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可疗愈一切
凡尘莲花1 发表于:2021-9-17 10:51:33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53
美食可疗愈一切

------推荐一本书《人间滋味》

《人间滋味》这本书的作者是汪曾祺,他是最会写美食文章的作者,读他的美食书,总是让你一饱口福的欲望,恨不得把他书中所写的美食,都寻来尝一尝。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关于汪曾祺的美食文,据说江苏高邮有一个地方著名美食特产,收录在中学课本《端午的鸭蛋》中,就是“高邮咸鸭蛋”。甚至听闻传说,曾有与汪曾祺同辈的人讲逸闻趣事,常以“高邮咸鸭蛋”来代称汪曾祺老先生。

能够用美食来形容一个人,一定是这个人于美食有相当的热爱和品相的契合。我以为应当是两者都有。

历来都有文人相轻的说法,事实上却不是这样。很多人都想和汪老爷子一起品读美食、美文,赴一场人间值得的饕餮盛宴。请听听文坛大咖们怎么说汪曾祺的美文。

沈从文:“他的文章应当说比几个大师还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才!“大器晚成”,古人早已言之。最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

黄永玉:“他是我认为全中国文章写得最好的,一直到今天都这样认为。”

铁凝:“他带给文坛温暖、快乐和不凡的趣味。”

以上三位大作家的话可以作为这本书推介的核心初衷。全书分四个部分,佐以不同地方餐食,娓娓道来,如故友重逢有咋见之欢,如老妻夜话就处不厌,只余温暖。请跟我来,慢慢品读。

一 安身之本 必资于食

“凡事不宜苟且,且与饮食尤甚,中国的许多菜品,所用原料本不起眼,但经过一番“讲究之后,便成了人间至味。””

这一部分文章主要是从日常生活中的五谷杂粮、山毛野菜说起,信手拈来就是一盘菜,也是一篇美文。首先从《五味》说起,人间五味“酸甜苦麻辣”,各有味道,个中滋味,经历来才知道。

五味排第一当是“酸”。一句“山西人真能吃醋”,表明作者的态度。山西的老陈醋天下闻名。“醋”还有一句俗语,用在描述爱情关系是“打翻了醋坛子”,瞬间就于醋这个调味品加持了世间情感,有了烟火气息和浪漫味道。

作者于酸这个味道,是分人与地方来说的。作者说辽宁人爱吃酸菜白肉火锅,北京人吃羊肉酸菜汤下杂面,福建人、广西人爱吃酸笋,傣族人也爱吃酸。说到傣族人吃酸,我最是喜欢的就是傣家菜了,它的所有食材都是全天然的,尤以各种植物为食材主。最为著名的傣家香茅草烤鱼、鬼鸡,其中用以酸味的调料是来自新鲜的柠檬,柠檬色泽的青黄变化,滋味的清新与酸爽,让人赞不绝口。

说到甜,当然也要举几个地方了。苏州、四川、广东,其实这就是几大名菜的代表,淮扬菜、川菜、粤菜。

苦味最为特别,专门有一个菜就是叫做苦瓜的。苦瓜确实在有趣,据说是可以当做肉食上桌子的,这是我母亲告诉我的。苦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串味,任你菜品本质有多苦,绝不综合其他菜的味道,也是菜品当中最有人品的菜了。在云南将青菜叫做苦菜。很多从云南回来的朋友,在吃过四川回锅肉后,常常需要让老板来一钵苦菜汤,弄得四川厨师不知所以,后来才知道就是青菜汤,解油腻的。

说到麻辣,不能不能说四川。其实云、贵、川、渝都吃麻辣,只不过稍有差别。四川和重庆是麻辣,云南和贵州是干辣。汪曾祺老先生说他吃过最辣的辣椒是在越南。我吃过的最辣的却是云南的小米辣,辣到哭兮兮的,以至于终身不再敢吃小米辣了。在这之前,我以为是我同学老家的营山红油最辣,那次是高考过后,同学请问吃营山热凉粉。同学告诉我吃热凉粉要趁热快吃,我不听,还给他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结果遭辣到泪流满面。这是平生最为著名的两次吃辣经历。

关于辣,中国有俗话:“四川是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湖北人怕不辣”。这里面千古伟人毛主席是最传奇了,他用吃辣来比喻一个人是否革命,他不仅自己终身爱吃辣椒,还用吃辣椒来和苏联人斗智斗勇。

作者说到咸和臭的食品,当数咸肉和臭豆腐。这些竟然是无上美味,天下闻名的臭豆腐当是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其次还有云南建水的臭豆腐也非常好吃。

作者说:“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

作者五味到五谷杂粮,信手拈来,尝鲜一般。说到葵就是冬苋菜。蔬菜的命运也和世间一切事物一样,有其兴盛和衰微。

终于说到了故乡的食物,炒米和焦屑,还有高邮咸鸭蛋。《故乡的元宵》,《故乡的野菜》,豆腐、干丝、马铃薯、萝卜、菌子、韭菜花等等诸如此类,无一不是食材,无一不是文章。真是应了那句话啊,“人家至味是清欢”!

是人总是离不了食物的,一是为了保持身体的正常状态活着,要靠食物滋养。二是食物带给人一种快感,进而产生精神上的养分,保持一种心情与状态。朋友来家里小住,一面忙着给她做槐花炒蛋,一面向她推荐汪曾祺老先生书中的山茅野菜,也是高兴。

二 肉食者不鄙

“烹调之法,全在火候得宜。先期而食者肉生,生则不松;过期而食者肉死,死则无味;鱼之至味在鲜,而鲜之至味又只在初熟离釜之片刻”-----(清)李渔

这一段话恰恰是说食品的至味石刻,主要也说的是各种肉食。从篇幅看来,手把肉在动物食品中是最美味的,其实也就是手抓羊肉。我曾因为读到这一部分内容,循着老先生的口味,推荐朋友们自驾宁夏,只为手抓羊肉和黄河鲤鱼。

说到对羊肉的喜欢,作家当中阿城也是一例。阿城在《思乡与蛋白酶》中说:“羊肉为畜肉中最鲜”。

可以用阿城的话来对这一部分内容做结论,美食是和思乡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思乡这个东西,就是思饮食,思饮食的过程,思饮食的气氛。”

不过,我还是最喜欢按照老先生的短文章一篇篇的读,慢慢去体味。因为爱好普洱茶,早年曾有过习茶的经历。我对于《泡茶馆》这篇文章特别的有感触。一是因为老先生泡茶馆的地方昆明有特色,记录的世间是西南联大时期,可以看出那时大学生的生活。二是因为云南是普洱茶的原产地,我也曾在一些地方逗留,故而多了一分关注。我曾在这篇文章当中数了一数,文中提及的茶馆数量当有22家之多。真是“财米油盐酱醋茶”一样都不缺呀,在老先生的文章中都可尝到。



三 吃喝门道 贵在讲究

“厨者之作料,如妇人之衣服首饰也。虽有天资,虽善涂抹,而敝衣蓝缕,西子亦难以为容”

------(清)袁枚

这一部分内容,由饮食讲了一些常识的问题,讲了一些作家与文学的问题。说“客人不多,世间充足,材料凑手,做几个菜是很愉快的事情”。真是应了那句话啊,“妙手偶得之”。我估计作者是由食材想到了教大家写文章,材料是最重要的,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四 四方吃食 明心见性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好吃的东西,大家都爱吃。宴会上有烹大虾,大都剩不下。但是也不尽然。羊肉是很好吃的,“羊大为美”。

--------汪曾祺

这一章写来很多云南的吃食,特别是昆明的。米线,年糕,火腿,还有各种少数民族的美食,既给本地人看,也给外地人读。也有很多的吃食,我都曾慕名去尝过,有喜欢的,也有不喜欢的。但是,感动的是老先生的话:“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四川, #营山, #高考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