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红色景区景点系列介绍(五)川北道署
123456809 发表于:2021-6-10 17:38:57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72
川北道署四川省廉洁文化基地、阆中古城政德文化教育基地。川北道署俗称“道台衙门”,是我国目前现存为数不多的道署之一。道台衙门是明至民初界于省、府之间设置的重要行政机构。明清时,四川省分东、南、西、北四道而治,它们成为连接省政府与各州、县的桥梁,主要职责是考核辖区的吏治,审理重大案件,督导农桑,整肃税源。







早在明代洪武四年始设川北道署,辖保宁、顺庆、龙安、潼川等31个州、县。到了清初,因“全川未靖”,四川巡抚李国英、布政使及按察使等官员驻守在保宁,道台衙门升级为“省府衙门”。直到顺治十八年四川省会才迁至成都。清初,四川省省会设于阆中时间长达20年。阆中川北道署自明朝设立到民国初年被废除,就一直坐落在阆中古城。它依托于古代府衙机构的制度,反映了明清两代全国道台制度的发展演变,全面揭示了道台制度及实践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和传统官场廉洁教育等方面的作用。穿插其中的“廉洁文化中轴线”,也展现了阆中从古至今廉政文化的传承。










衙署正前方照壁上绘有一形似麒麟的怪兽,名为“贪”。“贪”生性贪吃,喜食自然界的花卉草木和人世间的金银财宝。但它仍不满足,还想吞食从东海上升起的太阳,结果掉进东海淹死,此喻“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心不足吞太阳”。照壁设在此处,意在警示进出的官员克制贪欲。









衙门大堂前甬道正中立有一座戒石坊。戒石坊是明清时官府衙门的“标配”,具有“全国统一标准”:首先,戒石坊均坐北朝南;其次,戒石坊的南面(正面)均书“公生明”三个字,出自《荀子》,意为“公正便能明察事理”;再次,戒石坊的北面(背面)也统一刻有24个字:“御制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意为“官员俸禄来自百姓的血汗钱,百姓容易剥削,但是上天却难以欺瞒”,告诫官员要爱护百姓,不要做贪官污吏。










大堂是衙门的核心建筑,是举行重要活动、审理重大案件的地方。大堂外挂有“振扬风纪”牌匾,是指古代官员要弘扬积极向上的风气,与今天提倡的“树新风、扬正气”相类似。大堂后的墙上,有一个巨大的“廉”字,让游客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廉政廉洁心理警示。










二堂是官员审案时临时休息、内部议事和审理私密案件的地方。堂内上方悬挂一匾额:思補堂,意思是官员需要思考今天审理的案件、批阅的卷宗是否有需要弥补之处。堂内塑有五尊古时官员的蜡像,场景再现的是他们正在商议阆中锦屏书院迁建事宜。







三堂是衙门中轴线上的最后一重建筑,是官员会见客人和阅读、休息之处。三堂内上方悬挂有“天理国法人情”的匾额,它指明了中国古代司法审判的运作原则。讲“天理”意味着审案之官要遵循“天道”,不违背自然权利、自然秩序,始终坚持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持正义的信念和公正的立场;讲“国法”,就是要严格依法裁判,维护法律的尊严;讲“人情”,就是要了解民情民意,在裁判过程中要重视“情理”,体现对人(特别是弱者)的关怀。裁判的过程并不是机械地运用冰冷的法律,而是要做到天理、国法、人情的统一。三堂屋后立有一块“天鉴在兹”碑,提醒官员要自我警策。










至此,阆中川北道署这条“廉政教育中轴线”就完成了一次层层氛围推动、步步沉浸式警示的廉洁教育普及。此外,道署西侧还有牢狱、思豫仓等警示教育场所。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