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夺汉,两次专家级别的论断,基本可以认定确有其事
普通人物怨 发表于:2023-10-10 12:21:22 复制链接 看图 发表新帖
阅读数:965
前几天我写了“嘉陵夺汉到底是空穴来风,还是确有其事”,但觉得没有说透,遂又写了这一篇。
传说发源于甘肃天水的西汉水,与发源于陕西凤县的古道水汇合后,在宁强县东流,流过汉中、安康,因此西汉水才是汉江真正的源头。
传说后来汉王山因地震崩塌,大量石块泥土倾斜而下,填塞了西汉水东流的水道,逼迫水流向南,成了今日的嘉陵江上游。

嘉陵夺汉,两次专家级别的论断,基本可以认定确有其事-1.jpg

红圆圈处,是嘉陵江、汉水两水系最接近的地方
这个传说是真是假,关键就在上图的圆圈处。这儿就是传说中西汉水东流之处,也是传说山崩堵塞河道的地方。圆圈内的关键点,就是下图中红圆标注1的地方。

嘉陵夺汉,两次专家级别的论断,基本可以认定确有其事-2.jpg

红圆标注1的地方,是两条沟道的相接处,这地方名叫分水岭,是今日嘉陵江水系与汉江水系的分水岭,它位于宁强县大安镇西侧。
事实上,从这儿向南直到宁强县城,是一条平缓低矮的长蛇状的丘梁。此梁最北侧就是分水岭,再向北就是汉王山了。
因为分水岭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宽阔的沟道,分水岭又非常低矮,所以从阳平关到安康的铁路就经过这儿,大青公路(大安镇至青木川的公路)也经过这儿。
我用卫星地图找到了分水岭这个地方,请看下面的视频。(弄了好半天,视频就是传不上来,哭。我只能弄成照片再多传几张)

嘉陵夺汉,两次专家级别的论断,基本可以认定确有其事-3.jpg

图的正中就是分水岭村的所在地,也就是分水岭了,海拔是787米,并不怎么高。它的东侧是一条沟道,叫青泥沟,沟内的小河叫做青泥河,河水很小,顺青泥沟东流。

嘉陵夺汉,两次专家级别的论断,基本可以认定确有其事-4.jpg

顺青泥沟向东

嘉陵夺汉,两次专家级别的论断,基本可以认定确有其事-5.jpg

继续向东

嘉陵夺汉,两次专家级别的论断,基本可以认定确有其事-6.jpg

沟的尽头处就是大安镇,青泥沟内的河水东流出沟,在大安镇汇入汉江。
再向西看,顺卫星地图向西移动,越过分水岭,又是另一条沟道,叫做响水沟,视频中就有个叫响水沟的村子。

嘉陵夺汉,两次专家级别的论断,基本可以认定确有其事-7.jpg

从分水岭向西南

嘉陵夺汉,两次专家级别的论断,基本可以认定确有其事-8.jpg

再向西南,这儿有个叫响水沟的村子
响水沟内也有小河,叫响水河,西流汇合几条小溪后叫做黑水,是嘉陵江的支流之一。
解放初为修建宝成铁路,派出专业人员赴略阳、宁强一带勘探路线。分水岭这儿也是他们勘探的地方之一。

嘉陵夺汉,两次专家级别的论断,基本可以认定确有其事-9.jpg

他们来到分水岭,刨开上面的土层,发现半米深的土层之下,没有大型的石质山体,却都是细沙与鹅卵石,感觉非常诧异。
只有河道中才有鹅卵石,石块从山上滚落下来,经河水长期冲刷滚动,磨去了棱角,才能形成光滑圆润的鹅卵石。
勘探工作者凭此断定分水岭曾经就是河道,后来可能因地质变动,隆起成为丘梁,阻断了河水。
这一发现,从正面否决了所谓的山崩导致河道堵塞的说法,山崩不可能掉下一堆鹅卵石,更不可能有大量细砂,这些都是河道中才特有的东西。
在更早的民国时期,中国地理研究所就组织专家,考察过嘉陵江流域。当时著名的地理学家李承三、林超分任考察团的正副团长。他们一行来到分水岭时,对这儿的地形地貌产生了极大兴趣,画了图,就是下面这张图,还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嘉陵夺汉,两次专家级别的论断,基本可以认定确有其事-10.jpg

考察团的手画图
考察团当时就怀疑分水岭是曾经的河道,他们在考察报告中写道:烈金坝西之低矮分水岭,沔水之宽谷,至此忽止。系一有趣味之问题。斯岭实为一典型之谷地分水岭,其形成时代,当较以前所述者为近,岭东之青泥沟,流入沔水,岭西之响水沟,汇于黑水,转注于嘉陵江,两沟谷道,皆甚宽广,而水量均微弱,西沟之水略较东沟为宏,论降度,二者皆缓,惟东沟平缓尤甚,分水岭脊殊低,厥状有如马鞍,上覆冲积黄土,且杂石碟,此岭曾为河道所经,实无问题。
地理研究所考察团是另一个思路,他们从沟道的宽度与水流大小切入。凡山间沟道,都是水流冲刷出来的,沟道的宽阔程度,与水流大小是成正比的。他们发现青泥沟响水沟非常宽阔,而水流又太小,因此才断言这地方曾有较大的河流通过。
两拨专家,从不同角度得出了相同的结论,都认为分水岭曾经是河道,虽没有明说这是西汉水东流的河道,但结合当地的水系情况,这地方只能是西汉水东流的河道。
根据以上情况,应该基本断定,西汉水及古道水曾经是汉江的上游,在古代某个时候,此地因地质运动,分水岭缓缓隆起,这才阻断了西汉水东流的路线,逼它南流,成为嘉陵江的上游。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嘉陵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