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文化的核心在阆中,巴賨文化是其文脉之源
形腿望舞 发表于:2021-3-29 00:50:19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636


侯小平 敬 健 /文

导语:上世纪中后期,一些知名的巴蜀文史大家相继提出了巴賨文化的概念,在巴文化区的达州、广安、巴中和重庆市等地,巴賨文化受到学界的普遍重视,达州、广安、巴中等市把巴賨文化的深入研究与开发利用,列入了本市的重要文旅资源,并取得了一些重大成果。

但长期以来,巴賨文化在阆中文化界一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与阆中进入后5A的文旅市场转型升级的新时期很不相适应。笔者经过近20年的潜心钻研和艰辛探索,初步形成了阆中文脉及巴賨主题文化核心内涵的新论点,期望以此推动巴賨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发掘,为阆中文化旅游转型升级提供更多的优质资源。

1巴賨文化的定义

賨人是秦汉以前生活在以阆中为核心的嘉陵江中下游流域的土著民族,春秋以前称为板楯蛮,秦汉时期称为賨人,这些史实载于各类历史典籍之中。《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板楯蛮夷者,秦昭襄王时有一白虎,常从群虎数游秦,蜀、巴、汉之境,伤害千余人(历史真相是巴人廪君蛮在川东起义)。

昭王乃重募国中有能杀虎者,赏邑万家,金百镒。时有巴郡阆中夷人(板楯蛮夷),能作白竹之弩,乃登楼射杀白虎(实指板楯蛮夷镇压了廪君蛮夷的起义)。昭王嘉之,而以其夷人,不欲加封,乃刻石盟要,……盟曰:‘秦犯夷,输(赔)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夷人安之。至高祖为汉王,发夷人还伐三秦。秦地既定,乃遣还巴中(阆中),复其渠帅(范目)罗、朴、昝、鄂、度、夕、龚七姓,不输租赋,余户乃岁入賨钱口四十。世号为板楯蛮夷”。




成都浆洗街出土文物-賨人陶俑

《华阳国志·巴志》载:“阆中有渝水,賨人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先锋,锐气喜舞,数陷阵,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命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汉兴,高祖因复之(遵循秦昭襄王与板楯蛮刻石为盟的旧例),专以射白虎为事,户岁出賨钱口四十,故世号‘白虎复夷’,一曰板楯蛮,今所谓‘弜头虎子’者也”。东汉杨雄《蜀地赋》载:“东(指西蜀东面以阆中为核心的巴地)有巴賨,绵亘百濮”。《汉书》、《晋书》、《隋书》等正史典对賨人祖居阆中都有大致相同的记载,不再列出。

賨人是华胥、伏羲的宗亲裔族,他们创造的土著文化,史家称为巴賨文化,是巴文化细分的次区域文化,具有悠久独立的始源。这个次区域文化的范围大致包括阆中、重庆、三峡地区、川东北、川北和陕西汉中以及甘肃陇东南等地区。

巴賨文化是巴蜀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冯时先生、谭继和先生、林向先生、童恩正先生、邓少琴先生、徐南洲先生、段渝先生等国内当代著名中华文史大家和巴蜀文史大家一致指出,阆中是四川北部的古文明中心,这个中心区域就是土著賨人板楯蛮的祖居之地。

谭继和先生在《中国古天文圣地阆中》(吉林人民出版社,2018年出版)一书中指出,从阆中发现了华胥梦的大量口传故事和史料,说明阆中是华胥梦文化产生的腹心地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保留文明源头史故事的文明源头标志地典型之一。

巴文化是其中一支地域文化,是中华文明中具有独立始源、富有地方特色,并融入中原文化的一枝奇葩。阆中是土著巴学的中心(这个土著巴学的实质就是由土著賨人创立的巴賨文化)。

邓少琴先生在《巴史三探》一文中据引《后汉书·南蛮传》指出,分布于巴地各处的板楯蛮賨人,椎髻,虎皮衣楯,便弩射,是板楯蛮的部族形象,并演变成巴人各族的习俗。

童恩正先生在《古代的巴蜀》(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4月出版)一书中指出,賨是川东一种古老的土著部族,賨就是板楯蛮。

林向先生在《四川盆地巴文化的探索》一文中指出,宣汉罗家坝出土的巴文化遗物(四川盆地出土的巴文化最大的遗址区)以前认为是巴文化遗址,确切讲应属于“巴文化”中的“賨文化”,(重庆云阳)李家坝遗址也与賨、彭有关。

段渝先生在《板楯蛮与巴文化及相关问题》一文中指出,板楯蛮在一些文献中又称为賨人,是世居川东地区的土著民族之一,本由使用木盾得名,后遂成为族称。板楯蛮分布甚广,包括整个川东地区,北及汉中东部之南,都是板楯蛮的活跃出没之地。

诸书记载说明,板楯蛮不仅是构成川东巴地,而且也是构成川东巴国各族中分布最广的主要民族之一。段渝先生对賨人创造的巴賨文化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同文中指出,板楯蛮的文化对古代巴文化的凝聚、塑造和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概括而论,这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若干方面:一是巴渝舞的创制,不但对巴文化的传承,而且对中国文化史有着卓越贡献,是中国舞蹈史上常论不衰的主题之一;

二是巫鬼崇拜的起源、兴起和时空扩展,对川东、汉中、峡江以至江汉地区“信巫鬼、重淫祀”传统风俗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刻久远的影响,是古代长江三峡地区巫文化圈的根源所在(賨人创立的巫文化与賨人创立的古天文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

三是以鹖冠子为代表的賨人首开川东道家学术的先河,“巴蜀事道,尤重老子之术”缘此而兴,是汉末张修自称“米师”,在川东和汉中地区传播以老子之术为内核的五斗米道的渊源所在(鹖冠子对古天文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四是作为以“巴有将”(以范目为代表的巴将所具有的‘天性劲勇、恩信方略、敢为人先’的品质)为表征的川东性格特点的主要塑造者,板楯蛮对巴文化传统的凝成和传承贡献尤为突出。

2巴賨文化的核心内涵

巴賨文化在数千年的传承过程中,又涵化出阆中厚重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巴賨文化是阆中文脉的主题文化,主要依据有四大本质内涵,一历史文献记载列举(主要史实载于《尚书》、《左传》、《吕氏春秋》、《史记》、《淮南子》、《汉书》、《晋书》、《华阳国志》、《三国志》、《隋书》、《唐书》、《宋书》、《路史》、《舆地纪胜》、《四川通志》、《地方志》等):华胥在阆中渝水之渚孕育伏羲,伏羲称太暤而为巴人即巴賨板楯蛮的始祖。

在华夏文明史发展的各个重大节点,都有賨人的参与,而且载入史册,如:古史传说时代华夏三大集团的融合过程,賨人功不可没;賨人是大禹治水的生力军;周武王伐纣,賨人吹律听音,以律定历,择定武王伐纣的吉日,充当虎贲先锋,前歌后舞,一举破敌,永载史册;

先秦时期,巴賨圣贤鹖冠子,第一次作出了北斗运行表明四季更替指示农事的重大贡献;战国时期,阆中賨人助秦国平定廪君蛮叛乱,秦王与賨人刻石为盟,传为千古历史佳话;秦汉之际,阆中賨人大首领范目担任汉先锋,率七姓族人暗渡陈仓,平定三秦,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国先锋,史称“亡秦范三侯”;

西汉初,阆中賨人后裔落下闳创制浑天仪,制定太初历而成为华夏“天星”;三国蜀汉及晋朝,賨人是诸葛亮、张飞所依靠的生力军,賨兵队、彭排兵、九连驽士的传奇故事载入史册;唐宋时期,賨人仍然是包括阆中在内的嘉陵江流域川东北地区和峡江区域的重要民族,当时称为僚人,他们完整的保留传承了賨人的习俗,巴讴调被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刘禹锡改编成唐诗新词“竹枝词”;

宋代,包括阆中在内的巴賨文化区域仍然是古天文河洛易学的核心盛传区;明清时期,巴賨文化的遗风仍然是阆中文脉的主要内涵;新时期,巴賨文化及巴賨民俗艺术风情是阆中产生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源头。

賨人在创造巴賨文化的过程中,凝聚成了“引领天地、博大雄健、智慧勤劳、忠信仁爱、包容和合、敢为人先”的伟大文化人格,成为巴蜀文化人格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伟大文化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賨文化人格不断涵化出阆中各个历史时期众多杰出历史人物和俊彥人杰,构成了阆中历史文化厚重丰富的多彩侧面。因此,巴賨文化成为了阆中文脉的源头。



賨人雕塑

二出土历史文物和重大文化遗迹、遗址列举:灵山考古的重大发现,约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专家初步确定属于区别于中原文化的地域文化文物,也就是巴賨文化的文物;彭城坝商周巴賨文化“彭城遗址(省级)”;朱家山商周巴賨文化“坪上遗址(省级)”;水观大垭冠子山战国时期巴賨文化遗址;龙王滩台地战国时期巴賨文化青龙堡遗址;兰家坝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省级);白沙坝战国时期巴賨文化“张仪城遗址”;战国时期巴子国最后的王都;賨人开创穿越连通汉中关中地区和连通成都的古蜀道、古潜道、彭道、古米仓道。

三賨人创造的文化和社会经济重大成果列举:江源文化(华夏祖源)、峡江地区和巴地的巫文化、河洛易学、古天文历法、阆风文化、道家文化、蚕桑丝绸文化、巴賨民俗文化等;主要社会经济成果:巴乡茗贡品茶、清酒、桑椹果酒、唐宋衍生的压酒、药醋、张飞牛肉、賨布、巴缎、俞舟(船棺)、竹编漆器等。

四巴賨民俗及民俗艺术风情列举:重大民俗活动:高禖崇祭、春祭(行春台礼)、鸟母生殖崇拜(慈凫圣地)、腊月跳傩、闹春、北斗崇祭、律管飞灰候气法、祭蚕神;民俗艺术风情列举:巴渝舞(武傩巫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巴讴竹枝调(纥那曲,巴渝舞的文舞),嬥歌;阆州情歌(竹枝调的遗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傩戏、傩舞、民间欢喜傩(跳傩,娱人娱神)、道教傩(道蘸巫舞),均属巴渝舞遗风;

川北花鼓舞、花灯调、车车灯、川北道琴、赶旱船、竹马马、牛灯、打钱棍等,均属巴渝舞遗风;巴相鼓舞及武傩巫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八仙鼓舞(巴讴竹枝调文舞),均属巴渝舞遗风;川北灯戏(老观灯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巴渝舞遗风;川北王皮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巴渝舞遗风;春官说春、跳倮倮(巫舞),巴渝舞遗风;渝水船工123小号子(嘉陵江船工号子)等。

3阆中文脉的核心内涵

文脉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区域内创造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凝聚成的精神财富,也是文明进程中文化和物质的综合反映,又是该民族生存、繁衍、发展的原动力,巴賨文化是阆中文脉的核心内涵。

阆中文脉的本质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阆中六大山系(大仪山系、仙桂山系、大罗山系、蟠龙山系、方山山系、龙山山系)和一江四河(嘉陵江、东河、构溪河、白溪河、西河)构成了阆中山川地理即山水园林路独特的整体形势宗(山川地理整体格局)。由八座山(锦屏山、西岭环、玉台山及伞盖山、蟠龙山、灵山、大象山、敖峰、黄华山)和嘉陵江水环与古城构成独特的山水城格局,共同形成了阆中具有唯一性的自然生态圈。阆山、阆水、阆城,相因相依,所呈现的“昆仑阆风”和合意象则是居住在阆中区域内巴賨先民对阆中独特自然生态圈的情感评价,二者相融,构成了阆中文脉的自然生态文化基因;

二是悠久独立的巴賨文化所涵化衍生的祖源文化、江源文化、巫文化、河洛易学、古天文历法、阆风文化、道家文化、道教文化、春节文化、丝绸文化、饮食文化、三国文化、科举文化、红色文化等厚重多彩的历史文化侧面,由世界五大宗教形成的和谐共生的多元文化,构成了阆中文脉的人文文化基因;




渠县发现的賨人城坝遗址

三是巴賨重大民俗活动和民俗艺术所传承展示的古奥诡异、浪漫清新、喜乐美焕的巴賨民俗风情及巴賨先民创造传承的、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的特色美食技艺和传统名特产品生产技艺,构成了阆中文脉的民俗文化基因。

自然生态文化基因、人文文化基因、民俗文化基因完美耦合,共同构成了阆中文脉的核心内涵,也是阆中文脉的灵魂美态。

文脉保护传承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地脉决定人脉,地脉即自然生态形成的山川地理整体格局,其生态环卫圈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文脉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这是文脉保护、传承、发展的客观条件。人脉创造文脉,人的社会行为直接影响着文脉保护、传承、发展与开发利用的结果,这就是文脉保护、传承、发展与开发利用的主观条件。

人们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各类经济活动都会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促进文脉保护、传承、发展与开发利用的进程。同时,一切不良的社会经济活动又会直接或间接的对文脉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与开发利用,造成直接重大的破坏作用。

4巴賨文化在巴蜀文化区域和嘉陵江文化区域的性质与优势

巴蜀文化区域大致包括四川盆地和峡江区域、重庆市、陕西汉中市、宝鸡市、甘肃天水市、陇东南、湖北襄阳、恩施及鄂西等地区,这是文化区域的划分,而非行政区域的划分,大量考古出土文物可以为证。

在巴蜀文化的大区域内,有一个神秘的古巴蜀文化(四川北部古文明中心)黄金三角区,这就是成渝阆,即以成都为中心的古蜀文明核心区;以重庆为中心的巴文化核心区(巴蜀文化东部文明中心);以阆中为中心的巴賨文化核心区,这个古巴蜀文化黄金三角区是巴蜀文化最富集的区域中心,处处闪烁着巴蜀文化古奥诡异、奇绝美焕的迷人光斑。黄金三角区内的巴蜀文化相互交融、相互融合、又相互独立的传承、传播与发展,形成了该区域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面貌。




渠县发现的賨人城坝遗址

阆中位于巴蜀文化黄金三角区的东北部,是古代川北地区的文明中心。巴賨文化是川北文明中心的主题文化,是巴蜀文化及巴文化不可或缺的核心组成部分,并呈现出巴賨文化独具賨人板楯蛮特色的古奥、博大性质。

巴賨文化是嘉陵江文化的核心内涵。2005年,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和四川省历史学会主办、由西华师范大学历史人文学院承办的嘉陵江文化研讨会在阆中举行,专家学者一致指出“嘉陵江文化的核心在阆中”,“嘉陵江文化的特色性质主要体现为巴文化及巴賨文化的特色和性质”。

阆中位于嘉陵江中游,是巴蜀文化黄金三角区东北部的重要节点,在巴蜀文化区域和嘉陵江文化区域的文旅线路,具有承上启下、不可替代的重大辐射关联作用。以阆中为核心的巴賨文化是新时期国内外文旅市场推出的“华夏探源之旅”、“大蜀道探秘体验之旅”、“中华大国之旅”、“巴蜀探秘之旅”、“昆仑阆风探秘之旅”、“巴蜀丝路之路”、“仙道养生休闲之旅”、“三国文化寻踪体验之旅”等热点旅游线路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是新时期巴蜀文旅市场关注的热点。

综上所述,巴賨文化是阆中文脉的主题定位,是阆中产生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源头,是新时期阆中实现文旅融合高端区域化发展的黄金软实力和市场核心竞争力,必须加强和推动对巴賨文化的深入研究,精细发掘,科学合理利用,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与传播,使巴賨文化真正成为阆中文旅融合的宝贵资源和财富。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