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丨一封家书里的红色记忆
同感丶 发表于:2021-8-19 10:16:03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629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鲜血染红的革命画卷中,家书,是一抹最温暖的色彩。泛黄的纸张,坚毅的笔迹,承载着革命的豪情、诉说着未尽的遗憾、也寄托着对家人的殷殷眷恋。在成都博物馆“红星耀蓉城·百年铸辉煌”特展上,一封封感人至深的家书,带领我们跨过大半个世纪的硝烟,走近那些至情至性的革命先烈。

在家书里,他们慷慨激昂,誓要将年轻的生命奉献给伟大的革命事业。用奋斗与牺牲,书写对真理和信仰的执著。



李勋硕给二哥李仲耘的信(仿制品) 四川省档案馆藏

李硕勋(1903—1931),四川庆符县(今属高县)人,中共党员。他牺牲的时候还不满30岁,但近一半的人生都奉献给了革命斗争。在成都读书时,李硕勋就在王右木的领导下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展览展出的信件是李硕勋给二哥李仲耘的家书,其中谈及军阀混战,认为只有用革命手段坚决消灭军阀、打击帝国主义,才是唯一的出路,字里行间,洋溢着年轻人蓬勃的朝气和斗争到底的决心。



张露萍家书(仿制品) 四川省档案馆藏

张露萍(1921-1945),四川崇庆县(今崇州市)人,中共党员。曾秘密打入国民党军统局,成为一名杰出的情报工作者。1940年因身份暴露被捕,1945年英勇就义。这是张露萍在延安时写给家人的书信:“家里是希望我回川,可是,一个走上革命道上的人,什么事情也得理智来支配,为了这样,我的毕业出路是以工作为前题(提)……”,家书里有嘘寒问暖的家庭小事,也饱含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情怀。

在家书里,他们是父亲、是女儿、是丈夫,他们对家人殷殷嘱托,絮絮交待,饱含着深情与期许。他们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形象。



王右木给大哥王初龄的信(仿制品) 四川博物院藏



杨伯恺写给夫人危淑元的信(仿制品) 杨伯恺写给小女儿杨宁的信(仿制品) 四川博物院藏

杨伯恺(1894-1949),四川营山县人,中共党员。抗战时期,他参与了对成都文化教育界和川军上层的统战工作,之后又积极协助张澜改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为中国民主同盟,被选为民盟中央委员兼四川省支部宣传部长。在“十二桥惨案”中,他与30余位革命战友牺牲于黎明前最黑暗的前夜。杨伯恺在信中劝勉女儿:“你要立定志向,努力求学问,将来一定赶上你姐姐。”杨伯恺的长女,便是82版电视剧《西游记》的导演杨洁。在杨洁的回忆里,父亲从她幼时便亲自教导其读书,鼓励她写作,这些经历对她日后的人生选择影响至深。



车耀先写给女儿车崇英的信(仿制品) 四川博物院藏

车耀先(1894-1946),四川大邑县人,中共党员。他巧妙利用刘文辉的二十四军军官、教师等身份,培养和保护革命力量,开展抗日宣传工作,曾被戏称为统一战线的“线长”。他经营的“努力餐”饭店,开成都平民快餐的先河,也是成都共产党员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他与子女的通信中,既有对工作学习的提点指导,也有着谆谆告诫,字里行间,均是来自一个父亲的拳拳心意。

还有的家书,是人生最后的绝笔。在即将赴死的前夕,在生命进入倒数的最后时刻,他们只留下一纸余温,宣告自己以生命诠释的信仰,也告慰不舍离开又不得不离开的亲人。



刘愿庵遗书(仿制品) 四川博物院藏

刘愿庵(1895-1930),陕西咸阳人,中共党员。1926年中共成都特别支部委员会成立后,他任特支书记,领导开展工人运动、建立成都工会组织;领导成都广大党员和革命志士,投身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大革命运动,并同国民党右派的倒行逆施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1930年,年仅35岁的刘愿庵被捕,临刑前,他写下遗书,重申自己的革命理想,嘱托亲友对遗体送至医院解剖一事“勿加阻止”,以尽其“最后对人类之贡献”,也劝慰家人不要悲伤,“人生谁不有死”,是共产党人舍生取义的从容。

一封封真情流露的家书,勾勒出一个个鲜活不屈的灵魂。纸短情长,那些汹涌的情感与喷薄的壮志,时隔多年,依然以超越文字的强大力量,深深叩击着每一个阅读者的心灵。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四川, #成都, #营山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