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上的公园城市② | 奋进成都的三股动力
俺乃小潜mg 发表于:2022-4-23 22:04:57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80
3月31日,成都兴隆湖畔,20个项目集中签约落地成都,协议总投资达826亿元。

这些项目大有来头——高金富恒全国第二总部及生产基地等新项目,展现了以先进制造为代表的城市硬实力;与香港A8集团网文影视视听基地项目等企业的签约,则预见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招商引资被认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这些被招引而来的“商”与“资”,是城市发展的参与者,也是奋进者。

不止于此。过去五年,是成都奋进的“年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等战略机遇叠加,前所未有地拓展了发展空间,成都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机遇背后,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奋进劲头,是“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从不懈怠,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坚定信念。



『产业的“圈”与“链”』

4月15日,空中客车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概念设计方案正式发布。

这是空客公司在欧洲之外直接投资建设的首个飞机循环利用项目。该项目落地于成都双流,到2030年,预计实现产业规模达210.7亿元,将加速带动成都航空制造与维修、航空物流、航材销售等航空关联产业发展。



图据双流区融媒体中心

当然,一家企业很难独自完成如此庞大的工作。项目签约当天,加德纳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于锦春也前往了现场。他告诉记者,公司已于去年收到空客首次认证证书,“希望能借此在产业链中寻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

不止于此,航空航天、高端芯片、生物医疗等先进制造业集群,正在成都“建圈强链”的行动中变大变强。

这一行动启动于2021年底,源于城市更高质量发展的迫切感: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过去五年,在成都已有1个万亿级产业、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基础上,能级质量、协同水平、要素聚集等领域仍有短板,如何补齐?

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成都开始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围绕产业生态“建圈”,围绕重点产业“强链”,全面推行“链长制”,完善产业图谱。

成都明确了以20个重点产业链为主线,在链主企业引育、实施招商引智和项目攻坚、产业生态构建上持续发力。其中,既有产业规模在2020年达到1220亿元位居全国第五的集成电路产业,也有产业规模约200亿元的人工智能产业。

目前,成都整合生态圈和重点产业链,重点引育链主企业和龙头企业,如今首批入库链主企业已超过40家。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在医药健康和航空航天产业的建圈强链,成都已经确定了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航空发动机、工业无人机4个重点产业链,“目前4个产业已确定12家既有链主企业、14家拟引育链主企业”。



天府中药城

这些“强链”任务又将分配到不同区域。比如,成都双流区的重点工作,就是瞄准“京东方系”“空客系”“中电子系”“顺丰系”“中兴系”等上下游配套需求开展产业链招商。

此外,成都推行“链长制”,政府设有专门的产业链“链长”,随时听取企业诉求,强化资源统筹力度。

成都携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洋是“链长制”的受益者,他的体会是,相当于搭建了一个以政府信用背书的交流平台,让“链”上企业可以更充分交流技术,更快形成整体解决方案。

成都市发改委产业处相关负责人透露,很多企业在发展中已通过收购、控股、参股等方式将业务向上下游延伸,本身也在谋求实现产业链“自由”。

眼下,“建圈强链”行动还有新目标。3月24日成都举行的产业建圈强链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明确,要高效推动实施产业建圈强链,切实将国家赋予的使命和机遇转化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势能,并加强市内和省内外联动,凝聚产业建圈强链合力。

这意味着,“建圈强链”行动的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包括完善利益共享机制、深化产业资源整合,加强与重庆都市圈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地区产业联动。

比如在工业无人机产业方面,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成都将抢抓四川省低空空域改革试点机遇,力争在成都及周边区域放开更多低空空域,着力构建西部通航机场网络体系,并统筹集中集约发展,加快形成工业无人机产业集群效应。

3月31日,20个项目集中签约落地成都,协议总投资达826亿元,其中包括链主企业投资项目10个、链属企业投资项目10个,涵盖航空发动机、绿色低碳、新型显示、创新药、绿色食品、金融业等重点产业链。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还有越来越多资源奔着产业链、人才而来,作为奋进成都的参与者,成都也将形成自己的竞争力。

『开放的“势”与“能”』

国际机场协会(ACI)最新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最繁忙的前10个机场排名中,中国有两个机场上榜,其中就包括成都双流国际机场。



成都双流机场

这不是成都与沿海开放城市的首次同列。2020年5月,成都双流机场曾一度跃居全球机场起降架次首位,成为全球最繁忙的机场。航空的崛起,背后是开放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开放方式的进一步升级,更意味着,过去几十年基于沿海城市的开放布局的重新优化。

站在新发展阶段,内陆城市也有自己的开放使命。

2021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要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个地区作为“极”打造。其中,明确支持成都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过去5年间,成都对外联通水平进一步提升,并加快融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去年以来,成都陆续迎来了天府国际机场投运、成渝中线铁路获批、中老铁路开通等重要节点,一口气畅通了“航空+铁轨”的双通道。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

天府机场投运后,成都迎来双机场时代。除了航线的增加,货运业务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今年2月,顺丰航空中国西部总部项目正式落户成都双流,宣布加大全货机投入,构建辐射全国,覆盖亚太、欧美,畅达全球的货运航线网络。4月,四川赛德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在成都东部新区注册,将使用四川航空天府机场机库,开展国内首个空客A321客机改装货机业务。

在铁路运输方面,除了累计开行超9000列的中欧班列外,在中老铁路开通运营后,成都是第一批主动响应的城市,开通次日,成都空铁国际联运港和成都国际铁路港就相继发出两趟中老国际货运班列。此外,在铁轨之上,成都还创新推出了“空铁”“海铁”等多式联运体系。



中老铁路国际班列

而作为沿江高铁的一部分,已经获批的成渝中线高铁也有望增强长三角“龙头”,成渝“龙尾”的经济格局,进一步增强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能力。

成都市口岸物流办相关负责人解释称,优化国际班列“枢纽对枢纽”开行模式、多元化产品体系和国际集疏运系统,可以提升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中老班列等多向度班列运营质效和衔接水平,“增强成都国际铁路枢纽集疏能级,提升中欧班列成都集结中心功能”。

换句话说,开放的动能,也将为城市带来经济发展的动力。

比如,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大背景下,成都正加快拓展东盟、日韩等区域市场。四川嘉兴行贸易有限公司出口部经理张敏提到,公司向日本、马来西亚出口饮料、火锅底料、郫县豆瓣等食品,得益于RCEP框架下的关税减免红利,直接让国外客户享受到进口关税的减免或者降低,“进一步加大了中国产品在日本市场的竞争力”。

此外,在全球疫情影响,国际供应链持续紧张的情况下,成都国际班列改变以往铁海联运的运输方式,全程采用铁路运输,只需在中越边境进行换轨,即可将货物送达越南。戴尔公司是这条线路的受益者,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货物从成都至越南的货运时间缩短了2-3天,既避免了海上运输的风险性,同时也降低了企业运输成本,为戴尔拓展东南亚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

正如成都市口岸物流办负责人所说,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赋予成都新的时代使命,推动成都由内陆腹地迈向开放高地,城市极核主干功能和全球辐射能级不断提升。

随着国际性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功能日益增强,成都也将为探索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提供有力支撑。

『消费的“引领”与“引力”』

2021年,成都有两组数据刷屏——

一是,成都市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大关,成为我国第四个人口超2000万的超大城市;另一个是,在2021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上,成都再次位居新一线城市“榜首”。



城市的魅力有诸多维度,而“人”始终是衡量一座城市综合实力与发展能级的重要指标。从经济学角度看,人口基数是决定消费市场规模的关键因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解释称,成都在整个消费市场能级、国际化程度以及消费引领能力能很快“进入状态”,帮助西部链接国际市场。

数据变化更加直观。

从经济指标看,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从“十二五”末的不到5000亿元提升到如今的超9000亿元,如果未来能继续保持“十四五”时期的增长势头,则有望在“十四五”末突破万亿大关。

首店方面,2021年成都首店数量再创新高,共计引入801家各类首店,仅次于上海、北京,但其增速超过上海北京,较2020年增长415家,同比增长107.5%。成都是全国较早提出发展首店经济的城市,过去几年,成都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推动该消费“新IP”的发展。



西南区首家、中国第四家安麓落户成都

业内对成都的首店经济发展予以高度评价,认为加码“首店”既为市场带来了热度,也为消费者奉上了新兴消费内容,进一步丰富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市场良好的业绩表现则加速吸引更多品牌入蓉。成都远洋太古里总经理伍玉珊表示,在零售领域,很多国际品牌已经开始将成都作为其中国战略的前线和重心。“各大国际奢侈品牌,作为零售品牌投资的风向标,也开始视成都为一个极具特色的潜力市场。”

此外,成都去年还入选了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名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服务对象是社区居民,目标是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重在聚焦城市最小单元。

无论是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培育社区商业还是发展夜间经济,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满足“人”的需求,最终形成了“成都消费”的城市品牌。

将目光放远,城市的消费品牌不只是“买买买”。

一方面,成都近年来明显加快了“国家消费中心城市”打造步伐,核心目的是希望通过探索文商旅体融合发展,以更高层级的体验式消费进一步挖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当前复杂环境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所承担的已经不仅是提升城市功能、形成消费引力场。”王微解读称,更重要的是在后疫情时代,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支点,通过巨大国内市场的引力,吸引全球消费创新资源进入国内,同时,将中国品牌和优质的产品推向世界。

《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中,对“消费”着墨亦不少,特别是要发展壮大多元消费业态,坚持高端化与大众化并重、快节奏与慢生活兼具,提高商业繁荣度、消费舒适度、国际美誉度,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于成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也不仅是一座城的目标,它关乎“幸福成都”更有内涵、更有温度、更有质感,同时,也关乎是否能发挥超大市场规模优势,从而在新发展格局中率先取得突破。



成都太古里、春熙路、IFS商圈 王效 摄

红星新闻记者 邹悦

编辑 谭王雨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成都, #四川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