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鹰舆情|河南村镇银行储户被强赋“红码”事件舆情监测报告
啤酒瓶空了缓 发表于:2022-6-23 08:42:54 复制链接 看图 发表新帖
阅读数:578
两个月前,河南多家村镇银行“取钱难”,随后发展为给储户“赋红码”,舆论哗然,引起媒体和网友的广泛热议,监管监察部门介入调查!

战鹰舆情|河南村镇银行储户被强赋“红码”事件舆情监测报告-1.jpg

来源:微博热搜话题

一、
舆情概述

战鹰舆情|河南村镇银行储户被强赋“红码”事件舆情监测报告-2.jpg

来源:网络配图
6月13日,网络流传信息显示,多名前往郑州沟通村镇银行“取款难”的储户被赋“红码”。6月14日,河南多部门就此事做出回应。6月16日,有媒体致电河南省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省疫情防控指挥部等多个相关职能部门,得到回复为“不知情”或电话无法接通。河南省纪委监委工作人员表示,近日接到大量关于健康码“赋红码”的举报和投诉,已将相关线索转交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调查。,相关舆情仍在持续发酵。目前,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累计超10亿。


二、事件回顾

战鹰舆情|河南村镇银行储户被强赋“红码”事件舆情监测报告-3.jpg

来源:战鹰APP数据整理


三、传播情况


1、传播渠道分布

战鹰APP显示,在监测周期(6月12日9时至6月17日18时)内,事件相关信息共计92749篇,其中微博40675条,客户端26560条,视频13920篇,微信5260篇,网站5022篇,论坛1236篇,纸媒76篇。微博和客户端成为本次舆情传播的主要场域,累计传播量占比逾八成。

战鹰舆情|河南村镇银行储户被强赋“红码”事件舆情监测报告-4.jpg

2、传播趋势情况

6月12日9时至6月17日18时,舆情声量传播整体呈现先增后减走势,14日达到舆情峰值点,相关舆情信息量为38506篇,之后舆情声量逐步走低,截至17日15时,相关舆情声量已降至1万篇以下,舆情趋势逐渐趋于平稳。

战鹰舆情|河南村镇银行储户被强赋“红码”事件舆情监测报告-5.jpg

3、微博话题排行


战鹰舆情|河南村镇银行储户被强赋“红码”事件舆情监测报告-6.jpg

4、词云分布

就词云来看,“储户”“健康码”“河南”“郑州”等词汇较多;“村镇银行”“滥用”“规范”“权力”等词出现频率相对较高,反映出舆论对于红码滥用的基本态度。

战鹰舆情|河南村镇银行储户被强赋“红码”事件舆情监测报告-7.jpg


四、媒体观点

1、重点探讨健康码的正当使用目的和使用场景

1)半月谈:给讨说法的储户赋红码?健康码不能被滥用。健康码是疫情防控系统的重要一环,是每个人为了自己和公众健康而让渡权利的结果,其存在目的只能是疫情防控。这是全社会的共识。任何人、任何部门都没有权力突破健康码为公众健康而存在的角色设定,把健康码另做他用。
2)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表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健康码管理与服务暂行办法》明确要求不得扩大健康码应用范围,其唯一正当化的使用理由就是传染病疫情的风险管理。
3)《环球时报》特约评论员胡锡进也指出,各地健康码只应用于纯粹的防疫目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被地方政府用于与防疫无关的其他社会治理目标,这一规则各地务需坚守。
2、追问滥用红码的决策流程

1)海峡网:给储户赋红码是权力任性,这一做法是由谁来决策使用。给讨说法的储户赋红码,突破了公众对健康码适用范围的共识,当然激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与深深担忧。这种做法,一方面消解了健康码的本真功能,一方面也扰乱了疫情防控大局。我们不禁要追问,这一做法是经过了什么样的流程?又是由谁来决策使用的?相关地方应该查清楚来龙去脉,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河南这一事件所暴露出的“权力任性”的危险倾向,警醒我们必须加强健康码的规范使用。
3、健康码使用需进一步完善规则

1)青年之声:查清河南储户“红码疑云”,抚平健康码滥用隐忧。决定健康码是绿的还是红的,不该取决于任何人的主观判断,而应有一套明确的规则。由谁来执行这套规则,也应该有清楚的规定。对于健康码判定工作,如果什么单位都有权力插上一脚,一旦出现问题,责任必然难以说清。各地之所以设立健康码制度,其初衷当然是防控疫情。从这个角度出发,赋予健康码的权力理当掌控在各地公共卫生部门手里。如果与防疫无关的单位也能随意干预,就难免会有其他利害关系渗透到这项工作之中,扭曲健康码制度的功能与意义。
2)财新网:健康码亟须建立明确的专业标准与使用范围,确定除防疫不可他用的保障机制,更防止借疫情的随意扩权。
3)浙江传媒学院互联网与社会研究院院长方兴东指出,虽然政府作为背书方推动健康码落地,但作为管理方,企业的责任和权力边界在哪里,用户并不知晓。因此,亟需制定健康码数据全体系的专业标准,把过度扩展的权力及时关进笼子里。还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家对于健康码的设立、运营、相关信息使用、法律保护和法律责任等无具体的规定,应考虑尽快将其纳入法治轨道管理。
4、滥用健康码涉嫌违法

1)中国网:“强行赋红码”属权力滥用,严重破坏健康码公信力。郑州强行为储户赋红码,已涉嫌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健康码上传了非常全面的个人信息,而郑州疫情防控部门与负责村镇银行兑付的部门,只有在充分交流储户信息后才能为特定对象专门赋码,这种交流本身就是泄露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健康码管理与服务暂行办法》第二十四条也明确,加强个人隐私保护,为疫情防控、疾病防治收集的个人信息,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2)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廖藏宜表示,个人健康信息码受个人信息保护法保护,应用健康码的部门如果不按国家规定,随意转黄码、红码,超国家标准范围进行使用,属于政府部门的权力滥用和侵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新宝等人认为,相关公职人员涉嫌滥用职权罪,建议人民检察院依职权进行查处,提起相关刑事诉讼和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
5、认为滥用红码是权力滥用的体现

1)经济观察报:追责郑州红码事件,必须根治权力滥用顽疾。民众之所以不断追问,就是因为,一旦轻易放过,当大数据技术的能力和行政权力的滥用捆绑起来,必然造成权力的任性,造成对人的基本权利的肆意侵害,后果不可想象。此次事件,并非偶然,与健康码相关的过度防疫甚至滥用的行为,之前已发生过多起。一些地方曾出现过将健康码集成到其他 " 码 " 的延展应用。其法律依据如何、延展应用正当性如何、审查程序如何、个人权利保障如何等信息,都很难从公开渠道了解。或许就是一批没有被及时纠正和追责的事件,导致了官员对法律的轻慢。一定意义上,此次事件,是若干“小病”最终变“重疾”的结果。

6、认为需建立起防范健康码滥用的追责机制

1)半月谈评论称,河南这一事件暴露出的“权力任性”危险倾向,从目前出现的问题看,还需进一步制定详细的规范,明确规定滥用健康码的惩处举措,建立起防范滥用的追责机制,让健康码回归其本真功能。界面新闻文章称,要防止健康码变成某些地方、某些部门用来达成私利的手段,需要制度上的及时发力,杜绝后患令公众放心。
2)齐鲁壹点:“取款难”的储户被赋红码,有效追责才能防范权力任性。不管该事件的影响属于一般性的恶劣影响,还是属于特别恶劣影响,都毋庸置疑地涉嫌犯罪,应予追究刑事责任,而不仅仅是纪律责任。也应当引起警醒的是,并非只有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情况,才构成渎职犯罪,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即使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而是产生恶劣社会影响的,同样构成犯罪。与滥用职权的任性和过错程度相适应,《解释》根本就是悬在权力行使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五、网民观点
梳理网民观点发现,此次民间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实现了同频共振。舆论观点与媒体观点基本无异。尽快查清事实依法追责,同时将健康码管理纳入法治轨道,杜绝类似事情发生是主流声音。

战鹰舆情|河南村镇银行储户被强赋“红码”事件舆情监测报告-8.jpg

战鹰APP显示,网民负面情绪较为明显。其中有网民质疑政府部门包庇银行;部分网民质疑健康码滥用;部分网民要求政府部门尽快解决取款难得问题;部分网民要求上级部门介入调查,尽快公布调查结果;最后是其他观点,以吐槽发泄情绪为主。

六、舆情研判
此次多地储户被“赋红码”舆情事件,无疑给尚未结果的“村镇银行爆雷”舆情增添一层阴影,也对当地银行、政府部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虽然目前郑州纪委已启动调查问责程序。但在调查阶段即“信息空窗期”,储户、媒体或就相关议题继续展开爆料和报道,造成舆情反弹,对河南相关部门形成舆论压力。
此次,社会舆论之所以高度关注这起事件,不仅是因为该事件触及到法律底线、涉及权力滥用、人们关心和同情受到影响的维权群众,涉事单位的舆情应对不当,也是导致当下被动舆论局面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段将从舆情视角出发,梳理此次事件中的诸多风险。
1)当地政府部门严重低估“村镇银行爆雷”事件的严重性,反映出当地相关部门严重缺乏舆情风险防范意识,为此次红码事件埋下伏笔。疫情当下,储户存款却取不出来,老百姓艰难维权已然身心俱疲。在此节骨眼上,当地政府部门不仅没有做好安抚存款丢失储户的工作,反而通过“技术截访”的低劣手段阻止储户维权。事件的恶劣性质足以引爆舆情。
2)面对汹涌的舆情,多部门回应踢皮球,语焉不详,回应不当致使舆情愈演愈烈。事件爆发之初,在储户咨询12320卫生健康热线时工作人员表示“不清楚”并建议通过国务院平台投诉,如此轻慢言论则进一步激化矛盾。郑州市12345热线表示是因为大数据信息库出现问题。显然,这一解释并没有化解公众心中“信息库出错为何如此精准到每一个维权储户”这一疑虑。对此,当地政府部门并未作出回应;河南卫生健康委工作人员仅表示,已投诉反馈至相关部门,正调查核实中。在郑州纪委发布调查问责程序之前,没有任何涉事部门针对此事做出正式书面的回应。这也体现出当地政府、银行等部门并没有表现出积极处置的态度。
3)线下暴力截访问题引发储户强烈不满,或将成为后续舆情爆发风险点。据储户爆料,对待储户维权一事上,线下相关部门“围堵、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置方式在一定程度加剧舆情恶化。建议相关部门重视线下储户接访工作,避免限制人身自由、冲突等事件再次发生。若类似冲突升级,导致流血事件,后续危机处置将更为艰难。
目前,“村镇银行爆雷”事件已产生长尾效应,后续仍存在诸多舆情风险,建议相关部门适时公布调查结果,并通过及时响应民众反馈、精准回应民众关切、澄清谣言等方式妥善处置舆情。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