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市口丝市:繁华如锦三百年,一个蚕茧千米丝
蜡烛2017 发表于:2022-10-18 08:08:20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638
“这个整,这个零,离了这个不得行……”清·道光年间,辰时初,三个绸衣长衫的男人已经在鸡市口的茶馆里喝了一壶早茶,吆喝着在袖子里摸手议价生丝。从跑堂小二哥那殷勤笑容,熟悉亲切的招呼,可以看出这几位爷已经是老主顾了。

农历三月,清晨微寒,湿滑的地面还保留着昨晚一夜风雨声的气息。不远处,千回百转蜿蜒奔流的嘉陵江上货船来来往往,薄雾缭绕,隐没了船上人家的炊烟;岸旁垂柳如丝,在晨风中摇曳,和着船工号子听着农家鸡鸣狗吠。鸡市口在早晨好像才刚刚苏醒的城市中显得很是另类,街巷店铺作坊,匾额高悬,买卖交往,早早地就热闹了起来。



旧时的鸡市口附近(图片来源于网络)

旧年间,南充最繁华的地段莫过于“鸡市口”。这个位于二府街(今府街)、奎星街、正南街(今解放街)、小东街交会处的路口,曾经就是老一辈绸都居民和过往商旅客最深的记忆。

01闹市长街

清康乾时期,鸡市口就成为长街闹市,集商贸、居住、交通诸功能于一体,汇聚了南充所有的行帮会馆,各大银行也来驻扎,高楼酒肆如林,豪华店铺鳞次栉比。

南充作为中国最先栽桑养蚕的地区之一,顺天时、应地理,利用自然材料进行的生产活动,渐渐演变为各种社会经济活动。植桑,养蚕,缫丝,带动了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一根蚕丝形成的产业,把这块土地上的居民链接在这条产业链上,世代繁衍生息。

丝、绸在这个链条中,成为商业中心“鸡市口”的一个传统交易,并在此形成常年丝绸市。生丝交易,每年旧历3-6月为交易旺季,其余为淡季。

02常年丝绸市

一颗蚕茧可以抽出一千米的蚕丝,抽出的若干根蚕丝合并称为生丝。生丝经过加工染色后,分为经线和纬线,并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相互交织,形成披绸丝织物品。

南充丝绸,一直是上品,远销海外,成为皇室藏品。秦汉时期已是公认的“丝锦名邦”。在明代,南充、阆中为蚕丝和丝织品集散地,丝、绸渐次成南充大宗商品,民间交易尤盛。

清·嘉庆《南充县志·與地志》有载,清乾隆、嘉庆年间,南充城镇“居圜阓(即街市)者,土著与侨寓各半。至丝与红花上市,则闽、粤、吴、秦各省大商,携重资云集郡城,仰食者甚众。”

至道光年间,丝行兴起,生丝交易有了法定正规场所,各小车房和丝商必须入行交易,凡在行外私自相售丝者,均处以罚金。

除丝行外,不少交易还在茶馆附近逐渐形成常年丝绸市。鸡市口茶馆和东南角交易地,每日上午7-8时为生丝交易时间,9-10时为绸缎交易时间。

03袖中摸手议价

买卖双方通过经纪人,以袖中摸手指计数方式,大拇指代表6,食指到小指分别代表1-4,手指全部打开代表5,大拇指和食指抡一下代表7,大拇指和食指叉开就是8,食指弯起就是9,食指带个圈就是10。

由经纪人喊盘,确定双方均能接受的价格,经丝秤局过秤,填写商会的交易凭单,买卖双方各持1联,由经纪人将货送交买方,将款送交卖方,并扣除秤费2‰,经纪费2%。

丝绸交易亦与上相仿。交易时,由经纪人以手指在买卖双方衣袖里或衣衫下捏手探价,口中叫道:“这个整,这个零,离了这个不得行。”取得双方同意,交易始成。

亦有在喊价接近时,将丝一挂,唱明卖价若干,如互不认账,即将丝取下另行探价。钱货交割时,买方付经纪人酬金0.5%,卖方付1至1.5%。交易中纠葛事件,由商会仲裁。

在鸡市口丝市,每位生丝经纪人都有一个固定摊位,以便公示出售的生丝。经纪人有主脑经纪人和助理经纪人,主脑经纪人主要鉴别丝质,与买卖双方协议价格,助理经纪人则从旁协助。据统计,民国26年(1937年)南充丝市约有主脑经纪人十余人。

04百万银元

不少外地客商,在新丝上市时,携重资云集南充。仅南部1县,年售丝额即达3万余两白银。人们将外地客商按籍贯称之为“云南帮”、“陕西帮”、“成渝帮”、“叙府帮”等。后来,一些规模较大的丝绸厂坊主还直接到外地销售。

辛亥革命前后,丝绸市场已遍及区境内城乡。西充、阆中、营山等县城乡均设有丝绸店铺。西充花绸、素绸、湖绉销往潼川、汉中、酉阳、重庆、绥定、忠州;罗底销绥定、酉阳、忠州。

南部大绸、小绸销顺庆、岳池、广安、邻水、大竹、合川、蓬溪、遂宁。南充县商会还于宣统三年将丝绸商贩纳入绸段匹头帮和丝帮。前者负责经营成渝及本埠绸缎,有会员近百家,年经营额百万银元;后者负责将本埠蚕丝收购外运,有会员50家,年经营额亦逾百万银元。

05旺月日售丝二万三四千两

“蚕事乍毕丝市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市中人塞不得行,千声万语聋人耳,纸牌高扬丝市廛(古代房屋),沿门挨户相接连。喧哗鼎沸晨至午,并肩累迹不得前。小贾收买交大贾……”《南浔丝市行》绘声绘色地描绘19世纪中期湖州南浔生丝买卖情景,同样适合南充鸡丝口丝市。

南充生丝市场可分为两种:一是各乡镇的初级市场;二是南充城区的生丝市场。

乡镇市场的售丝多是自缫粗丝和蚕农,收购方以丝滚贩居多,也有本地的机户。

南充城区的生丝市场相对乡镇市场要复杂得多,参与贸易的有蚕农、丝厂、车房、绸厂、机户,以及小丝滚贩、大丝滚贩、出口贩运商等。

每到新丝上市,最为活跃的就是丝滚贩子。丝滚贩子主要是收零成整,再售出获利。

本钱小的“丝滚贩子”俗称“铲子”,就地买进一、二把丝(每把重一二百两),两三日内价格稍涨,即行售出;或看行市异地出售,赚取微利。

本钱大的“丝滚贩子”俗称“屯户”,在城内或乡下收零成整,辗转出售、收购,谋取厚利后,再售与城内商号,运销成都或上海。当时有“丝剥千张皮”的说法。新丝上市时,城乡各丝市有丝滚贩子多至数十人。

30年代中期,南充鸡市口丝市是川北最大的生丝交易市场。除南充各县外,其他如广元、昭化、剑阁、三台、射洪、蓬溪、盐亭等县丝贩,也到此处卖生丝。

民国26年(1937年),丝市活跃。南充鸡市口丝市,每日都有买卖双方五六百人入市交易,旺月6个月平均每日售丝二万三四千两,淡月6个月平均每日售丝一万五六千两。

06繁华落幕

关于“鸡市口”得名,无从考证。有研究称,明清时始建置“市集”,俗称“集市口”。集市口商家聚集,常年有卖鸡者,渐渐传名为鸡市口。在此后的300年里一直是南充城市的商业中心,直到1940年9月3日,日本对南充实行了第二次轰炸。

当天,南充正好在“赶场”,德合丝厂(原南充丝三厂)先后拉响了3次警报,但听惯了警报声的市民、商贾仍若无其事照常经营,四乡八里挑菜卖的农民仍络绎不绝地进城,繁华的鸡市口一如往日般熙熙攘攘。上午11时,48架敌机对鸡市口进行了轰炸,三次空袭共造成3000多人伤亡,轰炸过后,街毁人亡、萧条破败,鸡市口满地瓦砾。就这样,鸡市口数百年的繁华毁于一旦。

纵然曾经花团锦簇,百业兴盛,普通农民生活依然一直清苦。“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是辛酸;“三月筠篮道采桑,乡村消受一春忙。才得新丝即卖却,儿家翻着布衣裳”是现实。年华流转,生活太平,能温饱,不闹饥荒,有余粮、能享天伦,已经是绝大多数人的向往。(文/空青)

作者:空青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