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一百四十首《竹里馆》(王维)
清风哥 发表于:2021-6-22 08:59:40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542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五】

【古风泊客一席谈】

竹里馆

【盛唐·

王维

·五绝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拼音版:

dú zuò yōu huáng lǐ ,tán qín fù cháng xiào 。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shēn lín rēn bú zhī ,míng yuèl ái xiāng zhào 。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作品介绍]

《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此诗曾被选入语文教科书。



[注释]

1、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2、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3、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4、深林:指“幽篁”。

5、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6、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译文]

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壹/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此诗收录于《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名家点评

《王孟诗评》:顾云:一时清兴,适与景会。

《唐诗广选》:人不知而月相照,正应首句“独坐”二字。

《唐贤三昧集笺注》:幽迥之思,使人神气爽然。

《唐诗笺注》:《辋川》诸诗,皆妙绝天成,不涉色相。止录二首(指《鹿柴》及此诗),尤为色籁俱清,读之肺腑若洗。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毋乃有傲意。

《诗境浅说续编》:《辋川集》中,如《孟城坳》、《栾家濑》诸作,皆闲静而有深湛之思。此诗言月下鸣琴,风篁成韵,虽一片静景,而以浑成出之。坊本《唐诗三百首》特录此首者,殆以其质直易晓,便于初学也。

《唐人绝句精华》:以上四诗(指《鹿柴》、《栾家漱》、《竹里馆》及《鸟鸣涧》),皆一时清景与诗人兴致相会合,故虽写景色、而诗人幽静恬淡之胸怀,亦缘而见。此文家所谓融景入情之作。

佚名





贰/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首王维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本来是一处地名,就在王维的辋川别业之中。中国古代有好多赫赫有名的私家园林啊,这些园林不仅风景如画,更是人文荟萃。比方说西晋石崇有金谷园,那就引来左思、潘岳等等二十四位大名鼎鼎的文人在此聚会,被称为金谷二十四友啊。东晋王羲之有兰亭,永和九年三月三日谢安、孙绰等等四十二位名流在这儿,曲水流觞,这才有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那唐朝王维的辋川别业也是这样一处所在,这处别业位于日暖玉生烟的蓝田,本来是武则天和唐中宗两朝宠臣宋之问的蓝田别业。睿宗上台之后,宋之问失势败落客死他乡,蓝田别业也就换了主人。到开元后期,这所别业辗转到了王维手里。王维不仅是个诗人,还是个画家,胸中自有丘壑,他就把这座别业修成了一处可耕、可读,可娱、可瞧的胜境。在这处胜境,王维设计出了二十个景点,分别起了文杏馆、鹿柴、木兰柴、辛夷坞,等等动人的名字,竹里馆也是其中之一。每个景点他还赋诗一首, 再由同样隐居的好朋友裴迪和诗一首,最后四十首诗就编成一部《辋川集》,再画一幅辋川图。有了这一集、一图,辋川也就奠定了唐朝最著名文人园林的地位。同样,王维也是在这儿修炼成为大名鼎鼎的诗佛。

那要理解《竹里馆》或者说理解《辋川集》,一定先要理解王维在诗人之外的四个身份。哪四个身份呢?第一个身份——隐士,刚刚讲王维是在开元后期接手辋川,而开元后期也正是唐朝政治由清转暗,逐渐走向衰败的时期。开元二十四年,一代文宗张九龄罢相,李林甫登场,王维本来是受职于张九龄的呀,面对此情此景,就逐渐心灰意懒起来。从早年雄心勃勃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逐渐变成了“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虽然他没有像陶渊明那样直接挂冠归去,而是半官半隐,但是从心态上来讲,却是越来越疏远长安的软红十丈,亲近辋川的清凉世界了。那这样一来呢?《辋川集》自然没有雄心壮志,它完全是寄情山水抒写幽怀,这是第一个身份。王维的第二个身份是佛家,大家都知道王维字摩诘嘛,维摩诘其实是个梵文音译,如果用意译的话,就是清净无垢的意思。在佛教经典里,维摩诘其实是一位在家菩萨,身处红尘而不染红尘,这真是对王维的最好写照。王维从小信佛,中年丧妻之后,更是终身不娶,吃斋打坐,精研佛理,往来亲密的人士除了高僧之外,就是裴迪这样的道友了。这样一来,《辋川集》里不仅没有了功名利禄的红尘气,其实也没有了柴米油盐的烟火气,就成了一个充满禅意的空灵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诗人和清风朗月融为一体,真有一种别有天地非人间的感觉。王维的第三个身份是画家,那大家都知道苏轼给他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自己也说“当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他是中国山水画从青绿山水转向写意山水的关键人物, 水墨氤氲正合了诗人的隐逸之气啊!王维画画,又主张“意在笔先”,所谓“意在笔先”不就是精神先行嘛,这其实也是后世文人画的核心理念。这样一来呢,王维的画自然不是单纯的画,而是一幅画出来的诗,同样王维的诗也不再是单纯的诗,而是一首写出来的画,这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的第四个身份是音乐家,之前和大家讲过,王维一曲《玉轮袍》征服了玉真公主的故事。那音乐和诗都讲究声律和节奏啊,而且白居易说得好啊,“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什么时候该有声,什么时候该无声,这不仅仅是音乐的平衡,也是诗的平衡啊。隐、禅、画、声,这四个属于王维的人生特性,怎么体现在诗里头呢?看《竹里馆》吧。

竹里馆,顾名思义,当然是一处建在竹林深处的房子。那这样的景致怎么写呢?前两句: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这两句在讲什么呀,在讲声音啊。所谓“幽篁”就是幽深的竹林,大家都知道竹子在中国人心中可不是一般的植物,那是清俊挺拔的精神象征。“幽篁”二字一出,马上一种清幽意象,已经在我们心里了,问题是一个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该是非常冷清、非常寂静的吧,可是没有关系啊,王维是音乐家,第二句马上来补声音了。“弹琴复长啸”,幽深的竹林是寂静的,但是有诗人在这儿,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不就打破了寂静嘛。那大家想,出现了琴声与啸声,竹林是不是就变得特别热闹,不再幽静了呀?当然不是,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啊。幽深的竹林之中,只有泠泠的琴声和清越的啸声回荡,会显得它格外寂静,这就是以有声胜衬无声啊!而且我们再想,回荡在竹林里的是什么声音啊?是琴和瑟呀。琴是瑶琴,中国传统文化中高人雅士的标配,号称“士无故不撤琴瑟”,所以琴声就是高山流水,就是诗人内心的清雅之音。那“啸”呢?现代词典里说,就是撮口作声,就是打口哨,是不是的也可以这么讲,但是古代人赋予“啸”的,可远远比打口哨丰富。《诗经·召南·江有汜》篇里就讲,“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这“啸”是什么呀?是弃妇的狂歌当哭啊!那到了魏晋南北朝,“啸”又从妇女的长歌,变成了士人的潇洒。比方说西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就讲“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傲世之态就尽在长啸之中了。那这样看来,琴也罢,啸也罢,它是什么呀?它不是普通的音乐,它是诗人的一腔心曲、一番幽情,而这番幽情,和清华在外、淡泊其中的竹子,真是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啊!问题是,诗人这番心曲有没有人知道,或者需要不需要有人知道呢?本质上讲还是需要人知道的吧,古琴本来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嘛,长啸其实也需要有人懂。当年“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去拜访一位隐居的高士孙登,无论他谈什么话,孙登都不回答,阮籍只得长啸几声,起身离去,没想到走到半山腰,忽然听到一阵啸声,有如鸾凤鸣叫穿林而来,这是谁在“啸”啊?孙登在“啸”啊!这样一来两个人虽然什么都没说,但是彼此都懂得了。可是王维独自坐在幽篁之中弹琴长啸,又有谁能听见,谁能听懂啊!看下两句: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是在写什么呀?如果说前两句是在写声音,这两句就是在写光了呀。这里的“深林”其实还是前一句的“幽篁”。寂静的夜晚,深深的竹林应该是非常深邃,非常黑沉沉的吧,可是如果那样就恐怖了呀!王维是画家,怎么能够让自己喜欢的竹里馆恐怖呢,下一句就来补光了。“明月来相照”,月上中天,洒下一片清辉,月光笼罩之下的竹里馆,就不再是黑暗世界,而是犹如幻境,令人神往啊!这就是画家的本事,那么这月亮仅仅带来光亮吗?还不只啊,我们刚刚说过,王维还是佛家,这个月亮带来的不仅是环境的光亮,更是内心的光明啊!为什么这么说呢?诗人在弹琴在长啸,可是这种高雅的情调、超脱的胸怀,本来就不容易被人理解,何况又是在深林之中。“深林人不知”,本来会有知音难觅的寂寞吧,但是呢,虽然人不理解,明月却理解了,它照耀着诗人,也呼应着诗人。如果说李白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里头的明月其实是无情的,只能反衬出诗人的孤独,那么王维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里头的明月它是有情的,是诗人的知己,给诗人的内心洒下了光明啊!那为什么王维能够从月亮身上找到光明呢?因为他是隐士,又是佛家呀!隐士,就是不再介意来自于世人的评判;而佛家,又让他能够与天地同心,和清幽的竹林、清朗的月色,心心相照。

再总体看一遍:“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是不是每一句都那么平淡啊?没有警句吧。写景,无非是幽篁、深林、明月,这三个词;写人,无非是独坐、弹琴、长啸,这三个词。既没有动人的景语,也没有动人的情语,但是呢,整首诗读下来却是那样的宁静安详、清幽绝俗。它让人感觉到,这月夜竹林的景色,是如此空明澄澈、一尘不染,而其间弹琴长啸的诗人,又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明月、幽篁和诗人,相互映衬,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其实不光《竹里馆》如此, 整个《辋川集》都是如此啊。知道《鹿柴》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还是以有声反衬无声, 还是把一束光,照亮清幽世界。一个月光,一个夕照,一个竹林,一个空山,足以让我们领略《辋川集》的整体意境,也足以让我们理解王维作为诗佛的精神吧。再读一遍: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是辽阔的,李白的“明月出天山”是苍凉的,王维的“明月来相照”是幽静的。

佚名





叁/

王维(700—761),字摩诘,佛经称毗耶离城有居士名维摩诘,深通大乘佛法。王维的名与字即本此,因为王维母亲是虔诚的佛教信徒。王维原籍太原郡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后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蒲州人。开元九年(721)举进士,时年十九,授太乐丞,因故被贬为济州(今山东济宁)司仓参军。历任右拾遗、给事中。安禄山陷落长安、洛阳,王维被俘,授伪职。安史之乱平息后,仕至尚书右丞。笃志奉佛,30岁左右丧妻后不再娶,独居30年,无子女。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之一,《四库全书》收《王右丞集笺注》二十八卷,《全唐诗》录其诗四卷。

竹里馆是王维在蓝田(今属陕西西安)南辋川谷别墅周围的景点之一。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中说他的母亲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在寂静。臣遂于蓝田县营山居一所”。陈铁民《王维集校注》于《辋川集》第一首《孟城坳》注释一说:“王维自天宝三载至十五载陷贼前常居于辋川,本集即作于此期间内,具体年代不可确考。”王维在这首诗里抒发了孤独的情绪。

起句写诗人活动的环境非常幽静。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幽篁”指幽深的竹林。《楚辞·九歌·山鬼》说:“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竹里馆”顾名思义是一座建在竹林深处的房子,王维独自坐在里面。他的朋友裴迪的同题诗写道:“出入唯山鸟,幽深无世人。”仅诗的第一句就塑造了一个悠然独处者的形象。

次句承上写诗人悠然独处,借弹琴和长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我们知道王维是著名的音乐家,所以考取进士后,当上了太乐丞。但是他独自坐在竹里馆中弹琴显然不是供人欣赏的,而是抒发自己的怀抱。“长啸”指拖长声音大声吟唱诗歌,如苏轼《和林子中待制》:“早晚渊明赋归去,浩歌长啸老斜川。”可见弹琴还不足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接着又吟唱了起来。他吟唱的诗也许就是这首《竹里馆》。

三、四两句写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人能理解。“深林人不知”本来就是诗中应有之意,如果对人知与不知毫不在意,那他就不会写出这句诗,既然写了这句诗,就表明他还是希望有人能够理解自己的,遗憾的是陪伴他的只是天空中的一轮明月。起句写“人不知”,结句写“月相照”,也可谓相互呼应了。

苏轼《东坡题跋》卷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应当说这首五绝也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在幽深的竹林里,有座竹里馆;在竹里馆内,诗人正在弹琴。天空中有一轮明月,月光透过竹林照进竹里馆。诗中还有图画难以表达的内容,那就是琴声与啸声。至于琴声与啸声抒发了何种情感,则留给读者去想象了。

佚名





肆/

诗词的最大魅力在于文字不多,却能引发大量的想象,从想象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甚至联系他的生平,升华他当时的内心思绪。

苏东坡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王维是一个全能才子,诗书画琴,样样精通。诗的方面,尤其擅长山水诗,向往山水田园生活,也得到了大自然的馈赠,颇具性灵。

就像这一首,类似白话般的语句,铺开的画面是:在一片幽幽竹林中,有一幢安放身心的竹里馆。诗人满腹牢骚,或不能随意倾吐,或无人聆听,他弹起了琴,仍然不能自已,便歌啸出来。林子很大很深很寂静,他的歌声在黑夜中,传出很远。但是没有人应和,只有明月的光辉透过竹叶,斑驳影动,权当是陪伴与慰藉。仁者见者,智者见智。读这首诗,随读者心境的不同,可以淡然,可以惆怅,可以茫然,可以无奈,可以宽心,可以担忧。喜庄子学说的王维,诗词勾勒的哲学境界也是很高的。

此时的我,世俗的我,总归是羡慕王维的,有一幢别墅,有一架琴,精通音律,擅长表达,有一片暂时告别尘嚣的空间,邀得明月,尽情抒发真实的自我。

佚名



伍/

王维的这首《竹里馆》,从字句来看,你没法说哪个字用得好,哪一句是警句;从写法来看,“人不知”呼应“独坐”,“深林”响应“幽篁”,但这种呼应是很平常的写法,你也看不出这其中刻意的痕迹。

所以,这首诗的高妙之处,不在练字谋篇,而在气格神韵。

诗人一个人坐在竹林里,一边弹琴还一边长啸。这里虽有一个“独”字,却看不出诗人的孤独。竹林给诗人一个清幽的环境,而诗人也不是在这里吃烧烤,而是弹琴、长啸。这样的诗境是清幽的,而不是清冷的,是自适的,而不是孤独的。

竹林深密,弹琴长啸,不会打扰世人,也不需要世人观琴吟和。

明月来相照。不像李白的“举杯邀明月”那样,着意于将明月主观化,这里的明月,有一个“来”字,似有情,但诗人自弹琴长啸,并没有刻意与明月的沟通。这只是诗人内在心性与外在景物的自然契合。

通篇下来,诗无一字用力,而境界全出。

就像,在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夜里,诗人王维抱琴来到一片竹林里,弹了会琴,吹了会口哨,完了随手拾掇,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

读王维的诗,感觉王维身上有一种特别的气质。这是一种怎样的气质呢?想来想去,我只想到四个字:风流自适。

所谓风流自适,就是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举止清雅,却又不刻意,对于世俗的世界,既不排斥也不迎合。

无论世事如何变换,他都能够安放好自己的内心。

就比如诗中的“深林人不知”,要么会感叹一翻知音难觅,要么会自许一翻孤高绝世。

而王维,对他来说,“人不知”只是一种状态,他在这种状态中依然能够自适,他弹琴、长啸,与这个清幽的环境融为一体,无喜亦无忧。

洪应明在《菜根谭》里说得好,是真名士自风流。

佚名







《竹里馆》 [盛唐·王维·五绝]

独坐幽篁(huáng)里,弹琴复长啸(xiào)。

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幽篁:幽深的竹林。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深林:指“幽篁”。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竹里馆》,是诗人王维《辋川集》的第一十七首。

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辋川册谷中购置了曾属宋之问的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在与辋川别墅与朋友裴迪唱和,咏当地景物,并自辑其五绝二十首,题名为《辋川集》,自序云:"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岗,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沜,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幽篁:幽深的竹林。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在古文化当中,一个竹,象征清雅高洁;一个琴象征士。诗人独坐在竹里馆,自由自在地弹琴、长啸,随心所欲地抒发着自己的情感。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诗人独坐于幽深的竹林当中,诚然是自己喜欢独居幽静的性格所在,但何尝又不是自己多无法融于当世呢?

也因此,诗人感叹自己,在这幽深的竹林当中,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在陪伴着自己。

对于半官半隐的诗人来说,这是幸耶?还是不幸耶?

《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描写了诗人逸隐于辋川的闲适生活,抒发了诗人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情趣。表达了宁静、淡泊、与世无争的心情。

作者简介

古风泊客 :

徐建老师,此处省略无数字…… (作者属低调之士,嘱咐省略简介)

本文已经过作者授权,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出处:

古风泊客(czgfpk)



编辑:近蘭茶舍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营山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