河摸鲢鱼......。”这是留在我记忆中,印象非常深刻的一首阆中数九歌谣。儿时,每一个冬季都是最难捱的。每年冬季一到,母亲就开始数九,数上9天是一九,再数9天是二九。三九四九是阆中的极寒天气,此时最低气温一般在3℃上下。偶尔气温也会越过0℃,达到-4℃左右,但这样的天气,似乎只存留在我儿时的记忆里。
近些年来,这种情况似乎比较少见了。进入五九、六九时,最冷的时候过去了,天气便也渐渐暖和起来。此时,阆中沿河两岸也就出现了人们三三两两出行,相约一起“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了。冷气积久的小寒过去了,寒冷的大寒结束,春天开始萌动,大地万物也开始有了生气。



而在夏季,人们说:“一年四季到大暑,年中最热是三伏。”阆中“入伏”比北边一些地区大约要早五天左右,一般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如2019年夏天,按照传统历法的推算,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7月12日)起为初伏,第4个庚日(7月22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的第1个庚日(8月11日)起为末伏。
阆中入伏期间的整体平均气温一般在28℃至29℃,超过35℃以上温度有,但时间短且比较少。整个夏季最热的时段一般集中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入夏之后,阆中的雨水比较频繁,有时候气温达到35℃以上时,雨水一来,太阳就不见了,气温也就降下来了。
阆中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适度。年均温度17℃。常年无霜期290天,年均日照1379.8小时,年均降水量1033.9毫米。一年十二个月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三个月,时间基本均等,四季异常分明。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我还是一个少不更事的懵懂少年时,不知道有低纬度地区无冬,高纬度地区无夏,中纬度地区四季分明的区别,以为全世界如一,该冷时一起冷;该热时一起热。长大后,读了书,走过了东西南北,才知道:在不同的地方,气温是不一样的。纬度低的地区,全年基本没有冬天;纬度高的地区,全年没有四季之分,也没有夏天可言;只有中纬度地区,才存在四季分明的自然现象。
阆中地处北温带地区,正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轮回的标准时空区,华夏春节源头在此起源,是很正常的事情。
2北纬30℃线附近,是四季轮回标准时空区,阆中距此最近
“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作干支以定日月度。”这是《春秋命历序》中的一段话。《尚书·尧典》中也说: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在“万物浑浑”的时代,人们逐渐注意到:太阳每天东升西落,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山岩与林木投下的影子会随着太阳光从一边移动到另一边。日久,人们学会了依据太阳光影的移动变化,确定一天时间的变化。再后来人们发明了圭表与日晷来掌握时间。
使用圭表时,人们将其平置于北面,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时,圭表上即可留下清晨第一缕阳光的影子。人们根据圭表每天不同时段的不同表影,测量、比较和标定日影的周日、周年变化。并根据这些表影定方向、测时间、求出周年常数、划分季节和制定新一年的历法。
日晷由晷盘与晷针组成。当太阳光照到晷针上,盘面上便产生了晷针的投影,随着晷针投影的移动,人们就可以根据日影的方向来判断时间。由此也得知了一天大致的时段时刻。



古时,人们以这种“观象授时”方法,掌握时间,定制历法。夏朝时期,先民们在制定《夏历》时,竖竿观日,以圭表竿影长短确定“夏至”、“冬至”时间,并依据一年中昼夜的长短变化确定“春分”、“秋分”时间。资料显示:春分时,太阳位于黄经0度;夏至时,太阳位于黄经90度;秋分时,太阳位于黄经180度;冬至时,太阳位于黄经270度。而人们在观测获取这些数据之前,必须首先确定一个时空标准原点。笔者认为:中国《夏历》、《太初历》的这个时空标准原点应在:北纬30°线附近,该纬线附近,应系华夏古代历法四季轮回的标准时空区。
几千年来,北纬30°线附近始终充满神奇、魔幻般的色彩。这条纬线附近不仅有玛雅文明遗址、三星堆文明遗址、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大陆神农架、凌家滩文明遗址,还有诡异的百慕大三角、日本龙三角、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死海、昆仑山、珠穆朗玛峰,以及传说中神秘沉没的大西洲等。
阆中处在一年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的标准时空区,距北纬30°线最近。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说:华夏春节源自阆中!
3《太初历》与《夏历》新年正月朔日的地理坐标点,基本相同
在言及《太初历》与《夏历》新年正月朔日时,我曾写道:“正月:启蛰。言始发蛰也。雁北乡。先言雁而后言乡者,何也?见雁而后数其乡也。乡者,何也?乡其居也,雁以北方为居。何以谓之居?生且长焉尔。......时有俊风。俊者,大也。大风,南风也。何大于南风也?曰:合冰必于南风,解冰必于南风;生必于南风,收必于南风;故大之也。寒日涤冻涂。涤也者,变也,变而暖也。冻涂也者,冻下而泽上多也。田鼠出。田鼠者,嗛鼠也,记时也。农率均田。”
《夏小正》(即《夏历》)上的这句话,说的是:立春之后,随着太阳光从北回归线由南往北移动,大雁开始北归。此时,温暖的南风吹拂大地,阳气上升,在洞中蜗居了整整一个冬天的田鼠,也出洞活动了,此时,山民们也可以下田劳作了。



据此,可以认为:《夏小正》正月的时空节点,就在巴蜀。
《夏小正》的创制者是夏王朝的第一位国君夏启,夏启是夏禹的儿子。《史记·夏本纪》曰:“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西汉时,扬 雄也说:夏禹系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其地名是一个叫痢儿畔的地方。
当年,夏禹接受尧舜禅位,其子启登上夏朝王位后,虽然依据尧舜时代的“观象授时”原则创立了夏朝的历法,但《夏历》的正月,却不是以夏王朝都邑所在的崇山地区的时间节点来设置的。(据悉:夏朝时,都城设置复杂多变。夏禹初时,在阳城建都。同时在晋南又分设三个政治中心;夏启时,颖水上游一带的阳翟与黄台,同为夏启时都城。)
《夏历》的正月初一,大约在立春前后十天之内,此时,淮河与秦岭以北的地区,都还非常寒冷,所以,《夏小正》中的正月,不是说的北方地区;而南方地区的南海郡、合浦郡、珠崖郡、儋耳郡、苍梧郡以及西南夷的滇国、夜郎国,东部沿海的闽越国等这些地方的冬天一点也不寒冷。这些地方的正月与其他月份的气候差异不大。《夏小正》中的正月,也不是说的南方地区。
前者在正月时,根本看不到田鼠出洞的迹象;后者正月时,山民也不可能下田劳作。而《夏历》正月时,田鼠出洞穴和山民下田准备农耕的情况,则完全可能出现在夏禹故乡的蜀郡西南一带。
此时,整个巴蜀大地,阳气上升,山川草木也都普遍发出新芽了。
巴蜀正接近于北半球北回归线的南北临界点,而从汶山郡广柔县一直平行向东正是落下闳故里所在的地方。也就是说巴郡阆中,也正处在这个节点附近不远的地方。
落下闳创制的《太初历》与夏历《夏小正》确定的新年正月朔日时空点,基本相同,同处于北纬30°线附近。



今天人们发现:汶山郡广柔县(今汶川县)地理坐标为:北纬30°45′~31°43′;而《太初历》创制者落下闳的故里——阆中,其地理坐标为:北纬31°22′~31°51′。两者几乎同处于南北交汇的一条平行线上。
落下闳在研制大汉新历中,选择与夏历基本相同的时空点,即以阆中所在的地理坐标点,作为《太初历》新年正月朔日的时空点,必然有其深邃的含义。因此,人们将阆中视为华夏春节的时空原点,将阆中视为华夏春节的发源地,也是正确的!
4上古时期的《华胥历》、《伏義历》源自阆中
去年,河南省洛阳市在隆重推出2020年春节文化系列活动时,提出《春节,起源于洛阳》。并通过众多学人在媒体大造舆论说:“《夏小正》之前,中国还有两部早期历法《华胥历》和《伏羲历》”。“《华胥历》是华胥氏发明并使用的历法”,“《伏羲历》是在《华胥历》基础上修订而成”。“八卦是《伏羲历》的哲学依据。”“到了夏代,在《华胥历》和《伏羲历》的基础上,《夏小正》形成”等等。
但这些说法不仅没能证明“春节,起源于洛阳”,反倒说明:华夏历法的根在阆中,上古时期的《华胥历》、《伏義历》可能都源自阆中。
华胥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的女首领,是伏羲的母亲。古书上明确记载:华胥是阆中人。南宋时,以详述上古历史、地理、风俗、氏族等方面史事和传说见长的《路史》曰:“所都国有华胥之渊,盖因华胥居之而得名,乃阆中渝水也”。
华胥之渊,即阆中古南池,亦称彭池。相传,华胥在阆中创制《华胥历》,又恰巧在古南池畔“履大人迹”而孕伏羲后,由于受洪涝威胁,率部落族人溯嘉陵江而上至秦岭脚下,从秦岭南部经白龙江进入甘肃天水一带生息繁衍。因此有伏羲“生于成纪”之说。《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诗含神雾》云:“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宓牺”,即伏羲。
之后,伏羲曾三次回到故乡,在云台山观天测地,创制先天八卦。云台山至今还遗存有上古之时的观星台。云台山,又称天柱山、灵台山。在阆中城东北30华里处。
说它是云台山,是其山峰陡峻,四面深谷,顶峰有约l平方公里的平台;说它是天柱山,是其一峰独立,直傲天穹,宛如擎天之柱;说它是灵台山,是其山顶地形呈天然太极图,整个山形恰似天设地造的八卦图。《太平寰宇记》说:“云台山,……有鱼池,宜五保、无恶毒、可渡灾”。
山西师范大学教授袁有根先生,二十多年前在阆中实地考察后,在其《神妙的云台山》中介绍:云台山周围恰恰八座山,分别是:紫阳山、铜鼓山、博树崖、文成山、双山垭、文笔垭、北斗山、冒火山。云台山又有八个山脚分别分布在正北、东北、正东、东南、正南、西南、正西、西北。云台山顶部恰似一个太极图,突起的部分像个阳鱼,凹下的部分像个阴鱼。这阴阳鱼配上周围的八座山,不正是一幅巨大的八卦图吗!
孔子在《易传?系辞》说:“古包牺氏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创‘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伏羲在阆中首创“先天八卦”,正是通过对天地万物智慧的观察,感悟到天地造化的神妙而灵性闪现的结果。



清川北道台黎学锦曾在“保宁府志序”中也说“夫阆中渝水为华胥之渊,伏羲所都,三巴首导神功也”。肯定了伏羲创制“八卦”与阆中的密切联系。
伏羲所创先天八卦,也称自然八卦,所表述的就是对“年关顺、大地大母生春”的期盼与祈求。《伏羲历》确立元日,初定春节,后人由此尊伏羲为春神。
在人类“无知无识”时代,伏羲就有很多了不起的創造发明。伏羲在阆中形成的“八卦理念”,也成为他在《华胥历》的基础上,创制“《伏羲历》的哲学依据”。后来,先民们在《华胥历》与《伏羲历》基础上,最终形成《夏小正》,即《夏历》历法。
5“落下闳于地中转浑天”的“地中”是阆中
在很多史料典籍中,古人们谈到落下闳制《太初历》时,都说他:“于地中转浑天,改颛顼历作太初历。”或‘落下闳为武帝于地中转浑天,定时节,作太初历。”等等。
这个“地中”究竟在哪里?历史上古人们对“地中”有三种说法:
一说在长安。但唐代李淳风对此否认说:“是时汉都长安,而向不言测影处所。若在长安,则非晷影之正也。”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关增建教授也说:“在中国历史上,长安从来没有取得过地中的地位”。
二说在洛阳。此说系周武王灭殷后,“周公营洛”需要形成。但后来周公也否定了此说。明代学者陈耀文在《天中记》追述曰:“周公之心何心也! 恒言洛当天地之中,周公以土圭测之,非中之正也”。
三说在阳城。公元前2070年,夏禹在阳城建立夏朝。阳城地中说由此产生。但对此质疑者也不少,且落下闳也从未到过阳城。



阆中学者刘先澄先生在《从阆中古观星台到落下闳观星环境的思考》一文中认为:“用日影一尺五寸测定‘地中’是很难有定论的。”因为,“大地是球形,在同一纬度测定日影的长度,应该是相同的。于是‘地中’就有无穷个,也就不是‘地中’了。”
深入考证,人们认为:落下闳“转浑天”的“地中”,就是阆中。
刘先澄先生说:前几年,“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黎耕博士、故宫博物院馆员清华大学博士后徐斌女士及其团队曾对阆中古城、文成灵山、桥楼落阳山等地实地勘测认为:灵山应是远古先民观测天象的佳地。而阆中古城以中天楼为中心点构建的地平历系统,最为经典”。“在古城中心的中天楼上进行观测,发现阆中本身就是一个十分良好的‘地平历’系统。”
“地平历,就是选择最佳的位置定位观测,利用山头来为太阳及其它星辰的运动定时位。”
古人曰“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阆中古城由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水系交汇聚结,连绵横亘的山梁,相对独立。“蟠龙山雄镇城北,四面砂山云集,呼形朝拥,形成了一个相对闭合的吉地,四周山头像钟表的刻度,山环水绕的中间大坝成了利用仪器观测天象的最理想的环境。”
黎耕、徐斌两位博士说,“尚未有任何一个遗址有如阆中这样完美的天文地理环境”。按南北朝天文学家何承天“天顶之下为地中”的观点,阆中最具备作为“地中”的条件。
落下闳在被谯隆推荐,赴长安参加改制历法之前,在阆中长期的观测研究中,就已经积累了大量数据。前往京城时,他已是满腹经纶,成竹在胸。在长安研制历法中,他也许会偶尔回到家乡,在故里呆上一些时候,以验证他在京城观测推演的各种数据等。
经过六年多的艰辛努力,落下闳的新历方案最终胜出。当其被朝廷赐名《太初历》颁布推行时,汉武帝打算授落下闳为“侍中”留在长安,他却坚辞“不受”,又回到了他心中的“地中”圣地。
汉唐时,阆中即是天下遐迩所闻的天文中心。
西汉时,阆中不仅有落下闳这样的浑天学宗师;之后还有任文孙、任文公父子天文学家;三国蜀汉时更有周舒、周群、周巨祖孙三代天文学家。
唐时,星象学大师袁天罡,借太宗皇命“往西南方测步王气”来到阆中,实为寻访落下闳运算转历的“地中”环境。不久,与之齐名的另一位星象大师李淳风也步其后尘来到阆中,并在落下闳当年观测天象的蟠龙山南建起观星台观测天象。之后,两人再也没有离开阆中。
中国古代最知名的四个天象学家落下闳、张衡、袁天罡、李淳风,其中三个都与阆中结缘,这些奇特现象,一定是与阆中“地中”环境有联系的。
在天文学家们的眼中,“地中”是天地时空的中心,也应该是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的中心,自然也是华夏春节起源的时空原点!
6落下闳根植于阆中
落下闳(公元前156年——前87年)根植于阆中,系土生土长阆中人,是享誉世界的天文、历算学家。(注:落下闳氏族根基及其家学渊源,请参见笔者长篇历史文稿《落下闳与华夏春节之谜》)
西汉元封年间,落下闳受汉武帝征聘,官居太史待诏。他研制的《太初历》上承夏制,被誉为“后世制历之宗”,而延至今日;他首次将24节气纳入历法体系,使节令、物候与月份安排更为准确,至今对人们产生着巨大影响;他恒定孟春正月朔日为岁首,才始有今天的春节;
二千多年来,孟春正月朔日,即是春天的节日,也是华夏族人除旧迎新的节日。
节日期间,华夏大地各民族人民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



春节又是一个家家户户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人们此时大都不远千里回到故里,回到父母身边。因此,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她象征团结、兴旺、吉祥、喜庆、和谐、安宁、和平,是对未来寄托新希望的佳节。春节它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饱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对生命的追求与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社会伦理观念。
从古到今,对整个华夏族人来说,春节它不仅仅只是一个节日, 同时也是人们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
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变化,今天,春节,它已经成为华夏各民族一年一度的欢乐节、团圆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二0一七年,四川省评选出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人——夏禹(夏)、李冰(战国)、落下闳(西汉)、杨雄(西汉)、陈寿(三国、西晋)、武则天(唐)、李白(唐)、田锡(北宋)、苏轼(北宋)、杨慎(明朝)。落下闳位列第三位。
因此,人们说华夏春节源头在阆中,乃实至名归!说落下闳为华夏春节福祖,系名副其实!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